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30747698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作者:王爱玲 摘要 人的生命是物质、精神、文化和信息的生命整体。观照人的 生命整体,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为此,从人学立场关注人的整体性存在。把三维目标当做思考课程与 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从人性角度确认知识门类对人的整体性发 展的重要价值,并在教育教学实践层面关注作为整体人的体验学习, 便成为深化课程改革不得不进一步考虑的重要问题。关键词整体性发展;三维目标;课程改革一、课程目标定位:人的整体性观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起点,也是教学行为的归宿, 或者说,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了教与学的方 向

2、,并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学的成功或失败。为了合理地确定教 学目标,教师既需要研究教学目标与上位目标(教育目的、课程标准 或者学年目标、单元目标等)的相互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还需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内容与可得到的具体的教学资源,挖 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从实际来看,真正的教学结 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因此教师还需要清楚预设目标 与生成目标的关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全面考虑预期的学习结果,而 在实际教学中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 非预期的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的是,为了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 需要处理好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关系,把三维目标当做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根据具 体的内容、特定的学生与现有的教学资源等来确定教学目标的重点。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 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在这三维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 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 生“乐学”。当然,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也不是三种类型,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它是同一事物(教学活动)的三个方面(侧面),如同每一个立方体都有 长、宽、高一样。学生学

4、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不 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 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 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 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 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而是联 系在一起的,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发展。在这里,美国学者马 丁和瑞格鲁斯的教学价值情感维度的六维度划分(他们也努力地把知 识、技能和态度统一起来),对理解三维目标的整体性有一定的参考 价

5、值。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也是一个整体,对此,我们可以 从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与识技能学习、科学方法 能力、科学行为习惯等几方面的关系窥见一斑。历史上,许多科学家 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 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 就;反过来,科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 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 精神。科学知识与技能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 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 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 力的关系上。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从而构成科 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基础;反之,一个有着良好科学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的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一定会创造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 表现出很强的研究能力。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因为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三维目 标中的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教 学金字塔: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 践运用的亲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

7、 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 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苏霍姆林 斯基曾经精辟地指出:“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 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 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同时,三 维目标也不是均等存在的,它们对人的发展的贡献也不是等值的,因 为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而着 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根据各个学科内容的特殊性和学 生原有的发展基础而有所侧重。二、课程知识架构:人的整体性充沛从人性的角度确认知识门类的完整性对个体发展的

8、重要性是必要的, 但对于课程实践而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入到语言、哲学、艺术、 体育、宗教、神话、道德、科学等各文化分支的背后,去洞察其在个 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从而确定其在学校课程结构中的恰当位置。例 如,语言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因为语言 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还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对于人的意义,并不 只在于它可作为情感表达的手段,而在于语言所具有的创造功能,即 它与人的精神建构的同一性。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属于人的新的世界。 它能改变人与世界的交往方式。卡西尔说:“正是言语活动决定了我 们所有其他的活动”,哪怕日常语词的使用,也使我们“形成了对于 世界的最初的客观视阈或理论

9、视阈。这样的视阈不是单纯的所 予,而是建设性的智慧努力的结果”。海德格尔进一步将语言上升 到与“存在”的关系上来理解,揭示了语言与“存在”的相依性,明 确指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人栖居在语言所筑的“家”中,“思 者”与诗人是其看家人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说使存在的敞开形之于语 言并保存在语言之中,这样看来,语言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于为 人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的工具,不是教人以“学舌之言”,而要使其获 得“本真之言”。语言对于人的发展的真正意义不是一支人生的拐 杖,而是人生自身;真正的语言教育,应定位于人生的教育,即对“存 在”的追寻。与语言教育相类似,艺术这个文化领域本可以深入到人的心灵,与人 的内

10、在自由紧密相联,并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精神的丰满性和生活的质 量。然而,在今天的学校里,艺术似乎越来越不重要。艺术要么被当 成一种单纯的娱乐和学生在理智活动后的放松,要么被作为学生的所 谓“特长”加以训练。成为家长和学校升学竞争的工具。艺术有其独 特的价值,“科学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 以秩序;艺术则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之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 序”。艺术不论对于人类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还是对于人类社会 本身以及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没有艺术, 就没有高情逸兴的人类;没有艺术,就没有姹紫嫣红的人化世界和艺 术化的自然;没有艺术,也就没有极具风韵的人的生

11、命。不懂得 艺术的人,决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懂得艺术 的人,既不会认识社会和自身,也不会认识物质和精神。是艺术把人 的理智与情感联系在一起,是艺术把自然和人的灵魂融为一体。”艺 术不只是一种消遣,它为人性所必需,为社会所必需,因而也为教育 所必需。教育不仅要重视艺术和艺术课程而且要真正站在人性的高 度,立足于人性的完整性和人的解放与自由,来对待艺术与艺术课程。从知识类型完整性的角度看,目前的主要问题则在于如何避免科学 对人文的压制,确保人文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的应有地位。在当前 科学课程对人文课程形成“压制”之势的情形下,最为关键的是要确 保各类人文课程知识的完整性,特别是

12、要加强艺术(包括音乐、绘画、 舞蹈、戏剧、文学、建筑等)、历史、哲学、宗教这些近代以来日渐 式微的课程知识。这类课程知识对于丰富和扩展学生独特的个体精 神,形成学生的自我理解与认识,对于增进个人的自由、价值、尊严 及热忱,使学生在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获得人生智慧的过程中实现个人 的价值和生活的圆满,具有科学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课程既 不能只倚重于科学知识,也不能回到古典的文科教育中去。只有“科 学”与“人文”的均衡配置,才能促成人的理智与人的情感、精神、 审美及社会性的整体发展。学校才能使学生不仅认识自然与社会,而 且认识自我;不仅能经世致用,而且有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人文涵养; 不仅有能力适

13、应外部世界,而且能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享受 精神的完整与自由。至于课程的分科与综合问题,也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确实,儿童的 生活和儿童认识所指向的事物的确具有整体性但这不能成为拒绝对 生活和事物在思维上进行分析的理由,也不能成为拒绝儿童对人类科 学文化成果进行分学科学习的理由,因为未经分析的整体,未经分科 的“学科综合”,在认识上只能滞留于混沌水平和经验水平,只有经 过分析,了解事物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及其矛盾运动,才能真正把握事 物的整体,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体。当然,分析又应当是从整体到部分 的逐步深化的分析,在整体背景下与综合相联系的分析,而且经过抽 象的分析后还要上升到新的整体的水平。三、

14、教学实践追求:人的整体性发展在课程改革中,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质就 是关注人关注人的整体性存在“全面的教育应当考虑到人的各 个方面:体质、智力、审美观、情感和精神,争取实现一个生活在 和谐世界上的完美的人的这一长期梦想”。但问题是,在具体的实 践中我们又该如何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为此,我们还需要考虑关注 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 方法)这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即学科教学的重心是在学科还是在人? 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学科本位论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 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 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

15、,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 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 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从实践层面 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首先表现在 重认知轻情感,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 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 学的一大缺陷。毕竟,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 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 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 面从不

16、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 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 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情意因素不仅决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还对形成学生以学为乐、乐此 不疲的良好学习态度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其次,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 还表现在重教书轻育人,教师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 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 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 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关注人的整体性存在,不仅仅需要教师用心来教,更需要学生用心来 学用他的整个生命来感悟求知,来体验学习,即“整体人的学习”: “它包含在认知上。在情感和需要上的一种统一性质的学习,带有关 于这种统一的学习各个不同方面的一种明确意识”。这种学习既具有 丰富的认知因素智力在高速活动,能力处于顶峰状态,也具有情 感因素好奇、兴奋、发现的激动、自信、人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