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方剂重点整理参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2989498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中医方剂重点整理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中医方剂重点整理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中医方剂重点整理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中医方剂重点整理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中医方剂重点整理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中医方剂重点整理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中医方剂重点整理参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 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2. 方剂: 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3. 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4. 脾约:出自伤寒论,指胃中燥热,脾津不足而受约束,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导致肠道是却津液之滋润而见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的病证。注解伤寒论云: “约者,约束之约,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 难”。治以

2、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代表方为麻子仁丸。5. 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 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有清气透热,导 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6. 梅核气:是一种病名。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 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7.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清里热,分经论治变通良。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天王补心丸丹天王补心二冬仁,远茯

3、味砂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镇肝息风汤镇肝息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白芷苏,夏曲厚朴陈腹皮,苓术桔梗姜枣草,风寒暑湿并能除。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胆南星,瓜蒌黄芩枳实陈,茯苓杏仁半夏配,气顺火清痰热廖。组方原则 小柴胡汤:君,柴胡,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疏畅少阳气机的郁滞。臣,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驱邪外出;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汤:君,黄芪,益气补中,升阳固表。臣,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补中

4、健脾益胃。君、臣合用增强补脾气之力,又具升阳之功。佐,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腻。当归,养血补虚。佐使: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引气向上。黄芪和柴、升相配,尤善补气升阳,使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力更强二陈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臣:橘红行气和胃,使气顺痰消咳止*君臣相配为“二陈”,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无以生生姜合半夏化痰;降逆和胃乌梅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使:炙甘草调和药性藿香正气散: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臣:白芷,紫苏辛散风寒,助君以解表,并芳化湿浊,和中止呕半夏曲,厚朴燥湿和胃止呕,行气除满,助君以燥湿理气和中佐:陈皮理气化湿

5、,和中止呕大腹皮行气除满,利湿桔梗宣肺宽胸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于化湿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和中止泻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使:炙甘草调和药性小青龙汤: 君: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桂枝散寒解肌发表,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臣: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佐: 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喘咳半夏燥湿化痰,蠲(juan)饮降浊白芍药-养阴和营, 且防麻.桂发汗伤阴使: 炙甘草-调和药性* 麻、桂相须为用, 发汗散寒力強* 姜、辛.味相配: 散中有收, 散肺寒, 化寒饮而不伤正, 敛肺气, 止喘咳而不留邪; 而且具散寒化饮, 止咳平喘之功.六味地黄丸君: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臣:山萸肉补养肝肾,敛摄精气山药补益脾阴,益肾固

6、精君、臣“三补”之药相配,滋补肾、肝、脾,三阴并补,但以滋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其本佐:泽泻利湿泻浊,并制约熟地黄之腻牡丹皮清泄肝火,制药山萸肉之温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以益脾类方比较类方比较:安宫牛黄丸一紫雪丹一至宝丹相同点:均能清热解毒,涤痰开窍。用治温病热邪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心窍所致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绛苔黄脉数等热闭证。不同点:安宫牛黄丸:寒凉之性最大,清热解毒并能豁痰开 窍,或解毒之力最强,与开窍并重,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毒炽盛或痰热内盛,蒙蔽心窍之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脉数等证者证以及小儿痰热惊厥。紫雪丹:寒凉之性次之,清热止痉力最强,化痰开窍力逊于至宝丹。故适用于

7、热闭证而热陷心包及热盛动 风之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烦燥,四肢抽搐,舌红绛,等证者。至宝丹 寒凉之性最小,清热解毒弱,而辟秽化浊,豁痰开窍力优,适用于痰热偏重,谵语,痰多气粗,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闭证。理中丸,黄土汤均能温脾阳,益脾气,以统血摄血,用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脾不统血的出血证, 症见出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者。理中丸为温补之剂,重在温中阳,健脾运,并能燥湿,长于温脾止泻,止痛,是用治中焦 虚寒证的代表方,故以脘腹冷痛,食少泄泻等见证为主。黄土汤为温涩之剂,重在温阳摄血,并能养血止血,专用于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气虚 及阳虚又兼有血虚的多种失血证。如大便下血,吐

8、血衄血,崩漏等证兼有面色萎黄,畏 寒肢冷,舌淡,脉a.理中丸重在温阳健脾治本,用治中焦虚寒证,临症以脘腹冷痛、食少泄泻舌淡苔白、 脉沉迟为主b.黄土汤重在标本兼治,既温阳健脾治本又养血止血治标,临症以失血,血色淡黯、 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为主。沉细而弱者黄土汤,归脾汤两方均有补气健脾,养血止血之功。用治脾虚脾失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证。黄土汤所治便血,崩漏等出血证,乃因中焦虚寒,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所致。故以温补脾 阳,养血止血立法。属于虚寒失血证。临证以出血量多,血色暗淡,质清稀,伴肢冷面色 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等证为特点。归脾汤所治之出血证,乃因脾气虚弱, 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所

9、致,故以补气 健脾,养血 补心,调补心脾立法。临证尤多用治心脾两虚之失血心悸, 头晕,失眠健忘,食少体倦, 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证。真人养脏汤 固肠涩脱温补肾阳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 脾肾虚寒为本固摄无权为 标 但标重于本 故治当涩肠止痢为主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脾肾阳虚之肾泄补火生土法 火为命门之火 补火生土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 治疗命门火衰 脾失健运五更泻不思 饮食 食不消化二者均可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用于脾肾虚寒之不思饮食 神疲乏力 腹冷痛泄泻、 四神丸重在温命门火重用补骨脂补火生土温肾为主 兼暖脾涩肠 用以治命门火 衰 火不生土 脾肾虚寒之五更泻真人养脏汤重温中补虚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力强

10、 主脾肾虚寒而已脾虚为主的 泻痢日久 滑脱不禁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均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用于治肝风内动的头晕目眩,烦躁,脉弦有力者。a. 羚角钩藤汤长于凉肝镇风,清热止痉,并能柔润舒筋。多用于肝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四肢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等证者。b. 镇肝熄风汤善于重镇降逆,潜肝熄风,并能滋阴液,舒肝气。多用治肝肾阴亏,肝 阳上亢而动风,气血逆上之类中风证。临证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脉 弦长而有力等为特征。而且不论中风之前,中风举发或中风之后,凡其病机相符者, 均可应用。简答题1. 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的作用?桂枝: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白芍:滋养营阴,收敛阴

11、液。桂配芍 1 解肌发 表,且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2 调和营卫(调肌表之营卫) 生姜:辛散风寒,助君药以解表调卫,温中止呕。大枣:补益脾胃,助白芍和营 血,姜,枣相配,益脾胃,调脾胃之营卫,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力。2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何用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取其辛散透邪之功效。荆芥(豆豉)药性虽辛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温性被制, 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透邪之力,故属于“制性存用”之药3 龙胆泻肝汤中配柴胡,生地 , 当归的意义?柴胡: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生地,当归:补血养阴,防肝热伤阴 血,泻中兼补又防苦燥渗利伤阴.3. 归脾汤中用

12、补气药的意义?归脾汤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意义有3 点:(1) 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虚之 证.(2) 益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3) 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4 镇肝熄风汤中配茵陈, 川楝子, 麦芽的意义 ?在大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药的基础上,配茵陈,川楝子,麦芽以清泻肝热,条达肝气, 从而有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防止了因重镇太猛,而使肝阳上亢愈甚的不利局面.10.小柴胡汤,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大承气汤,理中丸,归脾汤,麦门冬汤的主治证有 哪些小柴胡汤: 1,伤寒少阳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3,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见少 阳证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 2,阳痿早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补中益气汤: 1,脾胃气虚证 2,气虚下陷证 3,气虚发热证 4、脾不升清证五苓散: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 2,水湿内停之水肿,泻泄,小便不利 3,痰饮大承气汤: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 3,发狂证 4,热厥 5,痉病理中丸: 1,脾胃虚寒 2,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 6 霍乱归脾丸: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麦门冬汤: 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萎 2,胃阴不足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