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小学五年级学校不让上学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0020519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小学五年级学校不让上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小学五年级学校不让上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小学五年级学校不让上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小学五年级学校不让上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小学五年级学校不让上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小学五年级学校不让上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小学五年级学校不让上学(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小学五年级学校不让上学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

3、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

4、,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

5、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

6、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2. 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

7、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

8、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

9、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

10、家都是这样,(引读)(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1、”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

12、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二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

13、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

14、主线。 (1)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p ,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

15、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p 、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 “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