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王羲之书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书法艺术的影响及贡献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10KB
约7页
文档ID:430160665
王羲之书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书法艺术的影响及贡献_第1页
1/7

王羲之书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书法艺术的影响及贡献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 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 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 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 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 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 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 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 态殊异,圆转自如,出神入化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 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 “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 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 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 仅此而已。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 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 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 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 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 营造成的迷宫.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 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综合历 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 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 步演变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演变的途径是民 间匠人、官方书佐和达官显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响,经 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汇成主流王羲之便是这些杰出书 家的典型代表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 体在汉简中,已见雏形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 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 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王羲之 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 期,王羲之异军突起,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代表作有《乐 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 等唐朝初年,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 《兰亭》等帖收入内府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 统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 言的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 书宣示表》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 给他的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王修 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 王羲之的临本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 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钟繇 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 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 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 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王羲之的用笔, 一改钟书的隶笔起止,在起笔处有挫衄的按笔动作,多以方笔入 纸;而收笔处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轻提回带;在运笔速度上是缓前 急后;在笔画形态上求其匀整遒紧,势如列阵。

经过这样的改造,楷 书字体在王羲之手里,笔画之间的配置关系基本确立,结体变横张为 纵展,规整劲健,雍容尔雅,仪态大方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经过这一鼎革,王羲之将楷书引入了端庄而 生动的‘今体'阶段而这个变化的最后完成,是在法度森严的唐朝 行书与楷书一样,两汉时期,行书已在民间流行从汉简中,可以看到 早期的行书这种早期的行书也是由隶书的实用书写逐渐发育而成的 一种新兴的书体它简洁,开张,结体松动,隶味很浓到了东汉, 行书走入上流社会,得到不断的整理和规范王羲之早期行书《姨母 帖》,尚残留隶书那种横平竖直的书写习惯,用笔起伏、顿按的幅度 不大,很少映带书写速度较为平缓,近于匀速,风格古拙质朴,不 脱钟繇法度王羲之后期的行书作品,风格大变,面貌一新代表作 品有:《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快雪时晴帖》、 《寒切帖》、《远宦帖》、《上虞帖》等这些作品,笔画体态都有生动 的欹侧之势,‘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梁袁昂《古今书 评》)这种欹侧之势,在结构上遒媚紧敛,势巧形密,蕴藏着一种 行而突止、蓄而待发的‘势'和‘态',即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 阙'字与字之间有起承转合的映带,似断若连,如‘烟霏露结'。

这类风格的行书,在王羲之作品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他行书风格的主 调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一出,钟繇的行书就显得既古又旧了东晋人士 崇尚华美,时风趋新厌旧,王羲之的行书成了达官贵族、士大夫文人 模仿的范本,从而结束了钟繇行书统领书坛的时代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较为迅疾, 有振迅遒劲的风神由于笔势连贯,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加紧密, 点画的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捺脚,不再是重按后平出, 而多作长点状的反捺王羲之将草书笔法引入行书,从而使行书体势 具备了欹侧遒媚的风格他的《兰亭帖》,笔法变化丰富,笔力劲健, 速度匀畅,形态 纤适度、自然含蓄,结体冲和安祥,不激不厉《丧 乱帖》则笔速较快,跳跃捭阖,行中带草,单字相接,感情激荡,笔 画劲落此二帖是王羲之新体行书的代表作,成为行书的‘法典', 为后人所遵循草书 秦末汉初,已萌草书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此期 的草书墨迹草书一出现,就引起了汉代人的狂喜草书成为最能体 现书家艺术个性的书体,受到文人、书家的顶礼膜拜,心慕手追汉 魏草书,大多是较多地保留着隶书笔意的章草,少部分是比章草书写 更为简便的今草的雏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字字独立,大小相等 笔势不连贯,波挑多;后者字可与字相连,大小参差,随意自由,使 转多。

汉末出现了一些草书大家,如崔瑗、杜度、罗晖、赵袭等,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张芝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善长草书, 从杜度、崔瑗得法,而更加精巧,独步无双,故有‘草圣'之称三 国两晋时期的书家,若习草书,多以张芝为楷模王羲之学习草书的蓝本,最可靠的是索靖的《七月廿六日帖》此 帖由王羲之的叔父所赠王羲之章草传世作品甚少,较为可靠的是《豹 奴帖》他的章草,写得非常精美,令人叹服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 建树,并不是旧体的章草,而是新兴的今草后人肯定的、崇拜的, 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与张芝的 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遒逸虽然 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现在一字之内,但其所呈现的,是神采上 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谓的‘状若断而还连' 这样,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这看似 不协调的两端,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王 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用笔以方折 为主,斩钉截铁,干净简捷,从容不迫‘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 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 )。

点画的‘形'与 ‘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 然天成《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称情疾书的 尺牍尺牍既是一种文体,又是一种形式,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 要载体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 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说:‘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 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 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 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 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集古录跋尾》)《十七 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通篇不假修饰,结构在疾书的情 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技法与才情,理性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 体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多方面的,可说是‘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 妙'南朝梁王僧虔《论书》说:‘亡曾祖领军洽和右军俱变古形 不尔,至今犹法钟、张'(注:‘洽'指王洽)唐张怀《书断》说: ‘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 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

'王羲之脱 尽魏晋以来用笔滞重的老套,一变魏晋的质朴淳厚风格,创造了雄逸 矫健、媚丽流美、中和典雅的书风,将中国书法推进到一个前无古人 的境界王羲之建树的不只是一种风格,一种境界,而是一个书法艺术的体 系在这个博大的体系内,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立,也有和谐; 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于是,各种各样的书家 -- 古典的、现代的,唯美的、伦理的,现实的、浪漫的,阳刚的、阴柔 的……都能把它当作伟大的典范,从中汲取他们各自需要的营养王 羲之的这个体系,又像一把审美的无形尺子,衡量着中国历代书法的 优劣明代评论家项穆说:‘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 大定自是而下,优劣互差……智永、世南,得其宽和之量,而少 俊迈之奇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而乏温润之容褚遂良得其郁壮之 筋,而鲜安闲之度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颜、柳得其庄 毅之操,而失之鲁犷旭、素得其超逸之兴,而失之惊怪陆、徐得 其恭俭之体,而失之颓拘过庭得其逍遥之趣,而失之俭散蔡襄得 其密厚之貌,庭坚得其提衄之法,赵孟得其温雅之态然蔡过乎抚重, 赵专乎妍媚,鲁直虽知执笔,而伸脚挂手,体格扫地矣苏轼独宗颜、 复兼张苏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

米 若风流公子,染患痈疣,驰马试剑而叫笑,旁若无人数君之外,无 暇详论也'(《书法雅言•取舍》)项穆的评判有失于绝对,但可以 说明王羲之书法体系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总之,如果说王羲之的书法 影响了中国书艺一千多年,也不为过中国书法不单是传递思想的工 具,还带给人艺术美感,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绝不在绘画、诗歌、雕 塑之下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远在唐代外旧传播海外,像《丧乱帖》, 《孔侍中帖》就是唐玄宗时流入日本的,一直是日本书道尊奉的瑰宝,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世界也得到了传播参考文献[1] 刘家骥 ,张静《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期刊《走向世界》2003年第04期,32页[2] 王玉梅《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期刊《改革与开放》2011年08期,198页[3] 高 颖《王羲之的书法理论与现代书写科学》,期刊《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0年4月弟31卷 第4期,167—169页[4] 陈玉坤《王羲之的书法和十七帖》,期刊《史学月刊》1983-05-01期,76页[5] 何炳武,王宝峰《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色》,期刊《华夏文化》2002年第2期,52—54 页[6] 杜萌若《王羲之行书章法》,期刊《书画世界》2011年06期,73—76页作者:王钟瑶 101144129书法艺术赏析作业周一9,10 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