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味的形式”——雅俗共赏的佛塔与教堂建筑文化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0957736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意味的形式”——雅俗共赏的佛塔与教堂建筑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有意味的形式”——雅俗共赏的佛塔与教堂建筑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有意味的形式”——雅俗共赏的佛塔与教堂建筑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有意味的形式”——雅俗共赏的佛塔与教堂建筑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有意味的形式”——雅俗共赏的佛塔与教堂建筑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意味的形式”——雅俗共赏的佛塔与教堂建筑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意味的形式”——雅俗共赏的佛塔与教堂建筑文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有意味的形式”雅俗共赏的佛塔与教堂建筑文化论文导读:正文:纵观中外之建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独特的意味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幽情与遐想。孕育出我国传统建筑特质与外来文化的相互渗透的结晶代表塔。与塔同样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出现的便是西方的宗教建筑教堂。是人类对佛教禅宗思想与儒道两家文化融会贯通与运用的物质表现形式。关键词:建筑,塔,教堂,意味,形式,风格正文:纵观中外之建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唯有建筑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与民族和历史的灵魂共生的。建筑是人类生活创造出来的艺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克服自然,改变自然的艺术创造。反映着无数民族的

2、社会生活与政治经济制度。建筑涵盖了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美术。它以物质材料、科学技术、营造法式,精神性的生命形态,空间意象综合融汇,以独特的意味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幽情与遐想。满足人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中对审美与精神的追求与宣泄。建筑文化主要是由建筑物、建筑与建筑空间意象三者构成的。建筑空间意象就是由建筑实体,建筑空间与在建筑环境中的人及其精神文化所共同构筑的。于是建筑文化具有和人类一样的双重性格,即理性的构建和感性的意味。一、有意味的建筑历史文化渊源在中西建筑文化的大熔炉中,我在传统宗教建筑文化的纵横探究和异同对比中,发现佛塔与教堂均具代表性地在中西传统宗教建筑文化中体现出了“有意味

3、的形式”这一共同特色。立普斯在空间美学与几何学、视觉的错觉中提到:建筑作为一种大地上的空间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建筑“审美的空间是有生命的受到形式濡染的空间。它并非先是充满力量的、有生命的而后才是受到形式濡染的。形式的构成同时也就是力量、生命的形成”。1中国古人未像西方一样把建筑当成艺术之母,所以中国的建筑是在中国文明萌生并发展中得以扩散的,我们祖先的恋木情结来源于土生土长的中华大地,西方传统建筑系统是采用垒石制度,木料构架法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理性特点。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儒家、道家与佛家的哲学、论理学、美学与宗教学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性特点。结合了感性与理性特点,孕育出我

4、国传统建筑特质与外来文化的相互渗透的结晶代表塔;而在西方,与塔同样作为 “有意味的形式”出现的便是西方的宗教建筑教堂。本文针对二者异同之比较与研究正是对中西传统宗教建筑文化的“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在中国,佛塔的出现,是芸芸众生对精神的需要,是人类对佛教禅宗思想与儒道两家文化融会贯通与运用的物质表现形式,可以说即是周易“言以成象,象以尽意”的进一步发挥。周易之所谓象即是表达主观精神认识,又是源于客观事物。而“意”同样也是主客观复合的产物。2据史书记载,在两汉之际之前,中国建筑主要是受儒道两家学派思想的影响,自佛教于西汉末传入中土,中国建筑便逐渐受到佛学精神的濡染,从而使中国建筑空间意象的灵魂更

5、深邃。论文大全,风格。儒家宗师孔子虽以入世的教义教化世人,但其中提倡理想人生,社会道德等宗旨又与功德圆满是如出一辙的。因而在经历了从佛学传入与中国儒道传统文化三足鼎立到董仲舒对神学的宣扬,三者才被后世逐渐融会调和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自己的学说。论文大全,风格。这是吸收外来文化同时提炼而成的成功典范。而佛塔作为供奉佛祖舍利,代表涅槃圆果境界的宗教建筑典范,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后吸收外来文化融入本土文化创造出来的韵味独特,有意味的形式的产物。它凝聚着“人”的情调,有很浓烈的人情味3。二、有意味的佛塔建筑造型与结构塔是由地宫、塔基、塔身与塔刹四部分组成的。塔身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楼阁的演变,而塔刹则保留了

6、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的外族建筑样式。根据后汉书陶谦传所述的“浮图”(佛塔)是“下为重楼,上叠金盘”。重楼是中国原有的多层建筑,是塔的本身,金盘只是上面的塔刹,就是印度的“窣堵坡” 4塔刹就是塔的顶,在梵文中称“田土”即相轮,象征佛国,中国保留了印度窣堵坡的样式,同样以莲华,覆钵,华盖,露盘,火焰,华瓶之类作以装饰,莲华同莲花,在我国民族文化中,莲花代表“出污泥而不染”;在佛学中,是佛降生的坐床,佛土洁净之物,意味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成为塔的建筑文化中画龙点睛之笔。 塔刹通常的造型为尖顶,但与西方中世纪的教堂有别。教堂尖顶往往是以十字架型,有的一座教堂上有众多尖顶,而佛塔的塔刹则象征佛的

7、空幻与崇高。塔身以中国阁楼的样式建造,阁楼一名重楼,重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两汉时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中的重楼多有斗拱作为支撑结构,各层分布平坐和檐,建筑有门窗等精细结构,建筑平面大多为正方形。汉代冥器重楼模型的结构特征与魏晋之后木塔的建筑结构有着明显的源流关系。就塔本身的平面造型而言,由正方形向八角形,多边形演变,方形是以儒学为传统文化思想之皇权崇拜结合的产物,四边、八边形体现佛法中“四相八相”的底蕴;正六边形象征着“六根清净”的佛性意味;正十二边形象征佛说中的“十二因缘”,如嵩岳寺塔。尽管塔的平面造型多为方形,但随多边形的演变,也出现了近乎圆形的塔,如唐代泛舟禅师塔则为圆形,具有圆果的

8、象征意义,以“圆”象征事物完美无缺,唤起人人心中佛教情感,具有浓厚的佛性意味。阁楼式塔以二层或多层为基本造型,楼阁的坡顶屋檐出挑,造型优美壮观。其造型的最大特征就是塔檐出挑与檐角反翘。论文大全,风格。正所谓“如鸟斯革”,像翼舒展的屋顶与出檐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建筑特征之一,其飘逸的装饰手法意味着羽化登仙,向往极乐世界。后来塔身逐渐变为多层造型,于公元三至四世纪,即有三层塔身出现,其后更有五层、七层、九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乃至三十七层等多层结构。我们发现,层数均为奇数,源于易经中奇为阳,阳为天的思想。可见,处处反映出“有意味的形式”。塔基本是用于负重、稳固塔身之建筑功能,却从佛性意味中发

9、展为金刚不坏的佛国世界的佛教象征意义,故又称“须弥座”。这一神秘寓意的词汇来源于佛教经典所言的“世界中央”须弥山中心的最高佛座,是传说中居于世界之“中”的妙高山,高耸巨大,从而象征了佛塔整体形象的雄伟壮美。塔基的位置在地宫之上,突现于地面,自辽代始,塔基文化有了巨大的发展,即不仅把塔基看成是一个技术,结构必须存在物质基座,而且发展其精神象征的不凡意义。论文大全,风格。地宫又被称为龙宫。龙乃中国民族的图腾。易经中以龙卦为第一卦,即乾卦,对龙十分崇拜。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因此,将地宫称为“龙宫”可见对佛塔的崇敬。与印度佛塔不同的是,窣堵坡是印度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神圣场所,中国将其建

10、筑样式保留作为塔刹,却将宝贵的舍利埋葬于塔的地下,也就是地宫中,而对佛的信仰与崇敬就不仅仅是用以埋葬高僧遗骸的普通意义的坟了。也有的佛塔内安放着经书、佛像与其他法器。地宫一般以砖石砌成,其平面形制与整座佛塔的平面一致。综上所述,塔的设计并非印度传入,它结合了中国印度两种文化,塔身完全是中国的,印度因素只在塔刹部分可以看到。按照佛塔的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结构,根据和谐形式规律组织创造出的建筑形象是一种既理性又感性,既抽象又具象的美,它不同于佛教文学和壁画作品那样,向人们描述佛的本生故事,宣言佛法,却能用特定的建筑文化语言,象征性地暗示佛教内容,文化意绪。三、有意味的教堂建筑风格西方国家对圣人遗物的

11、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热潮,代表宗教意味的教堂应运而生。教堂与中国佛塔同样反映着人们的感受与领悟,暗示着宗教内容,文化意绪,体现着“有意味的形式”。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与艺术形态。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式。在公元1世纪,人们还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场地被成为“民古教堂”。后来为了逃避官方搜查,这种仪式被转移到公共地下的墓窟(用以合葬基督徒),成为早期基督艺术的宝库,流行于罗马城区。合法化后,转移到地上成为罗马现成建筑模式的长方形公共建筑巴西里卡。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

12、式样。它是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式样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5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以象征耶稣钉死的十字架,更加强了宗教的意义。如中国佛塔的平面造型同样有意味。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就是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成就与特征是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拜占庭式教堂象征宗教皇权,是政教合一的产物。光线与圆顶的相结合,突出了圆顶在宗教建筑中的心理功能。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的一样,呈长方

13、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此建筑风格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构架法极为相似,柱与穹顶代表着西方建筑风格典型。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华丽的哥特式教堂取代了罗马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哥特式教堂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其建筑特征是直线上升的风格。哥特式教堂是用人类的智慧恭维上帝的智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为了挣脱精神上的束缚,肯

14、定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提倡人权反对神权。论文大全,风格。在教堂的雕塑与绘画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情世俗之美感。巴洛克为17世纪最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在巴洛克建筑中重视雕塑与绘画艺术的综合。教堂建筑文化在宣传基督教的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在表现艺术家虚幻莫测,不平静的心灵。西方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对不同性别的人体分析性;中国人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领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或表现出这种领悟或感受,二者均强调其意味性。论文大全,风格。结论:由此可见,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最大的差别在于两个地方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重融合,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同

15、样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和特色的中国佛塔与西方教堂,这两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材料的建筑物不仅在建筑造型上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有意味的形式”。并且都寄托了人的精神与思想,让人们雅俗共赏。正如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我们的建筑应该是大众化的,为人服务的建筑。美的建筑,就是生命及其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建筑空间意象具有生命的体现。不论建筑风格与材质,倘若没有了灵魂与意味,我认为它就只是一个死物,冷冰冰的土木砖石之物而已。所以,我们要找到中西建筑文化的魂魄,民族和历史文化的精髓。如何将其延续,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在技术与艺术上不断雄厚才是我们研究中外建筑文化的最大意义。参考文献:1宫室之魂、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王振复著。2艺术学:问题域和焦点的扫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所编著。3艺术学:问题域和焦点的扫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所编著。4大拙至美中国青年出版社,梁思成著。5外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