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0802524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根据以下规定的情境,以“一江春水”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40字左右,要求语言通顺、生动,感情鲜明。(1) 情境一:伤心人面对一江春水(2) 情境二:开心人面对一江春水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一下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周汝昌晚清有一个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我觉得这个人实在了不起,归入子部,等于说红楼梦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野史或“闲书”,而是一部思想

2、巨著。在晚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难得的,可惜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

3、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

4、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始明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穿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一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下。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那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

5、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如果你不懂红楼与我们的文化的关系,你又怎能懂得它的价值意义,又怎能领会欣赏它的意境之美妙呢?(有删减)【注】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五四运动前后,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堂而皇之步入学术之林,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蜕庵是一个很有文化眼力的学者,在晚清这个时代就看出了红楼梦是一部思想巨著,可惜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B . 红楼梦里有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他们的名字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利用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是中国文化的体现。C .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而不朽的著作,它是人际交往、社会伦

6、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脉。D . 红楼梦里“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取义于西厢记“花落水流红”句,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字面“香艳”,内涵沉痛。(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经、史、子、集中的“子部”收集的都是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而在传统观念中小说是野史或“闲书”,是不能收在“子部”的。B . 作者用举例的方法来解释“文化”的“化”,指出这里的“化”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化”,意在突出“化”对人的感化和教化作用。C . 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学会“咬文嚼字”,要了解红楼梦里的中国文

7、化,要从研究人名开始。D . 欣赏红楼梦的意境之美妙,探寻其价值意义,需要先懂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体会红楼梦的文化蕴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化在表现形态上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经、史、子、集的分类就是中华文化在书册形式上的体现。B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特征有两条主脉:一是仁义,二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一部中国文学史。C . 红楼梦有巨大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汉语的魅力上,甄士隐等人的名字就表现了汉字语文的精髓。D . 红学是一门严肃学问,并不是随意解读红楼梦,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探究和考证原著

8、的思想文化内涵。3. (9分) (2016福建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永远的丰碑 金涛“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这番对史蒂芬霍金的评价,用在高士其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高士其1925年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翌年夏天,转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1927年入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1928年,高士其在实验时不慎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博士课程,并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学会。高士其于l930年秋学成归国,但他已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从事科学研究了。于是,这位细菌学家从此离开了实验室,用手中

9、的笔与读者交流,开始了科普创作的生涯。自1935年发表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以来,高士其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相继出版。高士其认为:“好的科学小品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点燃理想的灯和希望的火花;培养读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阔眼界,启发思想,引导他们幻想未来,激励他们向科学技术进军。”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科学小品在科学文艺中的地位。这种小巧玲珑、随笔式的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融科学知识与社会人文于一体,深入浅出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高士其对科普创作特别是科学文艺的巨大贡献之一,是率先倡导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理念,

10、开创了科学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这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创新。高士其对科学诗的探索,对于广大的科普作家来说,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是,科普创作也如艺术创作一样,贵在创新。这里最重要的是科普形式的创新,切忌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诸如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等,都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善于从其他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创造出别开生面的作品。科普创作往往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内容的陈旧而需要不断更新,这是所有的科普作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高士其的科普作品也不例外。但是,高士其的有些作品却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客观的事实。当“非典”肆虐之时,他早期的作品如菌儿自传,以极为生动的笔调揭露这些危害人类的“小魔王”的真面目

11、,引起人们对于病菌、病毒的高度警惕,使很多初次接触其作品的年轻读者感到亲切。抗战时期,高士其以笔为武器,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高士其曾说过:“我写这些科学小品,以抗战救亡为主题。一方面,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一方面,唤起民众保卫祖国,保卫民族。”l937年高士其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奔赴延安投入革命的洪流。高士其对中国科普界的重大影响,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坚强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支撑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献身于向大众传播科学的事业。我有幸多次见过高老,他永远是那样和蔼可亲,眸子里闪动着慈爱的光芒,尽管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却用文字,用他的行动,关爱中国的科普

12、事业,关心年轻一代科普作家的成长。高士其胸襟广阔,热情似火,善于团结所有热心科普事业的人,也宽待与自己学术观点不同的人。他深知中国的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普队伍,他向党中央建言成立中国科普研究所。他的一切努力,绝不是以科普之名谋个人之私利,都是出自发展壮大中国科普事业的公心。不论是文学家还是科普作家,都是以作品奉献社会,以作品与读者心灵沟通,而不是像鲁迅当年批评的那种拿不出一本像样的作品,却像奴隶总管那样作威作福、鞭笞他人的空头文学家。高士其是科普作家的领头人,也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高士其在我的心目中是永远的丰碑,是中国科普界的一面光辉的旗臶。(有删改)相关链接他由美国留学回来,

13、在上海贫病交加时,发表的第一篇著名的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没有用真实姓名“高仕錤”,而是用了一个新的笔名“高士其”。他说道:“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李宗浩永远的高士其)进入到科普信息化时代,加强受众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科普方式应该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王大鹏为受众量体裁衣的科普)(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高士其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学习期间,因实验时不慎感染甲型脑炎病毒,无法正常从事科学研究,于是开始了科普创作生涯。B . 高士其早期的作品菌儿自传至今仍能赢得很多年轻读者的喜欢,就是因为它以生动的笔调揭示了“非典

14、”病毒危害人类的真面目。C . 作者引述当年鲁迅对作威作福、鞭笞他人的空头文学家的批评,反衬出高士其作为一名科普作家的谦逊,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D . “高士其”这一笔名始于他发表第一篇科普作品细菌的衣食住行,从他对笔名的解说,可以看出其淡泊名利、不慕权贵的个性。E . 本文评价高士其有三种方式:一是借用对其他人的评论从正反两面来评价,二是结合他的言论来评价,三是直接评价其作品和品行。(2) 高士其科普创作取得成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 文章说高士其是“中国科普界的一面光辉的旗帜”,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4) 高士其有些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对今天的科普创作有哪

15、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 (12分) (2019高二上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岱庙车祥俊九月。秋雨淅沥沥洒在了泰山上下,也湿透了岱庙内外,到了下午,在雨滴之间,大地之上,还浮起来一层薄雾,让四周苍茫茫一片。模糊之中,近看岱庙的朱色墙壁,竟然平添了几分鲜艳。那红色,与地上被水浸润了的青砖,和青砖缝隙里撮撮油绿着的苔藓,构成了秋之岱庙的三原色。悄然间,有一个人,他踏过台阶,漫步走上了岱庙正阳门高大的城墙。平日里北望,那水墨画一样挂在眼前的泰山,此刻,已深深藏进雨幕之后,看不见一点踪影。转过脸,他看一眼墙外的红尘都市,再看一眼墙内的仙宫净土,轰隆隆的人间喧嚣和道乐佛号的交响,在他两耳间此起彼伏他,久久伫立。暮钟之声悠远传来,穿过碑林,穿透神殿,又绕过唐槐和汉柏,在这雨中,它让岱庙更加寂静和深邃。一只夜鹭从银杏树上展翅飞走,而一只喜鹊正栖在古柏枝头,抖着它湿热的翅膀,一片羽毛轻轻落下,地上的小麻雀正巧抬头看见,它突然腾空而起,将羽毛衔走,飞回它神殿檐下的巢里去了。鸟巢渐多,鸟鸣不止。岱庙俨然是鸟儿们的乐园,鸟儿们的家了。然而,在这样一座殿阁辉煌、雕梁画栋的恢宏建筑群里,东岳大帝端坐其间千百年,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