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垣曲县七年级语文下册6.1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0988838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垣曲县七年级语文下册6.1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西省垣曲县七年级语文下册6.1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西省垣曲县七年级语文下册6.1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垣曲县七年级语文下册6.1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垣曲县七年级语文下册6.1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识记文言字词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大意。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知识链接:1、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 寓煮深刻而含蓄。2、关厅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 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 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 同。第一课时【预习自测】 1、字音仞()箕畚(2、词语(1)重点实词解释。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意思通,意思:通 ,意思:通 ,意思1 / 3通 ,意思(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 七百里方:古义;今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曾:曾:古义;今义何苦:古义 (4)且;今义一词多义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而山不加增(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何苦而不

3、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 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日()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词活用作 语,意思: 吾与汝毕 力平险险: 词活用作 词,意思: 面山而居面: 词活用作 词,意思: r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3)子子孙孙一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4、作者简介列子,名 ,又称御寇, 国人,前期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 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链接材料】一一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4、(1)力口。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 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

5、,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 “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 、请自由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原因:益处: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妻子:子孙: 遗男:智叟: 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理由:辩论结果:2、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 )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2 ) 这样看来, 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 哪个愚笨呢?那么, 作者在人名前加上 “愚” 和“智”有何用意?( 3 )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 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提示: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4 )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拓展延伸】 在你前进的道路上,或许有时也会面对有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你应该怎样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