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放眼生命的成长》有感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075424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放眼生命的成长》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读《放眼生命的成长》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放眼生命的成长》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放眼生命的成长》有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读放眼生命的成长有感放眼生命的成长是一本以大量案例解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理念的好书,为我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学打下了更加扎实的基础。在反复研读中,我抓住了该课程的几个关键词:生活、活动、发展。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粗浅的认识。一、回归生活“回归生活”是这次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追求的目标。就回归生活而言,有三点理解。一是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二是课程是为了生活的。三是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教育要回归生活。但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教育要回归谁的生活?是成人的生活还是儿童的生活?”“道德课程要解决的并不是学生知不知的问题,而是

2、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那么,如何回归生活?同样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抓住学生的现实生活,二是要抓住学生的主体发挥,三是要抓住教师的价值引导,从而营造生活的课堂。德育一定要建立“大课堂”思想,即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构建生活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还学生以儿童”。因此,回归生活,回归的是儿童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的生活。教师不能再是“道德的法官”“道德的大使”,应当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即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己“变成”小孩子,然后用平视的眼光感受孩子的思想、情感和意愿。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教师才会保持童心,教学才会富有童趣;只有基于儿童需要,从儿童是怎样学的角度

3、去设计问题,才是儿童的课程,才是回归生活的课程。二、走向活动传统的德育课程是以说教为主的,似乎完成了道德意义上的认知就完成了道德实践的落实,殊不知,孩子似懂非懂,很容易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让道德与实践脱节,造成德育的假、大、空。在新课程改革中,活动教学成为新课程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活动教学的引入,更对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我爱秋天一课中,我设计了看秋天、赞秋天、画秋天和品秋天一系列的活动。活动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德育课堂沉闷的氛围,使师生双方都沐浴在生动、和谐的交互影响之中,特别是画秋天和品秋天的活动,更是把课堂推上了高潮。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思考、

4、发现、创新,在相互的交流与沟通中不断成长。活动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经历着、思考着,这些活动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宝贵的人生财富,都将珍藏在他们的心底,成为生命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活动教学为德育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德育课程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体验类活动,操练类活动,交流类活动,探究类活动等。但须引起注意的是德育课堂的活动形式永远不可能是单一的,它们是相互渗透的。“是一种自主的、能动的、有意义的活动,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活动”。三、注重发展“走向发展,是小学德育课程评价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 课标指出,德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

5、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德育评价应当追求重发展;重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重视自评、互评作用;关注个体、体现多样化等价值。“德育课程评价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极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不断完善课程,提高教育质量;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 只有放眼生命的成长,才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在课堂里的蓬勃生机与活力;也只有放眼生命的成长,才能建构儿童文化,使每个儿童的课程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让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愉悦地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