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离散时间系统特性分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100654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五 离散时间系统特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实验五 离散时间系统特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实验五 离散时间系统特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实验五 离散时间系统特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实验五 离散时间系统特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五 离散时间系统特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五 离散时间系统特性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五离散时间系统特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单位样值响应,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的概念;2. 掌握通过计算机进行求得离散系统的单位样值响应,以及离散系统的频 率响应的方法。二、基本原理对于离散系统的单位样值而言,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不可能选取无穷多项的 取值。往往是选取有限项的取值,当然这里会产生一个截尾误差,但只要这个误 差在相对小一个范围里,可以忽略不计。另外,在一些实际的离散系统中,往往不是事先就能得到描述系统的差分方 程的,而是通过得到系统的某些相应值,则此时系统的分析就需借助计算机的数 值处理來进行,得到描述系统的某些特征,共至进而得到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本实验首先给出描述系统的差

2、分方程,通过迭代的方法求得系统的单位样值 响应,进而求得该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限于试验条件,虽然给出了系统方程, 但处理的方法依然具有同样的实际意义。具体的方法是:1. 在给定系统方程的条件下,选取激励信号为5(),系统的起始状态为零状态,通过迭代法,求得系统的单位样值响应力)(=0,.“)。2. 利用公式/1=0其中Q的取值范围为02兀。计算系统的频率响应。三、实验内容1. 己知系统的差分方程为y(/?)-1.3y(7?-l)+0.4y (/?2)= x(n-l)利用迭代法求得系统的单位样值响应,取N=10。2. 利用公式NH障)=05)严/=0其中O的取值范围为02兀。计算系统的频率响应,

3、计算时Q的步长为0. 1JIO 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四、实验过程1.画出程序的流程图;Yyn+2 =1.3 *yn+1-0.4 *yn +x(n-l)/ 输出 yn+2 /7输出 fU,xiang 山一 =w+0.1 *pi计算系统函数实部虚部a,bfh=fUpm(a,b);xiang=xiangpm(a ,b);w=2*pi?Y计算系统函数实 部虚部a,bfh=fUpiii(a,b); xiang=xiangpm(a ,b);w=2*pi?输出yn+2l -2.将计算所得结果列于表格中;h0000000h1.000000h1.300000h1.290000h1.157000h0.988100

4、h0.821730h0.673009b0.546220h0.440882h=0.354659w幅频值相频值08.571600. 3146.120421-1. 363880. 6282.139296-2.112570. 9421.773609-2.249521.2560. 744335-2.735341.570. 902674-2.595441.8840.376801-3.023952. 1980. 630277-2.828082.5120.2475353. 1380692.8260. 538313-3.034083. 140. 212423. 1281123. 4540. 5384733. 0

5、445473.7679990. 2454153. 1219244.0819990. 6306912.8379084.3959990. 3723753.0110374.710. 9028352.6041575.0240. 7359092.7284445. 3381.7698782.2575525.6522.1170222. 1111855.9666.0768221. 376526.288. 5713140.014333. 画出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并说明离散系统频谱的特点; 幅频特性:80.9996.S ZS9.S 8cnEs 寸zos 666S6E.1Z666180.17 666卜 9

6、 卜co 寸5寸& 9Z8Z 86UZ 寸88= 卜S.H 9SZJ ZV6.0 809.0 寸 Hcn.o 0相频特性:附:给出-3*pi飞*pi的频率特性曲线以便分析:综上,该离散系统频谱的突出特点:是周期函数,该系统以2*pi为周期。4 .说明系统的滤波特性。 由以上图像可以看出是带阻滤波器。附源代码:#iiiclude#iiiclude#define pi 3.14int x(int n)int r;if(n=O)1;elser=0;retum r;float fnpin(float a.float b)float fu;fii=sqrt(a*a+b*b);retum fii;floa

7、t xiangpm(float a,float b)float xiang;if(a0)xiang=atan(b/a);else if(a=O & b0) xiang=pi/2;else if(a0) xiang=atan(b/a)+pi;else if(a0 & b0) xiang=atan(b/a)-pi;else if(a=O & b0) xiaiig=-pi-z2;else if(a0 & b=O) xiang=pi;elsexiang=O:retiini xiang;void main()float y 20xiang;yO=yl=O;int n=0;FILE *fp;a=b=0;w=0;while(nn?yn+2); n+;n=0;while(w=2*pi)a=b=0; while(n=10)a=a+yn+2 *cos(n*w);b=b-yn+2 *sm(n*w); n+;n=0;fh=fUpin(a,b);xiaiig=xiangpin(a,b);fjprmtf(如血xiang);五、实验感想这是最后一次信号与系统上机实验,总的来说,难度都不是很人,但重要的是我从上机的过 程了解到很多验算的细节,同时感受到计算机处理数据能力之强人。我认为附有上机实验的 课程能让我们学生学到更多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