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074657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 一方面展现了封建各军阀之间利益的重新组合、调整, 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通过战争的描写, 展示了历史的进程,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塑造和丰富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 都有耐于作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一反小说创作中描写重于叙述的传统, 以叙事为主。另外, 如夸张手法, 细节刻画, 心理描写等。“三国演义”共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场战争, 有的寥寥数笔, 有的长篇累牍, 但给人的感觉总是繁简得当, 各有特色,小的如刘、关、张大败张角, 只花数行就点明战争的进程、

2、结果。大的如彝陵之战, 作者花四回的篇目进行描述。先写刘备因关羽, 张飞二弟先后被害, 为报弟仇, 刘备不听谋臣武将的苦谏, 而置魏蜀主要矛盾于不顾, 刻意率兵伐吴, 倾其所有, 统70 余万众, 水陆并进, 其势甚大, 大有不可一世之感。而吴方, 起初也是惊慌失措, 君臣无谋, 后由朱桓请命, 担负抗蜀大任。在双方交战初期, 刘蜀一方屡战屡胜, 而孙吴一方连吃败仗, 形势的发展似乎对刘蜀更为有利, 对孙吴越来越不利。但就在此时, 孙吴方面调整了主帅, 任用陆逊为主帅, 采取守势, 避其锋芒, 静待时机。而刘蜀一方, 刘备既不听谋臣劝告, 加之决策失误, 连岸结营, 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因而被

3、孙吴火烧连营, 刘蜀残败, 同时刘备染病, 卧床不起。此役使蜀汉的国力大为动摇, 奠定了在以后魏、蜀、吴三方的争霸中, 蜀汉始终处于劣势, 终止灭亡。作者就是这样花费四回的篇目, 描述了吴、蜀彝陵之战的全过程, 也指明了战争结局的必然性。作者并未一开始就使吴蜀双方决战, 而是按照战争的客观进程来展示战争。战争开始之前, 刘备为了一己之仇, 一意孤行, 发动对吴的战争, 这已经犯下了兵家之大忌, 失去“人和”而强为之。战争初期, 刘备被几次小胜利冲昏了头脑, 沾沾自喜, 产生了轻敌思想, 加之谋划失误, 他的失败就在情理之中了。孙吴一方, 由于用人得当, 将帅和睦,谋略稳妥, 一步步地由战初的被

4、动转为主动, 最后终于抓住时机, 奋勇歼敌,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作者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详尽描述了战争双方的发展过程, 展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这样大小战例结合, 相得益彰, 富于生机和变化, 同时又各具特色, 既避免了千篇一律, 又符合战争的实际。“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还注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用不同的战术解决不同的战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 它们矛盾的双方总是千变万化, 丰富多彩的, 战争也不例外。“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也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它既遵循了战争的普遍规律, 即交战双方总想通过战争解决双方存在的矛盾, 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不是千篇一律的, 按一个

5、模式进行, 而是善于把握每一次战争的天时、地利、人和及双方主将的性格, 优缺点, 运用不同的战术加以解决, 通过作者各具特色的描写, 反映了现实战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和解决矛盾的战略战术的多样性。“ 火烧赤壁”, “水淹七军”一是火攻, 一是水攻, 而都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 ) 击败曹军。这两种不同的战术, 都是根据天时、地利和特定的具体的战争条件决定的, 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解决不同的问题。赤壁之战, 曹军势胜, 然而不习水战, 又误中连环之计, 因而火攻就是最有效, 最具杀伤力的作战方法, 周瑜利用火攻, 一举击破曹军。水淹七军。曹军主将于禁,

6、 庞德不和, 不顾兵法大戒, 移军于下游, 给关羽造成极好的机会, 于是关羽决堤放水, 尽淹七军,捉杀其主将, 从而大获全胜, 使关羽声誉威震华夏。再如“三国演义”中“诸葛安居平五路”, 曹丕乘蜀汉新丧, 国力在彝陵之战中大为动摇, 在此内外交困之际, 发兵五十万,兵分五路攻打蜀汉, 从而引起蜀汉全国上下震惊。然而诸葛亮针对曹魏军五路主将的不同性格、才能, 及地形险要, 他们内部的矛盾关系等, 具体地分析了实际情况, 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和措施, 终于化险为夷, 转危为安, 从而为蜀汉休养生息, 积蓄国力, 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注重斗智斗力的结合。“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

7、十分注重智慧在战争中的作用,谁如果能在智谋上稍胜一筹, 那么谁就会取得主动, 谁就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反之, 谁如果有勇无谋, 就会陷入被动,最后导致失败。张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鲁莽人物, 屡次失事, 他如能用谋, 就会取得奇异的作战效果。如在收川时, 设计擒严颜。在瓦口隘略施小计, 就全歼张辽的部卒。当然, 在斗智上作者塑造的典型是诸葛亮, 他成了智慧的化身。他在辅佐蜀汉作战的过程中, 能够依据现实条件, 巧设计谋, 往往会事半功倍, 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使刘备由初期的无立锥之地, 到拥有两川之地, 建立刘姓蜀汉政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主要在于他能认真地了解情况, 摸清敌将

8、的性格, 随机应变, 运用惊人的智慧达到预期的效果。他能够掌握斗争的规律, 预见事态发展, 就连最狡猾的敌人曹操, 司马懿等都被他制服。如在赤壁之战中“草船借箭”, 七星坛祭风之后, 安排赵云接走自己及智算华容道。再如在司马懿大兵压境, 而自己又无兵抵抗之际, 巧设空城计。所有这些战例无不是他善用计谋的佐证。总之, 如果只是有勇无谋或是格守古训的军事教条者, 最后终将失败。反之, 在实际的军事斗争中, 能勇谋结合, 善于智谋, 会取得出入意料的战果。“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吕布是个有勇无谋的典型, 他不听忠告, 不辨是非, 杀丁原, 诛董卓, 附袁术, 反刘备, 最后被曹操擒杀, 此人只凭血气之勇

9、, 不用计谋, 最后做了别人的刀下怨鬼, 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战争总是与死亡, 失败相关联, 因而大多数战争总是显得凄凉, 悲惨。“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就是有力的佐证。试想谁能在“ 血流成河, 尸骨如山”的真实情景的现实面前豪爽起来? 然而“三国演义”描绘的四十多场战争, 大多数据有英雄史诗般的慷慨激昂, 给人的感觉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战争, 没有毒杀, 没有流血, 死亡。恰好相反, 好像一位或几位优秀的导演在指挥千军万马来往驰骋, 精心演习一般, 只有壮阔宏大的场面, 热烈的气氛, 高超的指挥才能,而很少有浓浓的火药味, 有时甚至出现极不谐和的音符, 显得极为静谧, 安详。如诸葛亮城头弹琴巧设空城计, 赤壁之战中庞士元挑灯夜读, 这样的安排, 就使动中有静, 动静结合, 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