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导学案(学生)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0298657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导学案(学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故乡导学案(学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故乡导学案(学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故乡导学案(学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故乡导学案(学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乡导学案(学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乡导学案(学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教学时间 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能概述故事情节。知识准备:一、 查阅有关小说的知识 复习导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

2、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其中的主要要素是什么?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3、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4、 环境: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选自呐喊的短篇小说-故乡,以前还学过他的哪篇小说? 学习内容一、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1 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记住字音、字形阴晦( ) 瓦楞( ) 胯( )下 獾( ) 秕( )谷 鹁鸪( )( ) 髀( ) 嗤( )笑 絮絮( ) 瑟( )索 蜷( )缩 寒噤( )折( )本 惘( )然 恣睢( )( ) 潺潺( ) 黛( )色 愕( )然 五行( )

3、2 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既力求完整,又要简明扼要3 指导理清情节结构(1)小组讨论文章段落层次,列出内容要点(注意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2)说说、议议 (3)明确组材顺序和线索问题:上述内容按什么顺序来写?又以什么线索贯穿全文?顺序:线索:知识梳理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些,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些什么启发?(学有所获,练习说话)第二课时学习要点: 1.能够根据人物对话、外貌说说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感受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好处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

4、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走进其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一下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学习内容 1.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你认为主人公是谁?为什么?2.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分角色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 学生讨论说说议议明确: 问题:是什么原因使闰土从外表到精神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吗? 3.分析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 (自由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问题:(1)你能从文中哪些富有特征性的描写语言中说说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学生讨论说说、议议) (2)试比较刻画

5、杨二嫂与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讨论说说议议) (3)杨二嫂不是主人公却被刻画得入骨三分,这个人物对主人公的塑造及表现主题有何作用?(讨论说说议议)知识梳理本节课你了解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从人物的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启示几方面各抒己见)第三课时学习要点: 1.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对“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2.说说对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3.多方面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知识准备:学生朗读练笔“我 (同情、可怜、讨厌、喜欢 ) (闰土或杨二嫂)”,进一步加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学习内容:1.过渡导入新课 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

6、。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2. 讲读第三层-离开故乡: 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我” 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 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代表说说对三个辛苦的理解吗? (学生齐

7、读8688自然段)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3. “我”的人物形象:问题;“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作者本人吗?说说你的看法。 4. 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5.回顾故乡的人和景,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其共同点吗?作者想借此来说些什么?(表现什么主题)知识梳理学完本课,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如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等表述)达标检测让想象飞起来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练笔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