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1004591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师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出师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出师表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出师表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出师表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师表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师表教学设计 亳州七中 耿继明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一、解题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

2、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古

3、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3.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明确:(1)、宜开张圣听 (2)、昭平明之理 (3)、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 4)、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 5)、亲贤臣,远小人 ( 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4.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

4、方面的建议:1广开言路;2严明赏罚;3亲贤远佞。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三、以上我们分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在文中第1、2、3、4、5、8这几段中陈述的,那么,6、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1朗读第6、7段2学生口头翻译第6、7段。3讨论第6、7的作用在于说明此次出师伐魏乃秉承先帝遗志、事在必行之举,同时也是“我”竭尽忠诚,责无继续研讨课文、本文是诸葛亮为

5、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明确: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旁贷的职分。四、再次朗读第6、7段。思考:这两段和全文关系是怎样的?即出师伐魏与修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1从本文写作的

6、背景来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北伐无后顾之忧,所以关系是十分密切的。2作为议论文来看,出师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嘱后主修明政治的论据。正因为诸葛亮必须出师进驻汉中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所以不能不叮嘱后主好自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委之于攸之、棉、允。3从表达方式上看,六、七两段可以说突出地体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三国志,诸葛亮传把这份上书原称为“疏”,昭明文选始定名为“出师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达上的特色。以陈情的方式叙自己报效先帝的衷曲,不仅增强了感染力,也大大

7、加重了所提建议的分量:修明政治这件大事可是关系重大得很啊!不能不靠你后主“自谋”啦!千万不可有负先帝啊!不尽之意尽在其中。五、第6、7段没有直接谈修明政治的问题,但却有力地服务于这一中心,那么请找一找,还有哪些话也起到类似的作用?明确:第1段开头两句。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接下来讲形势严重,说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讲幸赖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土,说明修明政治尚具备有利条件。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六、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

8、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七、综合全文,分析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寓情于事,寓情于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