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0785742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简介一、整体建构和谐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等于有效教学除以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之和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无效教学)。有效教学,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学会、会学,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不是那种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低层次教学;有效课堂教学要保护学生的灵性、天性和“野性”,减少虚假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不是把学生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

2、,就可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其学习效率。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 尽管教师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越不愿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就是因为他的任务就是听,只要认真服从,不需要思维,最多是记住就行了。认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潜能不能发挥出来。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等“软性指标”。实践证明,加班加点,苦教苦学苦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全等于教学质量。那种靠“

3、苦教苦学苦考”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有不同的教育观, 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切入点就不同,其结果也不同。二、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体建构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整体建构知识体系,以知识为例子、以工具为载体,创造知识感悟场,找规律,用规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的学段和学科教学的具体模式不同,但整体建构的和谐教学有一个基本的

4、教学模式: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整体感知;3.检查点拨,探寻规律;4.深入探究,回归系统.整体建构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不同的学科可根据学段和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它首先教给学生预习的一个抓手根据教材内容画“知识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会充分得到调动。知识树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一节课知识的整体认识,而且大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以及整个学段或一门学科的整体概念都可慢慢建立起来。学生在完成知识树的过程中,就构建

5、了知识的整体。课堂上,通过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尽快找到“通用工具”,再通过适量的练习反复验证“通用工具”。这里的练不是机械的训练,是科学的训练,是根据学习目标选题,也可引导学生根据“通用工具”编题,让学生明白“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经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题是怎么变化出来的,对问题就会自动进行分类、归纳与合并,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做到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学生一旦领悟后,就会越用越熟练,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一旦学生有了这种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就像学生自己配了一把万能钥匙,学生就会把自身能力转化成知识和处理其他各方面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方法与规

6、律,想学不好都很难”。每节都要求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更大的学科体系“知识树”上,完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类、记忆,师生要站在系统的高度去教学和学习知识,让每个知识都是以系统中知识的面貌出现。这就如同一片树叶,如果把树叶摘下来交给学生,这片树叶很快就会枯死,学生手里只是一片枯萎的、孤零零的树叶。而现在是让学生学习树上的一片树叶,这片树叶是整棵大树的一部分,永远充满生命的绿色。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自学指导及其它作业,并要求用“知识树”完成预习作业。四、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的理论依据1、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2、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符合系统论的观点3、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符合心理学的观点五、整体建

7、构和谐教学下备课、听课和评课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下的备课、听课和评课是三位一体的,都依据是的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课堂评价标准实施进行的。这样可以有效解决了教研活动参与度、互动性,有利于交流,容易达成共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一、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基本模式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整体建构知识体系”是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显著特点,“找规律,用规律;找方法,用方法”是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核心。 不同的学段和学科教学的具体模式不同,但整体建构的和

8、谐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2.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3.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4.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一)首先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工具画“知识树” 为了让学生在整体预习时有一个“抓手”,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画“知识树”(或其它纲要信号)。把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等)的主要内容用树状图勾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会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完成知识树的过程中,就构建了知识的整体,整体建构教学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同时能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带着“这棵树”和相关的问题走入课堂。知识树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一节课知识的整体认识,而且大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以

9、及整个学段或一门学科的整体概念都可慢慢建立起来。一棵大的知识树是由若干小的知识树嫁接起来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找到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建立起了知识的整体概念,而不是孤立地学习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 如,整体建构文言文知识树,并把课本内的文言文所涉及的知识点挂在知识树的相应结点上。文言文知识树主体框架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包括实词(如古今异义、一 词多意、词类活用)、虚词(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句式涉及特殊句式和文言句式;翻译涉及直译、意译。建立知识树会让你对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体建构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方

10、式的改变,过去是让学生从具体的知识点入手,到最后才能看清整个的结构。这就像是看一处风景,原来是先进入景区,看了半天也不知整体如何,而现在就先在空中看清楚,然后再深入到景点之中。 知识树就如同地图,一个学段的知识是中国行政区图,一本书的知识是一个省的行政区图,一章或一个单元的内容是一个地市的行政区图,一篇课文或一节内容是一个县区的行政区图,学生虽然还没有走出本县,但要让他学习全国的地图和全省的地图,心中要有一个整体知识的轮廓,学习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及时把它回归到大的知识树上来,就如同把本县本省的地图放到中国的大地图上来一样。知识树(或纲要信号)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人的左脑被称做“语言脑”,其工作性质

11、是理性的逻辑的,工作方式是直线式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的累积式,右脑被称为“图像脑”,其工作性质是感性的直观的,工作方式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并列式。右脑具有左脑所没有的快速大量记忆能和快速自动处理技能,后一种机能使右脑能够超快速的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因此,右脑的记忆功能是左脑的100万倍。但是,虽然我们拥有这么神奇的右脑,一般人却只使用靠“劣质记忆”来工作的左脑,其实记忆大多作为图象储存在右脑中,而我们却绝大多数时间让它一直在“睡觉”。充分激活脑内能量,将信息直接传送到右脑潜意识中,形成图象记忆,数百倍提高学习效率。(二)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具体做法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整体建构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12、。许多人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部分后整体,所以在教学中也是先部分后整体。首先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最后形成对教材的整体认识。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不是先部分后整体,而是先整体后部分。根据这一规律,课前(也可以放在课堂上)整体预习是这一教学方法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师在每一节课要结束的时候,都要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并提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整体建构教学要求教师一开始就要把主要任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由于传统教学担心学生一下子对整体把握不了,所以总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让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低效的,且学生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知识。学习目标要按照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的课程

13、目标,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三维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目标不是三个目标,可以写成几个方面,也可以写成一段文字。要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自学要求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2、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教师首先根据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理科教学,要让学生在

14、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先解决主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如文科教学,先通过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的大意和主要故事情节,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字词和分段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当然这个过程不一定是读一遍课文,有的可能是一目十行的跳读几遍,有的可能是扫描式的速读一遍,要培养学生读一遍课文就能抓住课文主要意思的能力。 学生通过通读形成整体感知,把握单元目标和特点,教师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单元综合练习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对单元知识和技能加以系统化,帮助学生构成知识和技能体系。 3.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第一个环

15、节:就是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时所画的“知识树”,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先合作相互检查,分小组展示,并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这样做。学生也会提出问题,老师会从学生所展示的“知识树”中找到问题。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结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这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以这些知识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学生一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

16、方法,知识就很容易掌握,不需要教师反复的讲解。 由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应当本着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整体建构着眼于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过程。45分钟的一节课仅仅是学习中的一个环节,要打破课的概念,可以确定一个单元为一个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关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师的备课,也要从备一篇课文怎么去教转到备一个单元学生怎么去学。备课已经不是教案怎么写的问题,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得到促进与提高的问题。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和例子,要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拓展提高。要让学生根据找到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变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经过第一环节的教师点评及引入课题,就可以进入帮助学生找规律与方法的环节。这一环节也是对教师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的考验,要求教师要把本节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