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以史导论” 教学模式为载体, 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0994405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以史导论” 教学模式为载体, 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以“以史导论” 教学模式为载体, 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以“以史导论” 教学模式为载体, 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以“以史导论” 教学模式为载体, 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以“以史导论” 教学模式为载体, 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以史导论” 教学模式为载体, 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以史导论” 教学模式为载体, 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为载体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 史平(本文已发表已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年第12期)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中学历史教师应当主动地探索探究性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实现路径,并结合嘉兴市历史教师们的教学实践,介绍了“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及其这种模式与探究性学习实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整合的三种方式:原型、变式和发展式。关键词 “以史导论”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整合一、什么是“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以史导论”教学模式是嘉兴市优秀高中历史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目前已被不少嘉兴市高中历史教师所选用,并开始在其它地区产生一定影响。那么,什么是“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从“

2、以史导论”的内涵看,“史”既是指所有已发生的事,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不管是教科书上的还是生活中的;也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如实地描述史实,不虚美,不隐恶,即是以基本史实为基石。“史”体现着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论”是指历史课的灵魂,是教学重点。通常情况下,它应是一个基本观点或是一个基本的历史结论。“论”的确定要综合考虑教材、学生与现实这三大因素;“论”的形成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论”体现着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导”有两个层面:一是指教师以归纳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此展示蕴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运行逻辑,凭借理性和智慧的力量使学生乐于“以史为鉴”;二是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

3、独立探究”这一由浅入深的参与过程逐步学会学习。“导”体现着历史学科的现代教学理念。 “史”、“论”与“导”这三者的关系是:史是基础,论是灵魂,导是桥梁。从具体的备课步骤看,“以史导论”教学模式要求按“确定灵魂选择史料构建框架优化细节”四步依次操作:“确定灵魂”就是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一般是一个;“选择史料”就是以教学重点为中心,组织与剪裁相关史实,原则是以教材为主,适当补充;“构建框架”就是对教材进行宏观设计,任务是实现相关知识的整合并能体现逻辑结构;“优化细节”就是运用微格教学技术,对导入与小结、史料或媒体的运用、提问、板书或练习的设计等关键性教学环节进行处理,力求优化。从课堂教学过程看,

4、“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常常是按“史料切入问题引导师生研讨形成共识”的流程进行:“史料切入”就是坚持以史料为历史教学的基石和依据,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历史情景”;“问题引导”就是问题的提出源于史料,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和明确的指向性,问题的解决也据史料;“师生研讨”则是围绕史料与问题,以“学术平等”“鼓励交锋”与“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探究过程;“形成共识”是指主要教学目标的实现,通常是表现为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真正理解与掌握。显然,从备课的指导思想角度看,“以史导论”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围绕帮助学生塑造优秀人格这一根本任务设计教学,通过历史知识的传递,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教育,使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

5、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因而是一个“人格塑造型”的教学模式。但如果是从备课步骤和教学流程角度看,这一模式是以史实(料)为基础的。因为它的“论”是以教材提供的既定史实为基础的;它还强调通过向学生提供史实(料),通过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研讨,得出合乎逻辑的认识。因此,这又是一个具有重过程、重阐释和重学法特点的教学模式。正是这些特点使“以史导论”教学模式有可能成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有效载体。二、为什么要以“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为载体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首先,探究式学习的发展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教学模式。近年来,由于学者专家们的积极推动,更由于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探

6、究式学习(也有学者称之为“研究性学习”)已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如果尊重事实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探究式学习还存在着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正阻碍着探究式学习的进一步发展。根据笔者的观察,探究式学习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师生参与的广泛性极不理想,在有些学校,它已成为只有少数师生有机会参加的“形象工程”;二是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的“探究性”也显得不足,不少学生只是听听讲座、看看书而已。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探究式学习倡导者所预期的“广泛参与”与“主动探究”这一目标?如何使探究式学习能真正收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实效? 如果肯定探究式学习不仅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也“泛指学

7、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如果承认探究能力的形成光靠每周三课时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可以大胆推定,探究式学习的未来发展决不会局限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特殊形态的课程之中,而一定会走上与各个学科有机结合的道路;同时,向学科渗透、结合的探究式学习必定要寻找与自己相适应的学科教学模式。这既是因为“理念、策略与方法”只有在各学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动,也是因为只有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实现了迁移,“理念、策略与方法”才真正具有了价值,还因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只有进一步地向学科教学中渗透,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令

8、人欣喜的是,已有不少学者与老师通过实践与研究,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如於以传先生就明确指出,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如果不推及基础型课程的话,就无法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优势”。 显然,有远见的中学历史教师应当主动地顺应这一趋向,积极探索,及早创造出种种有助于实现探究式学习与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相整合的教学模式。令人高兴的是,经过两年的实践,我市不少历史教师对探究式学习的内涵与方法有了一定了解,有些还从中尝到了甜头,因此已开始主动地将它引入到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试图以此统帅现有的教材内容,改造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学习精神,提高

9、教与学的效率。其次,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也呼唤着探究式学习。应当承认,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仍然是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介,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和历史教育改革的深化则呼唤着历史学科人文价值的实现;与此同时,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也已明朗,那就是逐步地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向转变。众所周知,在我们看到的情感、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实际行动之间通常存在着很大的鸿沟,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更主要是一项规范性活动,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换言之,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显而易见

10、,由情感、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和探究性学习所特有的功能决定,要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价值,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师们的必然选择之一。第三,“以史导论”教学模式是探究式学习的有效载体。我们的多年实践已经证明,鉴于“以史导论”教学模式所具备的特点,它是推进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首先,“以史导论”模式强调“史”。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而有着许多很有争议、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探究学习条件,也使学习过程必然具备探究的性质。其次,“以史导论”模式也强调“导”,这就给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留下了较大空间。这是由于历史结论必须是在收集史料

11、、对史料进行正确的鉴别和阐释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因此,它既需要依靠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样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显然,“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为一切有志于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历史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选择。三、怎样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怎样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的途径肯定有很多,这有赖于历史教师们的积极探索。在目前,以“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为载体,是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径。如何以“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为载体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我市高中历史教师们的实践表明,至少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第一种方式是“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原型”。其基本

12、方式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并向学生提供“少而精”的史料,供学生们研讨;同时设计一些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方式的特点之一是,由教师所提供的史料既构成了问题性情景(这正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又是蕴藏在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联系”,学生研读史料的过程也就是探究这种“联系”的过程。由于这一探究过程多半是在“规定情景”(由教师给定史料并设问)中进行,一般不会超过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又有教师及时而明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相当高。由于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与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传统又较为接近,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也不是很高,因而在目前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未作根本性变革之前,不失

13、为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变式”。其基本方式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创建专题网站,通过专题网站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但已经教师选择的史料和导学提纲,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登陆网站查阅,并参考导学提纲进行学习。这种方式的根本立足点仍是“以史导论”。因为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虽然拥有了丰富的信息储备,也拥有了较大的自主学习权,开放性较强(这是探究式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特点),但宏观地看,其学习活动仍处在教师的定向控制(史料和学习方向)之下。当然,与第一种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自主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看,效果也相当不错。

14、如果与第三种方式相比,学生学习时间的投入又相对节约。但实施这种方式,教师在创建专题网站时必须投入较多的时间,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和合作学习能力,学校必须要有数量足够的现代化教学装备。因而,目前的实际操作还有不少困难,但相信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尤其是如此。第三种方式是“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发展式”。其基本方式是教师只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向学生提出课题,或干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设立课题,然后完全由学生自由地(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合作小组)在课堂上通过网络途径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使学生有着极强的自主权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也有可能就某

15、一课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都有可能得到培养或锻练。这种方式的探索,将会促进现有的“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发展。因为从“史”的角度看,这种方式所提供的丰富性与开放性均几乎是无限的;而从“导”的角度看,这种方式意味着师生地位将发生巨大变化,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不过在目前,这种方式要想收到理想效果,即使只从学生角度看,也受着众多因素的制约:需要他们投入较多的时间;对他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几乎是全方位的要求;对课题的选择实际上会有较多的限制(因为从“评价”角度看,选题必须要有“价值”);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知识往往综合性较强却又常常伴有系统性

16、较弱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在目前而言,在一学期中恐怕只能是偶一为之;但在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后,它必定会极有发展前景。四、以“以史导论”模式为载体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应当指出,上述三种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实践效果之好坏就在于教师能否在运用“以史导论”教学模式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恰当地运用。一般而言,在高一年级阶段更多地运用第一种方式是较为可行的;在这个学习的起步阶段,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尊重史实、判读史实的习惯,学会正确地鉴别与阐释史实。如果考虑到历史学科在高一年级是必修课,这样的选择更是明智的。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历史学科又是选修课,如果具备足够的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