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动点大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30933623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腰动点大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等腰动点大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等腰动点大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等腰动点大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等腰动点大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腰动点大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腰动点大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次函数等腰动点专项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通过点A(2,4),点B(6,0)为x轴正半轴上的一点(1)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点P为正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种动点,若ABP为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2如图,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P是线段AB的动点,若使得OAP为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3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3,0),与y轴交于点B(0,4)(1)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当函数值y0时,求x的取值范畴;(3)在x轴上找一点C,使得ABC为等腰三角形,求点C的坐标4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通过点A(4,0)和点B(0,3)(1)求一次函数的

2、解析式;(2)点C在x轴上,若以A、B、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求点C的坐标5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3,4),两图象与y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求这两个函数的体现式;(2)O为坐标原点,在x轴上找一点P,使OAP是以OA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6如图,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与x、y轴分别相交于点A和B,以AB为边作正方形ABCD(1)求点A、B、D的坐标(2)设点M在x轴上,如果ABM为等腰三角形,求点M的坐标7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y轴分别交于A(2,0)和B(0,8)点C,D分别在OA,AB上,且C(1,0),D(1,m)(1)直接

3、写出该函数的体现式和m的值(2)若P为OB上的一种动点,试求PC+PD的最小值(3)连接CD,若P为y轴上的一动点,PCD为等腰三角形,试求点P的坐标8如图,直线y=2x+2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点P是x轴正半轴上的一种动点,直线PQ与直线AB垂直,交y轴于点Q如果APQ是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9直线y=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在y轴上有点C(0,4),动点M从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x轴向左移动(1)求COM的面积S与M的移动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t为什么值时,ABM是等腰三角形,并求此时点M的坐标10月18日海旺学*中数学1的初中数学组卷参照答案与

4、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0小题)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通过点A(2,4),点B(6,0)为x轴正半轴上的一点(1)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点P为正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种动点,若ABP为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解答】解:(1)把A(2,4)代入y=kx得2k=4,解得k=2,因此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设P(t,2t),AP2=(t2)2+(2t4)2,PB2=(t6)2+(2t)2,AB2=(62)2+(04)2=32,当AP=PB时,(t2)2+(2t4)2=(t6)2+(2t)2,解得t=2,此时P点坐标为(2,4);当AP=AB时,(t2)2+(2t4)2=32,解

5、得t=,此时P点坐标为(,)或(,);当PB=AB时,(t6)2+(2t)2=32,解得t1=,t2=2(舍去),此时P点坐标为(,)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P点坐标为(2,4)或(,)或(,)或(,)2如图,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P是线段AB的动点,若使得OAP为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解答】解:由直线y=x+3可知A(4,0),如图2,OAP为等腰三角形,OP=PA,作PEx轴于点E,则OE=AE=2,把x=2代入y=x+3得,y=,P点的坐标是(2,)若使得OAP为等腰三角形,P(2,)3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3,0),与y轴交于点B(0

6、,4)(1)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当函数值y0时,求x的取值范畴;(3)在x轴上找一点C,使得ABC为等腰三角形,求点C的坐标【解答】解:(1)把A(3,0)、B(0,4)分别代入y=kx+b得,解得,因此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4;(2)当x3时,y0;(3)如图,OA=3,OB=4,AB=5,当BC=BA时,C1(3,0);当AC=AB=5时,C2(8,0)或C3(2,0);当CA=CB时,作AB的中垂线交x轴于C4,垂足为D,则AD=AB=,DAC4=OAB,RtDAC4RtOAB,=,即=,AC4=,OC4=3=C4(,0),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C点坐标为(3,0)、(8,0)、(

7、2,0)、(,0)4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通过点A(4,0)和点B(0,3)(1)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点C在x轴上,若以A、B、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求点C的坐标【解答】解:(1)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图象通过点A(4,0)和点B(0,3),解得,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3;(2)当C和A有关y轴对称时,C(4,0);当AB=AC,点C在A的左边时:AC=AB=5,C(9,0),点C在A的右边时:C(1,0),当C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时,设CO=x,则AC=BC=4x,x2+32=(4x)2,解得:x=,C(,0)综上:点C的坐标(4,0);(9,0);(1,0);

8、(,0)5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3,4),两图象与y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求这两个函数的体现式;(2)O为坐标原点,在x轴上找一点P,使OAP是以OA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解答】解:(1)如图,设一次函数与x轴交点坐标为(0,m)由题意:|m|3=,m=5,B(0,5),B(0,5),正比例函数OA的解析式为y=x,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5或y=3x5(2)A(3,4),OA=5,当OA=OP时,P(5,0)或5,0)当AO=AP时,P(6,0),综上所述,OAP是以OA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时点P的坐标(5,0)或(5,0)或(6,0)6如图,一次函数y=2x

9、+4的图象与x、y轴分别相交于点A和B,以AB为边作正方形ABCD(1)求点A、B、D的坐标(2)设点M在x轴上,如果ABM为等腰三角形,求点M的坐标【解答】解:(1)当y=0时,2x+4=0,x=2点A(2,0)当x=0时,y=4点B(0,4)过D作DHx轴于H点,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AD=AOB=AHD=90,AB=ADBAO+ABO=BAO+DAH,ABO=DAHABODAHDH=AO=2,AH=BO=4,OH=AHAO=2点D(2,2)(2)A(2,0),B(0,4),OA=2,OB=4,AB=2,当AB=MB时,OBAM,OM=OA=2,M(2,0);当AB=AM时,则OM=O

10、A+AM=2+2,M(22,0);当AB=AM时,则AM=AB=2,OM=AMOA=22,M(22,0)当MB=MA,可得M(3,0),综上,M点的坐标为(2,0)或(22,0)或(22,0)或(3,0)7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y轴分别交于A(2,0)和B(0,8)点C,D分别在OA,AB上,且C(1,0),D(1,m)(1)直接写出该函数的体现式和m的值(2)若P为OB上的一种动点,试求PC+PD的最小值(3)连接CD,若P为y轴上的一动点,PCD为等腰三角形,试求点P的坐标【解答】解:(1)把A(2,0)和B(0,8)代入一次函数y=kx+b得:解得:则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11、4x+8,把D(1,m)代入y=4x+8得:m=4+8=4(2)如图1,点C的坐标为(1,0),则C有关y轴的对称点为C(1,0),又点D的坐标为(1,4),连接CD,设CD的解析式为y=kx+b,有,解得,y=2x+2是DC的解析式,x=0,y=2,即P(0,2)PC+PD的最小值=CD,CD=3,CC=2,由勾股定理得CD=(3)PCD为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状况讨论:当PC=PD时,P在CD的垂直平分线上,与y轴交点即为点P,坐标为(0,2);当CP=CD时,CP=4,以C为圆心,4为半径画弧,与y轴交于两点,坐标分别为(0,),(0,);当DP=CD时,以D为圆心,4为半径画弧,与y轴交

12、于两点,坐标分别为(0,4+),(0,4);综上所述:当PCD为等腰三角形时,点P坐标为(0,1)或(0,),或(0,),或(0,4+),或(0,4)8如图,直线y=2x+2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点P是x轴正半轴上的一种动点,直线PQ与直线AB垂直,交y轴于点Q如果APQ是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解答】解:直线y=2x+2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A(1,0),B(0,2)当AQ=PQ时,OA=1,OP=1,即P(1,0);设P(2a,0);由POQBOA可得,=2,PO=2OQ,Q(0,a),PQ=,AQ=,PA=1+2a,当PQ=AP时,则有;求得a=此时P(,0)当AQ

13、=AP时,解得a=0(舍去)或a=(舍去)综上所述,P点坐标为(1,0)或(2+4,0)9直线y=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在y轴上有点C(0,4),动点M从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x轴向左移动(1)求COM的面积S与M的移动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t为什么值时,ABM是等腰三角形,并求此时点M的坐标【解答】解:(1)如图1中,当0t4时,s=OMCO=2(4t)=2t+8,当t4时,s=OMCO=2(t4)=2t8,(2)如图2中,当AM1=BM1时,直线AB的垂直平分线HM1为y=2x3,因此点M1坐标为(,0)AB=AM2时,点M2(42,0)当BA=BM3时,点M3(4,0)综上所述点M坐标为(,0)或(4,0)或(4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