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信朋友圈的分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098694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微信朋友圈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微信朋友圈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微信朋友圈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微信朋友圈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微信朋友圈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微信朋友圈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微信朋友圈的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师大学国文摘要:微信朋友圈的建构是以熟识的好友建构起来,个体在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变得平安可靠。个体的自我呈现是通过朋友圈的根本功能发布信息和互动的,在该过程中,个体的情绪化体验方式所展现的自我形象与当时的情景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研究个体自我呈现时需要就个体在世界的本我和外在世界的自我乃至超情绪世界的超我进展甄别分析。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人格解构一、问题的提出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交媒体和应用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2012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应用平台以来,历经短短三年时间,微信用户量剧增。截至2014年第二季末,微信总用户数是6亿,国用户5亿,海外1亿。微信4.0

2、版推出了朋友圈这一主打功能更是受到欢送。有数据显示,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27.5%的人选择微信朋友圈,17.5%的人选择和短信,16.3%的人选择QQ空间。 数据来源于新浪调查EB/BO :/survey.news.sina ./result/83524.html这说明朋友圈在分享和发布信息方面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已成为人们展现自我的首选。随着微信用数量的增加,微信朋友圈的影响力越来越来,这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KI中用关键词查询微信朋友圈,仅显示3条结果;用篇名查找,2012年有1条,2013年有3条,2014年有29条;用主题查找,2012年有2条结果,2013年有13条,2014年有55

3、条。笔者通过浏览这些文章的摘要和关键词,发现对于微信朋友圈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微信朋友圈的概况研究,如汤娜、宝涛在传播学视角下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中指出了微信朋友圈的理念、容及界面设置等 汤娜,魏宝涛.传播学视角下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J.新闻传播,2014(04):214.;二是从网络视角来研究微信朋友圈,如冠华从社会网络理论阐述了朋友圈的特色和其人际关系网建构意义 *冠华.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解读微信朋友圈J.新闻采编,2013(04):47.;三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微信朋友圈,如柳、思维在微信朋友圈现象之微营销中详细的阐述了微信朋友圈的经济价值和功能 杨柳,李思维.微信朋友圈

4、现象之微营销J.中国传媒科技,2014(03):8.;四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微信信息传播对生活的影响,如冰洁从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对情感的影响 李冰洁.熟人中的孤寂,陌生人中的狂欢:以微信为例谈移动媒体时代的情感寄托J.新闻知识,2014(01):95.。事实上,微信朋友圈是用户个体自我表达和自我呈现的一种渠道,微信朋友圈的圈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差序格局式的向圈外延伸着交往的距离,展示关系的密切程度。个体在朋友圈的表达是对生活的一种展现方式,是个体心理情绪的集中反映。因而研究朋友圈不可无视对圈中的主体心理研究。截至目前,关于微信朋友圈的心理学研究的文章缺乏10篇,可谓凤毛麟角,这为本文的研

5、究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二、微信朋友圈的概况朋友圈是指在微信上通过一些渠道认识的朋友形成的一个圈子。微信朋友圈通过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趣事,用文字记录各种生活状态来表达情感和态度一种社交互动平台。有数据显示,人们通过朋友圈分享的主要容为:心情19.6%、照片18.7%、生活点滴15.9%、美食10.3%、阅读分享10.3%、旅行9.3%、音乐分享7.5%、视频分享3.7%、其他4.7%。数据来源于新浪调查EB/OL :/survey.news.sina ./result/83524.html微信中的联系人73.3%是朋友,20.0%是同学、教师,6.7%是家人亲戚。数据来源于新浪

6、调查EB/OL :/survey.news.sina ./result/84682.html 微信朋友圈是以发照片为主、配发文字为辅,具有容易操作、私密性强、平安性强等特点*冠华.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解读微信朋友圈J.新闻采编,2013(04):47.。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传输终端查看好友状态,也可以跟好友即时分享。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使一个用户可以以设置多个朋友圈,也可以参加多个朋友圈。用户在朋友圈可以很方便地进展信息分享,同时对不是好友的用户还做了适当的信息屏蔽,能够实现自我隐私保护。在朋友动态下设置了赞和评论两项,如果三方没有形成好友圈,其中一方将无法获取另一方的状态信息。微信朋友圈的构造形式类似

7、于德勒兹所描述的块茎说,它是以个人为中心向外生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从宏观的角度俯视微信朋友圈的网络,可以看到它没有中轴,没有统一源点,也没有固定的生长取向,而是一个多产的、无序的、多样化的生长系统。陈永国.德勒兹思想要略J.外国文学, 2004( 4) :28.在该系统中,个体所呈现的自我首先是以己发出的,再以圈的形式向更远处延展。由此,微信朋友圈在个体的自我表达中具有多维性,其能够承载的表现力与个体展示心世界是契合的。三、朋友圈中自我呈现何以可能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的可能是基于朋友圈这个平台,个体可以自由表达,抒发情感,进展互动。这种基于个体中心的自我展示平台需建立在两个前提下:一是微信朋友圈

8、中的成员的可靠性;二是朋友圈功能的简化和易操作性。微信中的好友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QQ好友直接添加,另一种是通过手机通讯录添加。QQ好友根本是熟人圈子,手机通讯录是个体的强社交关系圈子。通过这两种方式添加好友构成圈子能够有效控制成员构造,在源头上保证了个体圈子的平安性和可靠性。此外,从微信用户的真实信息显示来看,65.8%的用户使用真实,35.34%的用户使用真实头像,仅有15.14%的用户在微信中不使用真实资料。:微信用户行为特征调查分析2013EB/OL :/ techweb ./data/2013-04-26/1292733.shtml这充分说明了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强关系社

9、交机制,具有聚合性强、关系严密、互动频繁、用户活泼度高的特点。用户之间的社会交往是现实世界的社交的移动化,维系用户关系的是基于现实情感关系的亲缘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学术界曾有人提出人际关系圈模型,分别用六种不同的颜色的圆环来构成同心圆图案,每一圈都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人际交往中特定的行为和亲密程度兰继军,田芳,王颖.人际圈理论在智力落后儿童性心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6(06):2631.见图1。图1 人际圈模型图 Marcelo Tarmannder.Se*ual education for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Jerusalem:MAS

10、HAV International Seminar,2005,(2).从圆心紫色圈到圆外围的递变,展示了以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递变过程,中心到边缘的疏离过程反映的是个体人际交往的情感亲疏递变过程,越靠近中心,情感关系越牢靠。紫色、蓝色、绿色圈代表着好友圈,黄色圈代表着熟识但没有深入情感交流的熟人圈,橙色、红色圈代表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陌生圈。微信朋友圈的的成员联结是建立在彼此熟识认可的根底上,有一定情感根底的。在亲近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成员会减少戒备心理,趋向于相信圈子是平安的,也更乐于在该圈子中展现自我。因而个体在亲密关系圈子中的自我呈现成为可能,它排除了陌生人这个平安隐患。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

11、第二个前提是朋友圈功能的简化和易操作性。微信朋友圈是对QQ空间的一种简化,着重于分享以及抒发感受,少了纷繁复杂的各种附加功能,如QQ空间里的各种应用和游戏,这就使得朋友圈的功能更加清晰,是对当前网络信息爆炸的一个解脱。此外微信朋友圈设置了易操作的快捷键。在朋友圈中分享均是一键式的,当用户看到想分享的直接分享即可,而无需进入其他板块。微信朋友圈简化易操作到达了非常好的信息传播和个体展示自我的成效。传播学家施拉姆的信息选择或然公式指出: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威尔伯施拉姆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新华,1984:114.,其中报偿的保证即是传播容满足选择者需要的程度,而费力情况则是指

12、信息容以及使用途径的难易程度。从以上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面临一样的信息传播介质时,具有简单操作界面的平台费力程度更低,比拟优势明显,传播效率更高,更受用户欢送。个体基于简单易操作的朋友圈界面设置,一定程度对于随时随地呈现自我状态具有极大的帮助。四、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方式:自我人格分析一自我呈现的理论前提美国心理学家Turkle认为,人之自我本质上表现为多重性,线上自我是多重自我的局部,与线下自我密切关联,并且相互交织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她甚至认为,现实生活也只不过是另一扇窗户而已。 Turkle,S.Alone together.Why we e*pect more from techno

13、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C.New York:Basic Books,2012.根据Turkle的观点,个体正是基于一扇开放式的平安窗户在朋友圈进展自我呈现,对自我进展多重建构。心理学关于自我的划分多种多样。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将自我分为四类:1物质我,它包括身体、衣着、房屋、家庭和财产;2精神我,即心理的能力和爱好;3社会我,即个人在其所处环境中得到的公认,由于一个人不可能总处于同样的环境里,因此,当他处在与他相关联的不同群体中时,他就会拥有不同的社会我;4纯粹的我或抽象我。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2000:316.弗洛伊德将人格构造分

14、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见图2。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局部,蕴藏人性中接近生物本能的生理需求;自我代表的是理性与机智,由外部世界经历得来;超我则由社会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演化而生,它形成的是人被社会化了的结果。本我和超我是相对立的,它们通过自我的调节来实现均衡,于是本我一直被自我和超我压抑,个体在社会中的行动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往往不一定受重视就是本我被压抑的反映。图2. 弗洛伊德人格构造图米德认为,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化和主观解释,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自我作为它自己的一个客体,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构造,产生于人的社会经历。自我存在于自我观察、反省的活动之中。语言是展示自我形

15、态的最确切方式。米德将自我人格进展了简化,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人的本能冲动,未经经过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客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承载着加载于社会规意义上的种种习得行为。因而在个体进展自我呈现时,个体的行为与真实意图有可能偏离。对以上关于自我的经典理论的呈现,笔者认为,在对微信朋友圈的主体自我呈现需要从自我的多面进展挖掘,既要分析反映真实意图的本我或主我,又要分析超越主体本能反映之外的具有社会化意义的客我的存在,甚至于超我的存在也是不可无视的。个体在特定场域和情景中的行动与环境密不可分,个体特质的呈现无法在单一层面得以洞悉,需要进展多维建构。二与发布容相关的自我分析1微信朋友圈的成员构成分析根据前述对个体在微信朋友圈的发布容的数据描述以及笔者对自己微信朋友圈的200名好友的7天统计发现,与笔者相关的朋友圈人员构成结成上呈以下特点:在性别构造上,男性为85人,占42.5%,女性115人,占57.5%;年龄构造上看,主体为90后,占90%以上;人员与本人关系构成上看,如表1所示:表1. 微信朋友圈的成员职业构造关系人数人百分比%同学9346.5%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