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吃文化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31006555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源远流长的吃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源远流长的吃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源远流长的吃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源远流长的吃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源远流长的吃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源远流长的吃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源远流长的吃文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全国优质教育成果评选题目:源远流长地“吃”文化学 生: 杜 尧 辅导教师: 王慧芳 单 位: 济源市济水一中源远流长的“吃”文化 活动时间:2009年12月22日 活动地点:济水一中八年级十三班活动目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就离不开吃。但我们常常对最熟悉的事物最不理解,“熟视无睹”这个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吃”有一些深入地理解,理解自己身边的小吃,并且能动手做一些小吃。活动成员:十三班全体学生主持人:杜尧活动准备:课前确定六人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查找相关吃的常识,向周围的人理解本地小吃及其做法。活动过程: 主持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错的,自古以来人类的祖

2、先就在饮食研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多心思,发明了各种特色饮食。吃,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脚步,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吃”文化的世界。一、饮食聊聊吧主持人:饮食并不但仅是一个词语,它表达了人类伟大的智慧。悠久的饮食文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便捷和快乐。关于它,人类创造了很多谚语、成语,连民间的传说也有很多呢!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饮食的魅力吧!同学们交流搜集的一些名吃的名称的由来。 “炸马堂”名称的由来 “铁公鸡”的由来 “艾窝窝”的由来等主持人:每一种名吃后都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你对中国八大菜系理解多少呢?同学们交流之后主持人总结:中国

3、菜肴在烹饪中有很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 浙、湘、徽 等菜系,即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主持人:看来,这“吃”里还包含着好多人们的感情呢?同学们还搜集有其他关于吃的知识吗?1、相关饮食的谚语: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过了端午节,还会出现较低气温的天气,注意防寒。)饭来

4、张口,衣来伸手。( 形容懒惰。)吃了人家的口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东西,收了人家的礼物,遇事往往会袒护人家,不能够坚持原则。)生米做成熟饭。(事已定局,无法更改。) 2、相关饮食的成语:美食甘寝 食不充饥 食不甘味 食不果腹 食不厌精 食肉寝皮 食玉饮桂 饱食终日 狼吞虎咽等3、相关饮食的传说:粥公粥婆的传说清康熙16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来到广州,路染风寒,久治不愈。广东封疆大使察哈尔下文通告岭南各路名医为皇上疗疾,未果。后闻知梅州乡间有一对年逾八旬的阿公阿婆擅长熬粥,其所熬之粥乃据家传密笈配制,除了滋润可口,还能养生健体、消病祛疾。 于是察哈尔派专人把这对阿公阿婆接到巡督府,并按阿

5、公阿婆的要求架起了柴锅土灶,精选岭南特有乌梅为主料,配以其它辅料及若干味中药,经过若干时辰的文火慢熬,一锅飘着药香的养生粥熬制完成。皇帝小啜一口,顿感气顺,三碗下肚,血脉开张,印堂发亮。没出三日,康熙皇帝便精神气爽,彻底痊愈。这对年迈的阿公阿婆一时名声大振,远近闻名。 后来,这种养生粥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冠之以“粥公粥婆”的美誉。 二、我是小小美食家 主持人:每天,我们在家里都是吃父母为我们做好的饭菜,你体会过做饭的不易吗?你会做好吃的吗?下面请同学们来露它一小手,让我们也当一当小小美食家,一饱口福吧!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小吃,有最具济源特色的鸡蛋不翻,肉夹馍,王屋土馍,菜糕,糖饼,小鏊馍等,

6、还有自己做的一些小菜。在介绍其做法后,能够与其他同学分享美味。三、我有收获真快乐主持人:同学们,通过这个节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同学们谈了自己课前搜集资料的体会,课中同学们合作的乐趣,谈了自己对吃的理解,以及对一些小吃做法的理解等。 主持人: 离不开吃的人是我,忘不了吃的人是我,想着吃的人是我,牵挂吃的人是我 。希望我们在对吃有了深刻的理解后,能好好吃饭,吃出健康,吃出快乐!参考资料:鸡蛋不翻鸡蛋不翻是河南省济源市的特色美食,因在制作过程中不需反煎而得名。鸡蛋不翻儿选用优质大米、小米,将米打制成浆,然后发酵,加入各种特制调料,搅拌均匀,用容器盛适量,放于特制锅中煎烤, 不

7、需反煎, 只需一分钟即可出锅;再将鸡蛋打碎拌匀,倒于锅中煎烤, 不需反煎, 将事先做好的不翻儿置于煎成的鸡蛋上面,盖上锅盖,焖半分钟。制作不翻儿,要用一种特制的炊具,即“不翻儿鏊”。 不翻儿鏊的形状有点像倒着的“凹”字,下面有三条腿,一般用生铁铸成,宜厚不宜薄,过薄则传热太快,不翻儿易糊、易夹生。将鏊烧热,抹油,倒进去一勺放了盐、花椒粉等调料的杂面糊,也能够是大米面糊、小米面糊、玉米面糊、黄豆面糊等,熟后用锅铲挖出,是一顶精致的回族小帽。虽然不用翻,但不翻儿鏊的形状决定了它多面受热,都有焦黄的外层。“帽沿”较厚,外焦里嫩;“帽顶”则是一层焦黄的薄皮,济源话叫“黄嘎巴”,也就是锅巴,酥脆无比,有

8、异香。 会做生意的摊主还会根据你的口味在烙好的不翻儿里放入炒的香喷喷脆生生的青椒丝等,让你馋得流口水。每天早晨一个加了鸡蛋、还加了青椒丝的不翻儿,再加一杯鲜奶或一杯豆桨便是人间美味了。教师手记: 一、指导过程: 1、确定内容。为了避免重复,我把初中一到六册语文书上所有的综合性活动题目打印了下来。学生在此基础上,拟了四个题目:汉字的魅力,生命之源水,吻过故乡的月,源远流长的“吃”文化。讨论之后,认为后者更具大众话题,就锁定了目标。2、构建框架:我提醒学生能够参考语文书上活动课的形式,为自己的作品构思大的框架。既能够设置多个版块,也能够几个版块任选其一。经过考虑,学生确定了三个板块:饮食聊聊吧,我

9、是小小美食家,我有收获我快乐。接下来是内容的完善。我们一起查找资料,然后汇总,去粗取精,供学生参考。经过一个周末的努力,学生将作品成品送到了我的手上。在保留学生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我对文章实行了简单的修改,主要是语法方面的问题。3、课前指导: 、分组:本着自愿的原则,六人组成一个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查找名吃的名称,八大菜系,关于吃的谚语,成语,故事等。 、向父母或周围的人询问本地小吃以及其做法,最好自己能动手做一做。4、课堂引导: 要求主持人要落落大方,口齿清晰,擅长组织课堂。同学们要敢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 第一版块主要引导同学们理解吃的一些知识,这是平时最容易忽略的。第二个版块是同学们最感兴

10、趣的,既能够展示自己的水平,又能让同伴饱餐一顿,还能学习到吃的知识,一举三得,效果很好。但要注意课堂秩序的引导。第三个版块则是让学生学有所获,引导他们理解到本节课的目的。二、我的评价:我觉得学生设置的这三个板块非常好:先教给同学们吃的知识,再锻炼他们的动手水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对所参与的活动有个全面的理解。设计完整,合理。在课堂上,主持人能根据同学们的活动,即时组织好学生的发言,应变水平和语言组织水平都是不错的。三、我的收获:通过对这节课的指导,我也收获了很多:我的心因孩子们对语文的热爱而温暖,因给了孩子书上所没有的知识积累而雀跃,因与孩子们一起快乐而欢欣。更因为通过亲自参与,我理解到了综合性活动课的重要性:它寓知识传授于愉快的活动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思想理解。我想,以后我会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综合性活动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