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2989383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班级:_ 姓名:_1.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弈秋,通国之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惟弈秋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按原文填空。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通国:_诲:_弈:_俱:_其:_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_(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故事,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学习态度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B.可以用成语概括两个人的学习态

2、度: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一个一心二用、心不在焉。因此学习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C.文中有一个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这个设问句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园中有金有父子二人,居小村,营果园。父病后,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一日,父病危,謂子日:“园中有金。”言讫而逝。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帐然。而是年秋,园中葡萄、苹果之属皆大丰收。子始悟父言之理。(注)营:经营,管理。谓:告诉,说。讫:完结,终了。属:类,类别。1翻译句子。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_子始悟父言之理。_2园中真有儿子想找的金子吗?父亲为什么对儿子说“园中有金”?_3. 阅

3、读理解。宋濂嗜学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注释:假借:同义复合词,假就是“借”。 以是:因此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余幼时即嗜学:_弗之怠:_走送之:_2试着翻译词句。手自笔录:_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3读了短文,你觉得可以向宋濂学习哪些品质?_4. 阅读理解。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日:“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日:“与若芋,朝四

4、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注)充:满足。匮:缺乏,不足。诳(kung):欺骗,迷惑。茅(x):栎实。1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损”字的义项如下:减少 损害 丧失。“损其家口”中损”,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_)。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宋有狙公者 者:_(2)狙亦得公之心 得:_(3)俄而匮焉 而:_(4)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之:_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_4出自选段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有什么寓意?_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

5、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_方:_欲:_2翻译下列句子。太白感其意,还卒业。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_4李白对老婆婆的态度是刚开始(_),后来(_)。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

6、因是什么?_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_。5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楚国人那样的人或事吗?请举例说说(不超过200字)。_。7. 文言文阅读。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宋人有耕田者(_)冀复得兔(_)2翻译下列的句子。兔走触株,折颈而死。_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_8. 文言文阅读。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讴:

7、唱歌。弗:不。钱:用酒食设宴送行。郊衢:城市郊外的大道。谢:认错,道歉。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遂辞归(_)响遏行云(_)求反(_)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_3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_4秦青是位怎样的老师?薛谭身上有什么可取之处?_9. 课外阅读。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解释字的含义:以至于斯也。斯:_从而谢焉。谢:_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_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苏洵(xn)欲往京城,道泰山间行,遇

8、隐士行于道,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多也?注释:苏淘:苏轼的父亲。道:选取道路。憩:休息。道:策略。休:停止。闻:听到,懂得。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隐士举/兵家/之道B.隐士/举/兵家之道2解释加点词。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及:_3翻译下列句子。苏洵不以为然:_4文中有一个词语与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一句的“多知”表达的意思相近,这个词语是“_”。5文章苏洵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_11. 阅读天地。两小儿辩日(课内阅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

9、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_,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_,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把课文内容补充完整。2“汤”的意思是_,由此可以推测“赴汤蹈火”的意思是:_。3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翻译这句话)_4从“孔子不能决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_的人,论语中的“_”说的就是这种品质。12. 阅读理解。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

10、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注释)发鸠之山:山名。郭璞注曰在上党郡长子县。今属山西省。柘(zh)木:常绿灌木,叶可饲蚕。自詨(xio):自叫其名。詨,叫。堙(yn):堵塞。1本文与夸父逐日均选自_,是一篇神话传说。2选择下列“其”字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括号里。A代词,指精卫。B代词,代指山。(1)其上多柘木。(_) (2)其状如乌。(_)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4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_(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_5精卫为什么要填海?这则神话有什么意义?_6有人说,“精卫”是永远也无法填平东海的,“夸父”也无法赶上太阳,你怎么看?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观点。_13. 课内阅读我最棒。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