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11)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0853679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 (1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 (1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 (1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 (1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 (1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 (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向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为了适应当前新课改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体现学生在读中学,

2、在读中悟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培养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情感体验点:通过吟读、想象,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的道理。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小松树的居高临下、骄傲自大及风伯伯的宽厚、慈爱、和蔼可亲。教学准备:幻灯片、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头饰及小红星奖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展示小红星,以此激励学生在本节课积极表现,争夺小红花。 (2)出示幻灯片: 师:仔细看,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引导学生练习用“有”说话,从课文内容引导到生活。 生:同桌自由练习说话。(师及时对学生发言进行肯定,并给予鼓励)(3)谈

3、话:老师现在就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齐答:想。(板书课题,齐读)二 、新课 互动一: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你们想像老师这样美美的读一读课文吗? 生:想。(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真棒,那你能把自己认为自己读的最棒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吗? 指名读,师相机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互动二:理解课文第二段师:(过渡谈话,引出小松树的说话)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读读他说的话吗?生:学生模仿小松树的样子,自由练读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小松树的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神态。指导学生演读,指名上台演读。 师:同学们,大

4、家想一想,如果你是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后,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思考、想象、表演。 互动三:课中游戏 幻灯片出示 小松树,学生自由表演,说唱儿歌。儿歌: 小松树,点点头。雨来洗洗脸,风来梳梳头,太阳公公一出来,伸手又抬头。 互动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师:小松树的话被刚路过的风伯伯听到了,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学生自由读三四段,在课文中自己动手去找结果,指名回答。师:由生活中爸爸、妈妈摸自己的头,引导学生体会风伯伯摸小松树的头是对小松树的关爱、关心。并引导学生模仿读。生:模仿风伯伯的和蔼可亲、语重心长来读读风伯伯的话。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演读,指名演读。师:(相机对学生进行奖励评价)引导学

5、生思考想象: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是怎么做的?生:自由回答,指名演读师:大家知道小松树认识到自己错了,他要向大松树道歉,大家帮帮小松树,向山下的大松树道个歉。师引导学生自由练习说话。互动五:分角色朗读课文生:戴文中的角色头饰,分别扮演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对话。(适时引导,主要放手让学生去演)三、谈收获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都表现的非常棒,老师很高兴。那谁愿意来说说本课学后,你都有什么收获呢?生:积极自由发言(给学生充分的说话时间。)师:同学们说得真棒,老师相信你在生活中也能够像小松树一样做一个有礼貌、知错就改的好孩子的。四、链接生活实践:把今天所学的这个小故事表演给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

6、奶,让他们评一评,你们表演得怎么样?五、教后反思: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贞童趣。设计本课时我结合新课改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设计理念。 1、寻找对话契机,使学生走进文本。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

7、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创设了孩子与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与大山爷爷对话的场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兴趣的培养,培养语感的能力。对低年级孩子来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老师出示小松树图片。并进行情境描述:嗨,小朋友们好!我是小松树,我今年七岁了。我今天来到我们班,想和小朋友们交个朋友,小朋友们愿意吗?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读书兴趣“愿意和小松树交

8、朋友,首先对小松树有所了解。小松树是怎样一个孩子?下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其次是巧用表情,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老师在范读时就带着沮丧、惭愧的表情给孩子直观的感受。接下来的读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神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学完课文后,当孩子愿意与小松树交朋友时,再让孩子想象此时的小松树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孩子可能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什么叫“得意洋洋、轻视”或“后悔、懊丧”之类的词语。但并不意味着在孩子读书时就不需要引导孩

9、子去体会,当然孩子体会不到,也就读不出“情”来。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寥寥几笔的表情图再现了对孩子们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本包含的情感,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 1)、“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

10、,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橡皮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2)、 “没有回答”的理解小松树骄傲自大,而大松树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作为小孩子,天真可爱的他们很难站在大人的立场考虑。通过“没有回答”可以体会大松树的大度,谦虚,和小松树进行比较。3)、“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学生的情,文中的情,以“情”悟情,悟理,上好语文课。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