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099070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2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发布时间:2012-12-19 9:59:09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关注的焦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转型,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对于提升贵阳知名度,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城市至关重要。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在对贵阳市“十一五”期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为依据,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明确了贵阳市“十二五”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工程、区域布局和保障措施,是全市“十二五”期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蓝图和行动纲领。第一章 “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现状“十一五”期间,是我市抢抓机遇,全面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的五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和中共贵州省委“生态立省”,贵阳市委 “环境立市”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

3、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载体,在奋进的五年中,注重生态,关注民生,加快环境整治力度,以实施恢复生态、保护城市环境的重点工程为载体,完成了一批保护城市环境,恢复生态的重大项目。“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第一节 “十一五”期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执行情况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42.3%,同比增长5.16%,实现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目标;城市建成区

4、绿化覆盖率达到42.3%,同比增长1.32%,年均增长0.26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75平方米,同比增长0.34%,年均增长0.06个百分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约48%。初步形成以环城林带为依托,风景林地为基础,干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河流、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融,乔、灌、藤、花、草搭配有致,点、线、面、环协调发展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专栏一:生态建设情况 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000 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和重点水源地综合治理面积 100 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石漠化综合治理初

5、见成效 完成岩溶治理面积 495.21 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面积 155.17 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 34 个,完成率 100% 。 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完成营造林 41829.33 公顷 ,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 42.3% 以上,比“十五”期增长 5.16% ,确保了全市森林覆盖率一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目标。森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每公顷森林蓄积从 2005 年的 37.4 立方米 增加到 44.9 立方米 ,森林的林层结构、树种组成逐步得到改善。 中心区绿地建设成效显著 完成新增绿地面积 619.85 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 2005 年的 40.98% 增至 2010 年的 42.3

6、%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 2005 年 9.42m 2 增至 2010 年 9.75 m 2 。 水利建设为生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增解决农村人口 60.48 万人的饮水安全,完成 21 座小型病险水库和重要山塘除险加固,一批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和完工,新建雨水集蓄小水池 2.27 万口,新增水浇地 4.5 万亩,基本完成全市 25 度以上坡耕地治理任务。 两湖一库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阿哈水库已达三类水质;红枫湖和百花湖部分区域已达达三类水质。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两年遏制水质进一步恶化趋势,第三年水质有明显好转目标基本实现。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成效突出 全市已完成户用沼气池 21.3 万口,养殖小区

7、大中型沼气池 50 口以上;启动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秸秆还田,化肥、农药施用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建设稳步推进 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 1 个、省级森林公园 4 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4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8 个,县级自然保护点 1 个,县级森林公园 1 个,风景名胜区 2 个;二是现有 2 个国家 3A 级旅游区, 3 个国家 4A 级旅游区 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年优良天数预计达 345 天,优良率达 94.5% 。主要污染物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按功能区实现达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

8、处理率达 95% ;城市生活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 81.98%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预计达 56dB(A)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预计达 68dB(A) ;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 50% ;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预计为 87% ;危险废物依法安全处置率 10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90% ;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基本达标;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全国平均水平;单位 GDP 用水量达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 2.26 吨标煤 / 万元,比 2005 年下降 31.53%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1.7% 。 专栏二:环境保护情况 城市中心区空气质量明显提升 2010 年我市

9、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预计达达 345 天,优良率为 94.5% ;二氧化硫年均值从 2005 年的 0.070 毫克 / 立方米下降到 0.058 毫克 / 立方米,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内;二氧化氮年均值为预计为 0.026 毫克 / 立方米,与 2005 年基本持平,继续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以内;可吸入颗粒年均值从 2005 年的 0.083 毫克 / 立方米下降到 0.074 毫克 / 立方米,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内,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内。 区、县(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10 年二氧化硫年均值预计控制在 0.057 毫克 / 立

10、方米 0.030 毫克 / 立方米之间;二氧化氮年均值控制在 0.030 毫克 / 立方米 0.011 毫克 / 立方米之间;可吸入颗粒年均值控制在 0.125 毫克 / 立方米 0.065 毫克 / 立方米之间,继续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内,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南明河水质由劣五类提升至四类, 2010 年我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预计为 95.83% ,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100% 。 城市声环境质量优于国家考核标准 2010 年我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道路交通噪声分别为 56 分贝, 68 分贝,优于国家考核标准。 固体废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截止

11、 2010 年,我市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预计为 436.28 万吨,处置利用率为预计 97.97% ,比 2005 年增长 45.5% ;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 100% ,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 93.3% ,比 2005 年增长 2.68 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突出 截止 2010 年我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预计为 17.95 万吨,比 2005 年减少排放 12.25 万吨,预计同比下降 40 个百分点; COD 的排放量为预计 5.02 万吨,预计比 2005 年减少 0.76 万吨,同比下降 13.1 个百分点,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给贵阳市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12、目标。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市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上取得了实效,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明显好转,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城市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市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我市污染物介质以水、大气为主向水、大气和土壤共存转变,污染源从以工业源为主向工业源、生活源、农村面源以及交通源等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向常规、新型复合污染转变,各类环境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二是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资源耗能型企业仍占主体地位,高投入、

13、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加工型经济模式还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随着资源开发强度和消耗的不断加大,资源的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明显凸现出来;三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医疗垃圾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要;四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重;五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对饮用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及生态环境都将造成一定的威胁和隐患,小城镇环境保护和农村生态保护急需加强;六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

14、的不断提高,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并存的特殊复合型污染需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监管、信息、宣教、科研等能力急需加强;七是由于历年欠账较多,经济总量小,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环保投入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总之,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任务艰巨、任重道远。第二章 “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环境分析第一节 “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当前,国际经济逐步趋暖,世界主要经济体正缓慢复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转型。 从国际形势

15、看: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危及人类自身安全,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说明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完整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目前,国外许多城市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显示中国仍然是世界排放大国,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强化节能减排,党的十七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

16、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十二五”规划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从省内形势看: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目标,贵阳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八届八次全会作出了提高执行力、抢抓新机遇、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2009年又作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三创”工作部署,把“三创”工作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载体,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升、拓展、充实“三创”的内涵,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这一系列新的重大机遇,必将极大地促进贵阳市“十二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