临床中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1007193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中医学重点知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临床中医学重点知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临床中医学重点知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临床中医学重点知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临床中医学重点知识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中医学重点知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中医学重点知识总结(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阴阳的属性阴阳的属性阴阳的属性阴阳的属性 阳:明亮的、温热的、在上的、活动的、兴奋的、强壮的、外向的、无形的、机 能亢进的阴:晦暗的、寒冷的、在下的、静止的、抑制的、虚弱的、内向的、有形的、机能衰退的自然界:阳 日天昼火热温夏春干气清阴 月地夜水寒凉冬秋湿味浊人 体:阳 男外表背上气腑实阴 女内里腹下血脏虚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对立转化虚者如:阳盛则热 阴胜盛寒;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填空)

2、;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实则泻之 补之;“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五五五五”,指木、火、土、金、水。aa a“行行行行”,即运动变化。“a a“五行五行五行 五行”? ?,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 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 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五行系列分类表五行系列分类表五行系列分类表五行系列分类表五行相生的次序五行相生的次序五行相生的次序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季生生生化化化化

3、过过过过程程程程方向五气脏五官形体木火土金水春夏长长长长夏 夏夏冬生长化收藏东南中西北风执八、湿白里八、酸苦甘辛咸肝心脾 肺 肾目舌口鼻筋脉肉皮皮皮皮毛毛毛毛骨2 五行相克的次序五行相克的次序五行相克的次序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脏象脏象脏象脏象按照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按照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按照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 按照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将脏腑分为三类将脏腑分为三类将脏腑分为三类将脏腑分为三类: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

4、个解剖学单位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 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 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O O。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器的部分功能器的部分功能器的部分功能器的部分功能;;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

5、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功能之中功能之中功能之中功能之中。O O。脏腑学说脏腑学说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观察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观察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观察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观察,,研究人体各研究人体各研究人体各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此表要背此表要背此表要背此表要背::五脏五脏五脏五脏:主要生理功能联系心主血脉,主神智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肺主气、

6、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 通调水道通 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脾主运化 主统血(生理特点:主升清喜燥恶湿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肝 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将饮食腐熟消化,传化糟粕。 三焦三焦三焦八、八、三焦 :八、1. 上焦 上焦的部位,为横膈以上的胸部。 2. 中焦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 脐以上的上腹部。主要指脾胃的消化转

7、输作用。 3. 下焦 下焦的部位,将胃以下的部位 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归于下焦。 第三章 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气 气气 气、 、 、血 血血 血、精精精精、津 津津津、液液液液3 含义含义含义含义: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既是从脏腑的功能活动中产生 , 又滋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保证各个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气气气 气:气的概念: 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又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的分类与生成气的分类与生成气的分类与生成 气的分类与生成:根据气的分布部位、来源及功能 特点分类1111元元元元气气气气:又称原气、真气、正气:作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8、(可能这样考:元气的生成? ABC) 2222 脏腑之气脏腑之气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心气、肺气、脾气、胃气、肝气、肾气、膀胱之气等。作用:推动各脏腑功能活动(脏腑功能的代名词) 。 3333 宗气宀Q宀Q宗气宗气宀Q宗气::由呼吸之气加水谷之气而生成。作用:司呼吸、推动心血运行。44 44中气中气中气 中气::即脾胃之气的总称,位于中焦,助运化、输精微及维持内脏在腹腔内的位置。55 55营气营气营气营气:指分布于血脉之中的气,助血液运行及营养作用。66 66卫气卫气卫气卫气:分布于血脉之外的气, 内至胸腹脏腑, 外至皮肤肌肉, 具有护卫肌表调节汗孔开合及体温、 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的作用。 777

9、7 经气经气经气 经气::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气,起联络和调节各器官作用。血血血:血的生成血的生成血的生成血的生成:肾精 营气脾 赤化 心气精精精:水谷精微 心 血脉管肺气肝精五脏六腑: 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藏于肾, 故又称肾精,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 关系 到生 长、发育、衰老、死亡。津液津液津液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A 肾中精气 (先天之精化生) 脏腑脏腑之气经络经络之气B 水谷精微之气(脾胃化生) 元气 脉外卫气脉内营气C自然界清气(肺吸入)胸中宗气中焦中气 4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再吸收胃脾 小肠 分清别浊 大肠粪便胃的游溢肃降脾、肺、三焦皮毛汗液水谷 肺 下

10、输膀胱 肾气化作用各个内脏、 器官、组织 津液的生尿液 脾的散精 以三焦为通道 成主要与以下器官有关:脾、胃、肾、膀胱 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病因机制 病因机制病因机制 病因机制病因的含义病因的含义病因的含义病因的含义:凡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即为病因、或称致病因素 ( 又称“邪气” )邪气邪气邪气 邪气、正气与发病的关系 正气与发病的关系正气与发病的关系正气与发病的关系::正气:疾病发生的内因;邪气:疾病发生的条件。邪正斗争,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衰,发病。发病时,正胜邪退,则病愈;正不胜邪,则恶化。、六淫六淫六淫六淫六淫的含义六淫的含义六淫的含义六淫的含义::指非正常的六气(风、

11、寒、暑、湿、燥、火),是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淫与内生六淫与内生六淫与内生六淫与内生“五邪 五邪五邪五邪”的区别的区别的区别的区别:六淫为病因,五邪为病理。(一一)风风风风:风邪的特性与致病特点:1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见头痛、恶风、自汗等。2 风性善行而数变:见风疹等3 风性主动 (二二) ) 寒寒寒寒:寒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见恶寒、面色苍白、手足冰凉、无汗、战栗、喜热饮、小便清长、 大便稀薄、舌质淡白、苔白润、脉迟。2寒性凝滞。见肌肤、经络、关节、内脏疼痛等3寒主收引。见无汗、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内寒:阳虚所致的虚寒症。 (三))暑 皐皐暑暑暑:暑邪的特性和致病

12、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见高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等。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见口渴喜饮、大汗、气短乏力、小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中暑)3暑多夹湿:见困乏、呕恶、胸闷纳少、大便溏泻等湿证。(四四四四)湿湿湿湿:湿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1湿邪重浊,其性向下:见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关节酸疼重着、小便秽浊、大便溏泻、痢 下粘冻、妇女带下粘稠有异味、湿疹。2. 湿性粘滞 见病程缠绵难愈, 如类风关、 湿阻等。 或为大便不爽粘滞、 小便滞涩不畅、 苔腻、脉滑3.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伤阳气: 腹泻、水肿、尿少等 内湿: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水湿停 聚。 (五五五五)燥燥燥燥:燥邪的特性及致病特点:1燥邪干涩、易伤津液 见干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2燥易伤肺 见干咳少痰、咯痰不爽、咯血等。 5 (六、 、六六六)火火火火(热八、热热热)八、/):火(热)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上炎。见高热恶热、面红目赤、烦渴、口角溃烂等。2耗伤津液。见热证伤津症3生风动血见昏迷、抽搐、角弓反张、眩晕、出血等。内火:多为虚火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七情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