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0936841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议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议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议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议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议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议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议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议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 人们也许还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曾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大小的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确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启人心窍的观念和方法,并对若干文学史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及理论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的探讨。由此也引发了相当广泛的讨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相关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些人耽于玄言惊世、买空卖空;,大话说了不少,却并不能够平心静气、扎扎实实地去实践。尽管如此,沉寂多年的学术界终于形成了重写文学史;的思潮。这股思潮;非常强劲,将原来具有宣传意味的文学史书写很快拓展为多样态文学史的书写,仅就狭义的3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而言,不仅有为各类大

2、学生包括自考生服务的教科书类型的文学史,也有与教材体例明显有别的专题史、史料选、区域文学史及文体文学史等等。而当这种重写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某些学者便对文学史格局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不满,特别是在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世界化,何来现代性?;等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候,立志高远的学者们便在贯通中国近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讨。有的学者认为这种传统的文学史三段式;体现了一种断裂的文学观,某种党派政治和思维惯性使其显示了某种文史特色,也淡化了文学史的历史连续性以及文学史自身的某些特征,遂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并有一些学者在文学史编写层面积极进行实践,推出了

3、多种20世纪中国文学史。笔者以为,进入21世纪的我们,自然应该有更为宽广的文学史视野,建构出更能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文学史框架。因此,从大历史观出发来思考相关问题,才能摆脱某种促狭的思维和言说方式,用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来统摄原来人为划分的近代文学(部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数年前笔者就说过:我赞成将刚刚成为过去的20世纪中国文学,径直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理由固然可以说出很多,其中有一点在此不妨说明,即这其实只不过是我们对一段文学历史的‘称谓’,亦即我们的一个‘命名’而已,何况‘现代文学&r

4、squo;较‘近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名头更其响亮,也更为人知,更具有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性与语言魅力,用其概括20世纪中国文学,相对而言也最易于被人们所接受。;这种想法如今就更加坚定了,认为除了中国文学通史意义上的国别文学史概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和相对意义上,对称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当是非常适当和平行的两个概念。也就是说,从相对意义上说,历史事实和现实需要都说明,言说或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是必要的,可行的。同时还要进行跨世纪;的有机整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视野里,我以为有个相当完整的时代主题或文化主题,这就是民族的独立自强与个

5、人的独立自强的对立统一。由此也可以看出从事重写文学史的学者们,在思维活跃、思想解放的前提下,很有必要进行多方面的包括文学史自身理论建设方面的思考。而要着手重写文学史,自然要有新的认识和文学史书写方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史家应首先是文学理论家。因为没有独到的文学理论眼光,就没有深度和高度,文学史就容易成为山寨文学史;或克隆文学史;。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而前两个层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理论是指导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是文学创作完成以后在读者中的反应。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

6、赏共同推进的历史。这并不是说要在文学史著作里加进许多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内容,在文学理论史和批评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今天,撰写文学史更没有必要这样做了。我们只是强调撰写文学史应当关注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并用文学思潮来解释文学创作,并注意文学的接受,引导读者正确地鉴赏文学作品。如今看来,在反思机械进化论的语境中,重写文学史也要摆脱线性进步;文学史观的影响。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初民们创造了神奇玄秘的神话;,接下来,在灵魂和现实的冲突中,人们又创造了宗教;这一拯救心灵、认识世界的重要形式;之后则又有了新的变化,人类在精神上对真理;的期待至少和对科学;的期待一样重要和迫切。或许,

7、看上去往往是后者有替代前者的趋势,但遗憾的是,作为文化创造的精神上的东西总有其极为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很难被替代被灭绝,反而是复合更生,多元交融,不断创化,持续造成我们的现实和未来的人文环境;。文学、文化的发生发展自然与此息息相关。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也告诉我们,文学上的替代;往往属于幻觉,新旧更替其实不过是新的建构及整合,特别是读者这位上帝的阅读接受,将接受美学理论视野的文学史观告白于天下,使活在读者心中的文学泯灭了古今或新旧、中外或地域的界限,更将进步或落后的简单的二元对立文学史观推下了深渊。新时期以来的30多年,是中国文学史包括现代文学史研究取得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段,在文学史观和文学史现象研究等

8、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在文学通史、断代文学史、分体文学史、文学接受史、性别文学史等等不同类型的文学史书写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就也确实不容小觑。对此,有学者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在此不再赘述。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现代文学;无论作为学科概念还是作为文学史关键词,都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阐释。原来学术界习惯用新文学;这个概念,如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等书都使用新文学;,直到1979年刘绶松原著,由易竹贤等修订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出版,还在使用新文学;这个概念,在同时以及后来的内地以及香港

9、和台湾都有新文学;方面的史著陆续出版发行。但同期也有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1930年)和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1952年)等史著问世,尝试使用现代文学;概念来统摄近期文学;。不过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后者的名头确实没有前者响亮,直到1984年唐弢、严家炎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才使后者时来运转,陆续出版了越来越多的以中国现代文学;冠名的文学史著作。由此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史观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化的宏阔视野,将国别文学的断代文学史从逼促而又狭隘的语境,进入了丰富、多元和对话的语境,对中国追求现代化的社会诉求和追求现代性的文化诉求有了整

10、体的体认和理解,于是在大历史观;的启示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便成了近代以降中国文学的大概念;,也相应出现了朱栋霖、丁帆、朱晓进联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刘勇、吴晓东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颇受欢迎的文学史。这也生动说明了我们的文学史观已有了可喜的变化与调整。众所周知,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关系密切却各有侧重。文学史主要研究的是文学发展的过程,意在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寻求它们前后相承相传、沿革嬗变的规律,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政治、经济、军事、哲学、

11、宗教、道德、艺术等)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各民族(国家)文学相互交流、影响的关系,特别是要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评述等等。这是最为正宗;的文学史观,主导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教材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或生产。近些年来,我国的现代文学史生产旺盛,教材型现代文学史的出版可谓风起云涌,其它类型的文学史也接踵而至,显示了文学史研究和编纂的重要进展和不可忽视的业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值得特别注意,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中存在明显的忽视理论思考、淡化理论色彩的倾向,值得关注和反思。其主要表现有:其一,从文学史编写者的角度看,很多文学史的编写者都没有充分注意理论

12、修养。事实上,要成为一个出色的文学史家,首先应是一位出色的文学理论家。但现代文学圈子里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属于白话文学;,且时空距离近,易于把握和理解,于是对文学理论的重视程度自动降低了,有的人甚至放弃了起码的独立从事理论思考的习惯,并对文学史研究动态关注不够,自己也很少从事文学史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所以在编写文学史时,只能如人所熟悉的那样,买上若干种文学史,照猫画虎,东抄西凑,就大功告成;了。于是编者;成了抄者;,连已有的文学史研究的新成果也不能及时吸纳,这就造成了现代文学史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的状况。乱象所示,居然让人一头雾水,终不知谁抄谁了。笔者以为,就目前状况看,似乎迫切需要对

13、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者的从业资格;进行审核,不能因为是一个教书匠;就能自由从事正规出版的文学史的编写工作。一方面编辑者或出版社要严格选人选书,另一方面是编著文学史的作者要严于律己。事实上,文学史的研究和编写本应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也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意志和精神。在如何对待教材型文学史方面,有人以为文学研究要致力于理论创新,教材编写则只能涉写已经取得共识;的文史知识,凡有争议尚无结论的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作品,最好都要回避,因为考试和批改很难把握,云云,这类观点在圈内;非常流行。正是这种看上去很无理论色彩且很普通的观点,却对过去和现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实,高等教育所使用的教材理

14、应汲取国内外最前沿、最先进的学术思想,应能汲取该领域全国最优秀、最扎实的理论创新成果,既要集萃;,更要有所创新;。自然,也有一些有良知的学者意识到编写文学史是一项很严肃的事业,有的学者也确实是积毕生学力来编写心目中的文学史,在文学理论、文史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重要的影响。由这样的学者来从事文学史编写工作,才可能编写出具有创新性和启示性的文学史。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样的学者和文学史还太少了,况且还往往被淹没在泛滥的文学史潮流之中。值得注意的现象还有,近年来针对学术上自由主义的空疏散漫和主观主义的别有用心;,有些资深学者及其门人在忧患中开始大力提倡史料学方法和重回历史语境

15、;,却不期而然诱发了溺于史料;的学术倾向,显示了某种纯粹客观主义的无所用心;。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越编越厚,而文学史编纂者的资质却在逐渐降低,模仿西方汉学家建构的中国文学史框架而拼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杂以一系列舶来语汇居然就可以显出崭新的面貌;。但由于缺乏文学史理论方面的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表述假以教材需要稳妥;的托词,得以畅行无阻,尤其是在不少联合集体(多所高校部分教师协议合作)撰写的文学史中,更是存在着弱化理论;或理论;缺失的现象。其二,从文学史使用者的角度看,也存在着淡化理论、轻视理论甚至放逐理论的倾向。从实际情况看,文学史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考试工具而被利用的,这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果:编纂者

16、忽视了理论思考,接受者更是机械记忆不辨真伪,只求考试顺利不求理论探索;即使那些打着教改旗帜的教材,也基本仍然遵循着硬塞必考;知识给学生的思路,而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文学史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使用者,主要是大量的任课教师和那些意在混学分求毕业(或升学)的学子,他们常常被考试牵着鼻子走,出题者多考虑稳妥和客观,容易判断和批改;答题者更是希望题目越简单越明确越好,对那些具有理论难度的比较抽象且常有争议的文学思潮命题,常常感到难以把握,于是就不满,就颇多微词。这样的信息反馈会促使教学者避难从易,加上中国现代文学史在高校多种原因的促使下,课时压缩了许多,任课教师常常串讲一下主要作家作品就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