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30983757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可见,作为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将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校真正拥有了对课程的选择余地,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但是,由于众多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弱势群体。他们急需一个有利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指导

2、,也急需一些成功的范例作为他们的蓝本。这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之一。 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了解、继承民族的、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抓紧。从目前来看:一是失传,如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西化严重。我校地处金坛西北部,这里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元宵节舞龙灯”;未经雕琢的民间故事“董永传说”、“刘伯温传说”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这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之二。 进入课改五年多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正焕发出现代化省级实验小学的风采。学校组建了学生男子、女子龙灯队,活跃在乡村、社区;学校2000年被评为“写字实验学校”,成功召开2次写字教育现

3、场会;学校将“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现代、书韵、绿色学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趣味书法、登小盘龙、经典诵读、登冠传说。为了充分挖掘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规范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并彰显特色、多出成果、力争示范,我们提出了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这个课题来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之三。 二、有关概念的分析 1、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从总的方面来看,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类。 (1)广义的民族文化定义 广义的民族文化定义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

4、、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2)狭义的民族文化定义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3)本课题中所讲的民族文化特指千百年凝练的“经典”、未经雕琢的当地民间故事“登冠传说”、形式与内涵统一的“国粹书法”、演绎数百年的传奇色彩的传统民间体育项目“龙灯”。她是登冠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 2、校本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说,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

5、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三、理论思考 1、课程论。施良方在课程论中提到: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源于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和外界的交互行为及其内部认知加工过程,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构建过程。构建知识意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是师生以至同学之间在现实的交往中探索

6、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外界的相互作用包括资源的重组,伙伴的合作等。 3、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儿童诵读古代经典作品时,大多不求甚解,只是背。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左脑的训练而已。然而,由于儿童在诵读过程中,完全松驰,致使脑波从倍塔波转换到阿尔法波,也就是说诵读经典的小孩在舒解身心压力的同时,在阿尔法波的作用下,脑与潜意识的互动加强了自身的记忆力、判断力、注意力、灵感的创造力,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 4、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

7、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舞龙灯能强健他们的体魄,发展运动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笛子作为民族管乐的一种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闻名于世,使学生受到听觉熏陶;中国书法,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可以启智、冶德、可以引领创新,成就好的人格;诵读经典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结合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四、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 在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下,促进教师、学生成为文明、儒雅、体健、情趣的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龙的传人”;继承、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范例。

8、 (二)具体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特有的民族节日习俗舞龙灯,掌握基本的舞龙灯的基本技法,感受家乡朴实的风土人情;会讲流传在登冠乡土上的民间传说,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能诵读经典弟子规等,并能从中摄取规范自我言行的营养;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经历体验中培养对民间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认识、筛选、继承、发展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通过研究,使教师树立教学相长、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养成在教育教学中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新课程观念,具备初步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研究的能力。 3、形成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推出校本课程开发、

9、研究系列成果。(包括教师开发的校本教材、撰写的研究论文、活动的典型课例、制作的课题网站和学生民乐汇演、龙灯表演、书法作品展示等成果。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 五、实施的内容及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地处金坛西北部,三县(金坛、丹阳、丹徒)交汇之处,地理位置较特殊。这里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巨村舞龙灯”,“巨村的龙灯”曾经舞到北京天安门,在全国响有名气。这里还有一个董永村村上有个望仙桥,在这里流传着董永和七仙女的美丽传说。 2006年我校开始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弟子规的诵读,并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特色人才”的办学理念,“董永传说”、“巨村舞龙”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刚好与我

10、校的办学理念相吻合,如何将这些真实的却散落在民间的材料形成文本材料,作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成了摆在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面前的一个问题,于是编印我们自己的校本课程在大家的脑海里孕育而生,并立刻化为了行动,首先成立了以王权校长为组长校本课程编写工作小组,同时分工合作,深一步挖掘当地的资源,有收集材料的,有实地考查的,有辨别论证的、有打印编排的,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登冠人文、趣味书法、明珍盘龙、丝竹韵律、经典诵读等校本课程相继开发出来。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特色人才”,使得民族文化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深刻全面的体现。同时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得

11、到了部分专家的帮助和支持,原教研室夏亭尔主任放弃多个休息日,帮助我们编撰审稿。著名书法家云翔先生的后代主动将自家保留的珍贵图片和文字材料送到学校来。 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程安排方面 新一轮课程改革亮点纷呈,兴趣活动、综合实践、地方课程、等新名称如雨后春笋。有的学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只是原有活动课、选修课的简单改造甚至直接翻版;有的学校把校本课程与学生兴趣小组混为一谈;有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只限于学科知识的拓宽、加深。有的学校将培育学校特色与开发校本课程相孤立许多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利用上,无关学校与学生的深度发展,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都出现混乱状态。能否在育人总目标的统领下,将

12、这些教学行为有机整合,发挥最大最优的功能,需要我们去实践。因此,我校确立了“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特色人才”的办学理念,并且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充分融入在地校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中,在课程课时上得到了充分保证,而且不违反教学常规。 登冠人文:我们在四、五、六年级下发了登冠人文,供教师在晨会课、读书课、班队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使用。希望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以爱家乡为起点,逐步达到“爱祖国、爱人类”的境界。 趣味书法:秉承学校传统优势,紧扣“书法教育”这一特色资源,开发了趣味书法校本教材,学校一直坚持“一笔一划写好字,一言一行做好人”和“练字、恋书、炼人品”的教育思想。学校在一到六年

13、级,每周从地方和学校课程中专门开设一节书法课,同时还开展兴趣小组。 明珍盘龙:为了弘扬乡土文化,传承乡风民俗,我们编写了盘龙明珍这本校本教材,这本教材主要为学校四到六年级小龙人舞龙队(身强力壮的学生)提供技法指导和理论学习。课时主要在中午的课外活动课上,并形成训练梯队(每一年级的训练内容不同)。 丝竹新韵:为了让农村的孩子能够掌握一种民族乐器,深深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学校在16年级开设了丝竹新韵校本课程,一到三年级利用地校课教学竖笛,四到六年级利用地校课教学横笛。 经典诵读:“开展经典诵读,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学校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学校创新课程设置,充分利用地方课程文件精神,在全市率先推出

14、了每周一节的经典诵读课,另外在早读课中专门开辟的诵读时间,从而保障每个班级经典诵读的时间和空间。 2、师资配备方面 农村学校教师数量少,专任教师更加缺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教师力量不足加大了课程实施的难度。但是,广阔的农村却不乏多才多艺的校外辅导员,使得登冠人文校本教材的实施有了庞大而坚实的教师群体。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优秀专门人才担任课程开发、实施教师,同时,可以结合现有教师的兴趣特长,让他们在担任基础教学同时,参加提高培训,努力探究优化师资配置的方法。由于巨村的舞龙在全国都有名气,为此,我们聘请了登冠巨村的欧阳洪福作为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对我校的舞龙进行指导和培训。在丝竹韵律课程实施上,

15、聘请了金坛市文化馆资深笛子教师张洪海老师每周到我校上课,我校音乐专职老师并与他进行师徒结对,共同促进我校笛子的普及。在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面,我们精心配置了古诗文诵读辅导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班主任配合,确保各班经典诵读课程实施到位。我校2000年被列为全国书法实验小学,学校就一如既往把写字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块,并涌现出一大批写字教学能手,更有全国书法教育先进教师1名,强大的写字师资队伍,使趣味书法校本教材在我校得以全面实施。 3、活动开展方面 实施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使命。 经典诵读 学校主要力推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辅以笛子和书法活动,尤其是经典诵读活动,三月份邀请各级专家来校论证诵读考级方案,四月初召开全市书香校园现场交流会,五月份教育局姚水虎副局长带队来校观看六(3)班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从方案的论证,到过程的实施,以及成果的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