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策略浅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0764213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策略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策略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策略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策略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策略浅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策略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策略浅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策略浅谈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诚然应当认识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但是只要现行考试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教师就不会放弃对学生的应试训练。目前的高考应试训练既是必要的,也是师生的必然选择。教师如能正确处理应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的训练,则未必不能取得提高语文素质与提高应试成绩的“双赢”结果。然而目前的高考复习及应试训练的确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必要的战略调整,运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一、高考语文复习症状与矫治对策目前高考复习的症状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三段模式+全真模拟”。所谓“三段模

2、式”即高三学年的语文复习一般有以下三个阶段:(1)高三上学期完成高中教材的教学任务,为迎接毕业会考首轮进行分册复习;(2)根据考试说明进行第二轮的“考点”分项复习和训练;(3)第三轮的综合训练。在第三轮的复习训练过程中,一般安排不少于三次,间隔周期大约一个月的“全真”模拟考试。必要的模拟考试不可少,如何安排复习和训练,教师也有自主权。但目前的这种模式之所以说是“症状”是因为它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科之间的冲突。各学科集中在最后阶段复习,势必因为都增加训练量造成时间不敷利用的矛盾。第二、学生身心的疲惫。由于上述原因,学生生理疲劳自不可免;由于复习的内容为“旧知”,而复习的手段如果单一和陈旧,则

3、很容易诱发学生的心理疲劳。第三、训练观念的狭隘。在习惯采用“三轮复习+全真模拟”应试训练模式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训练观念是比较狭隘的。其主要表现是:考试说明中“不考”的则既不教学,也不训练;把语文能力操作实践活动“窄化”为书面作业乃至大量做试题;把应试能力训练的空间等同于课堂,在最后阶段则把课堂异化为考场上述三个问题极易造成语文应试训练效益不高的后果。因此有必要转变观念、调整策略,以提高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正确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训练关系,具体说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教学大纲对学生语文素质要求,正确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有五个层

4、次的目标,即: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发挥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以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目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素养有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既包括了语、修、逻、文的知识传授,字、词、句、篇的操作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这些显性目标,又包括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等隐性目标,二者有所偏废,就没有发挥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也就谈不上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防止偏废的办法,就是正确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人们常将之简化为“教是为了不教”。所谓“不教”,在于通过“教”使学

5、生具有自学、自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首先,“教”是基础,教师应科学地传授大纲规定的语文基本知识;其次,“不教”是目的,而要达到目的,又必须注意通过“教”使学生掌握自学、自悟的方法即重视“学法指导”。否则,“不教”就会落空。(二)明确考试说明对学生素质考查特点,正确处理“考”与“不考”的关系。在努力完成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目标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应试能力训练,对此我们认为并不违背素质教育宗旨;实际上,着眼素质培养的能力(包括应试能力)训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既并行不悖,事实上也无法割裂。高考语文的考试说明是进行有效的应试能力训练的指南。它对高考语文能力划分为

6、五个层级,对高考语文考试内容又明确划分为若干个考点。由于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九十年代以来不断趋向语文实际应用能力考查,在语文教学中如不注重学生语文素质全面培养,也是不能适应高考的。对执教者而言,在明确考试说明对学生素质考查特点之后,还存在着一个正确处理“考”与“不考”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考”的知识和能力当然要传授和训练,这不必多讲;另一方面,“不考”的就不教、不练则是狭隘的、短视的,事实上也是影响高考出成绩的。我们认为,“不考”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坚持适度的教学和训练。相互关系处理好了,就能在高考中发挥正效应。(三)重视学生心理调控问题,正确处理“智”与“非

7、智”的关系。在语文复习和应试训练中,一些学生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其产生原因是多样的,有的是由知识、思维障碍所致,有的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世界观和必要的心理疏导与训练所致。如果不重视研究和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正确处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就无法达到落实素质教育和提高应试水平的目的。在高考语文复习阶段和考场上,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障碍是失衡和恐惧心理。失衡的主要表现是受他人的复习方法、效果和自己的测试成绩干扰太大如别人“开夜车”,自己精力不济也要开;别人拥有某种复习资料自己却没有;别人某次得了高分自己原来成绩比他好现在却不如,等等从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学习和复习

8、。恐惧的表现则是过多设想高考成绩不佳,以致在考场过分紧张。一些学生复习阶段效率低下和考场上发挥失常正在于上述心理障碍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而要化解心理障碍,仅仅从宏观上进行成才观、世界观的教育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微观上进行实例和心理实验点拨,从而提高学生自我调控学习和应试心理能力。这里举两个启发学生自我化解心理障碍的实例。其一: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中国射击队全军覆没,未获一块金牌。1992年巴赛罗那奥运会还是那批教练和队员,却力克强手,夺得数枚金牌,为国争光。奥妙何在?在于中国射击队吸取汉城奥运会失败主要在于队员心理失常未能发挥平时训练水平的教训,队中引进一名“心理教练”。该“心理教练”

9、的秘诀是:你打你的,你打我的;只想动作,不想结果。正因为队员在赛场上不受其他国家队员成绩干扰,一心只考虑技术要领,正常发挥又何愁不出成绩?其二:美国科学家的“白鼠”实验。白鼠未受外界干扰时,可沿水桶边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游泳,不会淹死。但一旦用剪刀猛的剪去其一侧胡须,再扔到桶中,则很快淹死。难道白鼠的游泳能力与胡须有关?其实不然。剪去一侧胡须的白鼠如果让其在笼中恢复正常状态,再扔到桶中仍能游泳,不致淹死。白鼠淹死的原因在于当猛的剪去其胡须时受到惊吓,尚未摆脱恐惧状态即已魂归天国。这个实验表明恐惧心理会导致正常能力不能发挥(有时是不能充分发挥)。从实践看,运用实例点拨的方法在考前引导学生自我调控

10、心理,效果是比较好的。在正确处理上述三对关系的前提下,在高考语文复习和应试能力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前面提到的问题,可以作适当的策略调整,主要对策是复习适度提前,知新温故并举为避免各学科冲突,语文系统复习的时间可以提前,可以从高一第一学期或第一学期期中后即可进行;为避免教学或复习的单一,新课不宜过早结束。这样,每周新课与复习各一半课时,穿插进行。活动适度安排,多种课型并行目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般能够带领学生开展语文活动,但到高三即停止,我们认为,为避免应试能力训练形式单调造成学生身心疲惫,在高三复习阶段,也应大胆开展适度的语文活动,设计能够调动主体积极性的多种活动式复习课型(详见下节)。训练适度

11、强化,整合知能专题按照考点进行分项强化训练是教师习惯的做法,也是可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明确考点的,如修辞,其知识范围和能力层次是什么以及怎样安排训练?没有明确考点的,如写作训练(主要是要求),怎样安排合理的序列?等等。因此,在复习中教师需要自己整合知能,设计专题。二、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的课型设计为提高语文应试能力训练的效率,应注意设计不同的课型并在复习进程中穿插运用。这里介绍几种。(一)微型迁移课所谓“微型”,主要指时间灵活,5分钟、10分钟均可,多利用语文早读课进行;而“迁移”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试举一教例。在修辞手法复习于训练时,我们设计了若干比喻、拟人

12、的迁移训练题。下面是其中的两道题目。1某班围绕怎样“做人”的话题举行主题班会,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你在横线上填写两个运用比喻说理的句子,使之完整。60字左右。在做人的问题上,有人利己利人,有人损人利己;有人损己利人,好比;有人损己又损人,好比。也许我不能做到损己利人,但我争取做一个利己利人的人。2为下文中的“浪花”补写一段话,要求包含一定的哲理。40字左右。火花与浪花火花与浪花偶然会面了。火花说:“我们都能开出美丽的花,而且都是花,因此我们是一对亲密的姐妹。”浪花考虑了一会,不同意它的看法。浪花说:“表面上看,我们的确有些相似,但。”(二)知识竞赛课在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和语言运用能力训练中,

13、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以免过多的测验、考试造成学生厌倦心理。竞赛的题目和答案可以由学生编拟,活动也可以由学生组织或主持。例如文学常识的复习就可以按照文体(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或国别、朝代等范围进行分工。语言运用能力训练也可以组织竞赛活动。这里举一个“词语与思维拓展”训练的教例。第一步,教师选择8个单音节词(例如爱、恨、思、行、乐、愁、智、勇)并据此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第二步,教师提出活动的任务和要求并作示范。爱组词:爱情、爱慕、恋爱、溺爱写出含有“爱”字或表示“爱”的熟语:爱莫能助、一见钟情写出含有“爱”字的诗词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闲爱孤云静爱僧第三步,各小组内部分工收集汇总,选出代表参加

14、全班交流。教师最后评点总结。(三)阅读摘评课此活动课在阅览室或从阅览室借报刊到教室进行。一般两课时。第一节课浏览报刊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一篇文章,第二节课撰写文摘和简评(如读后感)。每个学生发一张活页纸以便选择佳者装订传阅。下面举一个教例。文摘意外出差外地,钱包不慎被扒,身无分文。这地方人生地不熟,无处求援。我饥饿难当,在一家小餐馆外转悠,正迟疑不决时,餐馆里一位正在吃喝的青年叫我:“喂,你过来,坐下,我请客。你想喝什么酒,加什么菜?”我不敢遵命,以为遇见了骗子或精神病患者。他又说:“放心!我不是坏人。我刚从医院来,我妻子的切片实验结果出来了。不是癌症,不是癌症我高兴,劳驾陪我喝一杯。”于是我欣然就座。“来,干!为世界美好!”他眼泪汪汪地说。(摘自读者文摘1993年第4期)简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读过此文,心潮久久不能平静。“我”出差外地,陷于困顿之中,忽闻一人邀“我”进餐,不免心生猜疑。产生疑惑是正常的。当今这世道,人情愈来愈淡泊,也难怪作者“不敢遵命”。这是作者设下的一个悬念。然后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