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导学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3098999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背影》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背影》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背影》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背影》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背影》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背影》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影》导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影导学案学习目标: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3、抓住“背影”这个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的心灵。4、培养学生珍爱亲情,擅长理解,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学习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 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3.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知识博览一、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背影是朱

2、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很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情景,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近几年来”,再次转入对家庭境况的回忆,接着自然地进入对父亲一生的回忆,字里行间充满淡淡的哀愁。家境的衰落并非是父亲的无能,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很多大事”,而是当时社会衰败、民不聊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境遇每况愈下的一个缩影。从父亲的老境中能够看见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千百万知识分子困顿的身影。然后写父亲老年性格的变化。假如深究一下父亲的性格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呢?这是

3、家境和社会状况日益恶化在父亲自上的反映,这里所要说明的并非是父爱的减退,而是表现生活对父亲的压力和磨难。这里所写的对父亲的理解,比“我”在浦口车站时的感触又深化了一层。行文至此,作者用“但”字一转,写父亲的心情由郁闷怒怨到“终于忘却”,“仅仅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并非是父亲的心境已经变好,“仅仅”一词就深刻地说明,父亲对前途、对社会已经绝望,只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孙子身上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再写接读父亲的来信。父亲来信中的这句话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触发点。“我身体平安”是怕儿子不放心的安慰的话,“大去之期不远”才是真实的情况。按照常理,“膀子疼痛”与“大去”之间相去甚远,但父亲由膀子疼

4、痛就想到了死,这是老境颓唐的表现,是对生活绝望的反映。“我”由父亲的这句话,想起了父亲坎坷的一生,想起了父亲待“我”的很多好处,不由得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背影。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写了作者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这对学习课文前面的内容是有协助的。自主学习1、正音释词。交卸():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奔丧():丧,相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另读,丢掉,失去,动词。踌躇( ):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迂腐():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

5、。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蹒跚( ):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颓唐():精神委靡,意气消沉。琐屑():指细小繁杂的事。晶莹():光洁透明。差()使狼藉()簌簌()赋()闲游逛()栅()栏举箸()合作探究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表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表达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本课所写的是父亲的背影。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要弄清: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表达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

6、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二、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1)本文如分成三个局部,应怎样分法?请找出三个局部的分界线,划出三个局部后,归纳大意,最好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局部,首段,第二局部,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局部,末段。各局部的大意能够归纳为:开篇寄思往事回忆结尾怀念(2)本文的第二局部是文章的主体局部,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能够分成几层意思呢?中间局部能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能够有别的概括,比方:中间局部可分为两

7、个层次:第一层次:交代家境第二层次:浦口送别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能够分为三个小的层次:第一、细心照顾第二、车站买橘第三、车门话别(3)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有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因为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能够,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能够任意划分的。三、 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这是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背影”。现在,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2、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

8、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择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明确: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作了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不过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使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9、所以,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3、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第一次“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开篇点题,不但是采用破题法,而且是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厚的真挚的爱。一个副词“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极。 第二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望父买橘时的背影。虽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表现了父亲爱儿

10、子的深厚感情。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惜别时的背影。父亲离开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表现出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第四次“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泪光中再现背影。迭印在结尾的大特写,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篇。作者以背影为线索,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思念巧妙的抒发了。4、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明确:第一次是到徐州见着交卸了

11、差使的父亲,满院狼藉,去世的祖母,“眼泪”创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第二次看见父亲吃力地翻过铁栏,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感受到父亲在自身处境极为困顿的情况下对儿子的厚爱,“眼泪”是对父亲深深的理解。第三次看见背影消失在人群里,“眼泪”是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依恋。第四次读信时的“眼泪”是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忧伤,对父亲命运多舛的悲叹,更是深切回忆。课文正是通过“我”的眼泪与父亲的背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5、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2、3语段与此有什么关系呢?明确:课文第2、3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

12、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四、重点语段品读。本文4、5、6段,特别是第6段的描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现了作者“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应认真阅读、体会。(一)研读第四、五段1. 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明确:课文4、5两段表达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 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 即使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 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嘱咐 “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咐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感人肺腑。2. 第四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保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能够不必自己送行?父亲

13、“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照理父亲能够不必亲自送行,因为: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能够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不过,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作者很细致地表达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上的犹疑不决。这个过程表面看好像是多余之笔,其实恰好极其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说定不送”则“再三嘱咐茶房”;“终于不放心”,踌躇之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也无济于事。“我”

14、已经二十岁了,其实用不着送。正是在这种能够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3.“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来说,即使“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来说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4.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度”,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但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父亲年纪大了,

15、本可一切让儿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却事必躬亲。先是“照看行李”,后是“忙着讲价钱”,再是“嘱咐路上小心”“不要受凉”等。做这些看来对于一个成人儿子的多余的事,已经足以使人感受到爱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里笑他“迂”、事后又自责等一系列的表达,就更反衬出父亲爱子之“执着”。作者两处责怪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写得也真是太高明了。4、5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对儿子的处处关心,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的,着重写了父亲的动作行为和语言。作者的表达,毫不修饰,唯其朴实,始觉真切。表面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那里向友人述说那次父亲送别的情景,事无巨细,原原本本;实际上,作者的述说却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每一个细节都渗透了父亲年老颓唐、境遇不佳而对儿女却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现。(二)研读第六段。1.买橘送行,具体写父亲的背影,很感人。这个段是分几层来写的?分四层:第一层写父亲执意自己去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