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话”“习作”与“写作”辨正(潘新和)新课标的阶段目标,在书面语表达的教学方面,在不同的学段,用了不同的概念:第一学段(1-2年 级)是“写话”,第二(3-4年级)、三学段(5-6年级)是“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是“写作” 课标的制订者的初衷自然是好的,是想作教学梯度的区分,使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但由于这些概念在 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积淀了种种分歧的见解,在教学实践中也曾产生了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因此,有必要 对这种区分的利弊作进一步的探讨,使之真正有利于教学与学生的书面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先说“写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写的是什么“话”?二是“写话”与“写作”是一回事吗? 第一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写话”自然写的是普通话但问题随之而来,“写话”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 “话怎么说就怎么写”,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众多,普通话还远未普及的国家中,刚刚入学的小学 生相当部分说的还是方言,还未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当他们被告知“写话”时,首先在他们脑子中反应 出的必定是最常使用的话——“方言”,而不是对他们来说还较为生疏的普通话写话”这一概念,对不 论操何种方言的孩子都可能造成误导,他们会以为只要根据自己所讲的“话”“写”出来就成,就是“写 作”了。
假设小学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话”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写话”与“写作”是不是 就是一回事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人们就对这一问题有过争论,而且多数学者都十分关注“写话”与“写作”的 差异例如朱自清先生说:“写的白话不等于说话,写的白话文更不等于说话写和说到底是两回事说 的白话和写的白话绝不是一致的;它们该各有各的标准朱光潜先生也指出了“作文如说话”这种见解 的“语病”,从普遍意义上断言“说”与“写”在各国都是不一致的吕叔湘先生也谈到过“语言”与“文 字”的差异固然,“说”与“写”也有相似点,但是毫无疑问,在“写”的教学中,尤须注重的不是二者的相似 点,而是相异点,应注重“写”的特殊性,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观念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都需要培养语感,然而两种语感是不一样的说”的语感,是建立在口头交际简明性、交互性和现场性之上的,“写”的语感,是建立在书面表达的可悟性、严谨性和间离性之上的说” 的语言一般来说应通俗易懂,让人一听就能明白,“写”的语言则可俗可雅,有点艰深隐晦也无不可;“说” 的语言较为粗疏简陋、可以随意应对,听得懂就好,可以较多地使用“口语”语汇,“写”的语言得字斟 句酌、反复修改,注重修辞,可以较多地使用“书面语”语汇。
说”的语言由于具有“现场性”,所以不 妨煽情逗趣、机智幽默,注重听众的即时的反应,“写”的语言是让人读的,可以一目了然,也可以通过 反复揣摩品味,慢慢读懂,一首诗甚至可以读上一辈子写”的语感对于一个“写作”新手来说是一种 全新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说”的语言一般没有严格的“体裁”上的区分,因此可以不拘一格地“随便说”;而 “写”,不论写什么,首先考虑的就是用什么体裁写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思维,就是一种“文体”思 维在写作中,没有什么抽象的语感,所谓的语感,都是在特定文体中的语感,是在“文体感”制约下的 语感一个没有文体感的人,是不可能有良好的语感的离开了文体感讲语感,就跟只说买一把“椅子”, 却不说用来干什么一样,可能买回来的椅子是全无用处的,因为,现实中只有具体的“办公椅”“沙发椅” “躺椅”等,并不存在抽象的“椅子”当今语文界开始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这很好,遗憾的是,当人 们把语感的重要性提高到几乎是语文教学的惟一目标的地位时,只是基于意识到需要的是“椅子”,忽略 了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放在哪里都适用的“椅子”这个常识说”与“写”既然有这么大的不同,当小学生刚开始学写的时候,是使他们以为“话怎么说,文章 就怎么写”好呢,还是让他们了解“文章”跟“话”是不一样的,使他们获得一种新的表达观念、从而开 始一种新的言语实践与探索好呢?我想答案是十分清楚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不但是从“写话” 开始,而且是在“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的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不少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 的确粗糙简陋得就跟“话”一样,真成了淡而无味的“白话”文了由于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不很清楚究竟 “说”与“写”有什么不同,所以,学生纵然经过了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读了不少书,也将就着能写出“文 从字顺”的文章,但是始终难以形成真正的书面语的语感也许有人会说,“写话”无非是从“说”到“写”的过渡,使小学生较易入门罢了殊不知,任何教 育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观念,也是为了培养某一正确的观念的要是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写作时就形成 了“写作就是写话”的错误观念,这对他们的写作的影响很可能是将来哪怕花上十倍的时间也难以扭转的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观念应先于技能,观念比技能更重要,就是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比让他 们学会某些写作技能更重要,只有在正确的写作观念指引下的写作行为和形成的写作技能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即使是从“教法”上考虑,也不应采用可能导致形成错误写作观念的“写话”法再说“习作”虽然在新课标中这个词只限于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则换成了“写作”,但是,在“习 作”教学中形成的写作观念却不会因改换了一个名称而改变。
究竟“习作” 这一名称隐含着什么样的写 作观念呢?我们不妨对此做一番语用学的分析习作”,从语义层面看,是“练习写作”或“学习作文”;从语 用层面看,意思就比较复杂,可以是“这是练习写作,不必当真(”教师)“这是练习写作,不必认真”(学 生)也可以是“这是练习写的或随便写的,写得不很完美或自己也不很满意”(带有自谦或自贬意味,如 把得意之作故意称为“习作”,称将优秀的文章发表出来的刊物为“习作园地”等);从语效层面看,事实 表明,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习作”一词带给他们的影响主要都是消极的它导致了写作训练中的虚假 性,形成了“学不致用”的“伪写作”教学从教师的角度看,“习作”只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写的训练,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虚拟的写作,不是一种真正的写作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就出现了记叙文、 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种不伦不类的“教学基本型文体”,这三种“文体”在实际写作中是不存在的比如, 学生在“习作”时学写的记叙文,一般是指写一些他们熟知的、得到老师认可的“有意义”的真人真事 这些文章既不是散文、小说、传记,也不是专访、通讯、报告文学所写的说明文、议论文也是这样,实 际写作中,没有哪一种文体叫做说明文或议论文,只有具体的科学小品、解说词、说明书或随笔、杂文。
思想评论、文学评论等就是说,他们在整个“习作”过程中学到的是一种在他们将来的写作实践中根本 不存在的文体学习这三种“教学文体”惟一的用处似乎就是完成“习作”、应付考试,就跟科举时代教 写八股文、试帖诗一样因此,如果着眼于实际写作的需要,在教学中实在没必要让学生训练写“教学文 体”,应该直接培养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或有实际效用的某一具体文体,培养真实的“文体感”由于“习作”是虚拟性的写作,是一种训练,为了训练的便利和考核的需要,就得由老师来命题,学 生只能根据老师给定的题目作文于是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习作”行为与“写作”行为的相背离其 中最典型的表现是,在教学情境下,“习作”往往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这一“假能力”被视为最 重要的写作能力从小学到高中,教师从应试的需要出发,费尽心机地“命题”,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应 如何“审题”,训练他们要如何“审题”的确,这是“应试”写作的最重要的一环,“审题”失误意味着 满盘皆输然而,在实际写作中,绝大多数的写作都是由作者自己来命题的,有的写作可以不必事先命题, 到写完后再确定一个题目,甚至还可以标为“无题”,根本就无须“审题”在写作实践中最重要的能力不 是“审题”,而是发现、感悟、猜测、质疑等,这些该有的能力在“习作”这一概念的屏蔽下统统都被消 解了,剩下的是一系列在“审题”框架内产生的相关的写作教学行为:立意、选材、谋篇、表达等。
在这 里,学生逐渐丧失了写作的主体性,成为教师的“命题”意图的揣摩者和体现者学生经过十几年的“习 作”,到头来居然不会“写作”因为他们只“习”过“审题”,从来没“习”过“选题”在大学生中,写 作教学中自行命题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始终是一个难题,这不能不归咎于中小学这方面的能力 培养的缺失从学生来看,“习作”除了造成根深蒂固的心理惰性外,还导致了“读者意识”“发表意识”的淡薄 “习作”是给老师看的,老师只代表教材与应试的要求,只要立意高远、文从字顺就好,在教学中,师生 都不考虑文章的读者对象及其要求;而真正的“写作”是写给特定的读者看的,是要给报刊发表的读者 有各种阅读需求,报刊有各种编辑意图,那些在教师看来可以拿高分的四平八稳的模式化的“好”文章, 在读者和编辑那儿,大多只有被揉成一团扔到字纸篓里的份儿对大学中文专业的新生调查表明,他们中 绝大多数人以往写作时从不考虑读者对象的状况,不考虑文章写给谁看,压根儿就没有发表文字的意识 因此,当他们上了大学,开始意识到写作要进人“流通”领域,要参与“市场”的竞争,要接受“消费者” 的检验时,他们在应试写作上的自信顿时化为乌有,他们的写作显得十分困惑。
笨拙与艰难还有一个与“习作”类似的常用的概念——“作文”,也应一并加以反省由于它长期用于“写”的教学实践,一说“作文”,所指便是“练习”写文章,写的基本上就是那些四不像的“教练文体”,在语义 上与“习作”相似,在语效上也与“习作”相似可喜的是在新课标中已不再用“作文”这一概念来作为 课程的名称,这表明制订者已经意识到它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宜再继续使用“习作” “作文”或“写作文”这类可能引起观念性误解的概念窃以为语文新课标中还是统一用“写作”这个概念比较好因为它约定俗成地指向书面语的创制与表 现,有利于改变“写”的教学的虚假性,使教学与实践归于同一这也是与新课标注重“能力”培养的理 念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