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的强化方法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29876093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材的强化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钢材的强化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钢材的强化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钢材的强化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钢材的强化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钢材的强化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材的强化方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钢材的强化方法钢的强化方法包括: (1)形变强化; (2)固溶强化; (3)脱溶强化; (4)细化晶粒强化;(5)复合强化 (上述 各种强化方式的复合 );(6)马氏体强化; (7)形变一相变综合强化 (形变热处 理强化 );(8)其他强化方法。(1)形变强化 利用形变使钢强化的方法。 也称应变强化或加工硬化。因为通常把硬度和强度都看 作是 材料的 “强度性质”。强度是材料在宏观上 (或者说是整体上 )抵抗形变的能力 (或称流变应力 )。硬 度是 材料局部抵抗塑性形变的能力 (不论是显微硬度、维氏硬度、洛氏硬度,还是布氏硬度 )。二者在不 少情 况下有近似的相应关系。材料的强度越高, 塑性形变

2、抗力越大, 硬度值也越高。反之,材料的硬度越 高, 可能因材料脆性增大,其强度未充分反映出来,使得强度指标数值并不高。对于不再经受热处理,并且 使用温度远低于材料再结晶温度的金属材料 (譬如低碳低合金钢 ),经常利用冷加工 (冷形变 )手段使之 通过 形变强化来提高强度。因而,形变强化的实质就是在材料的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冷形变,随着形变程度 (应变量)的增大,在晶体内产生高密度的位错 (晶体缺陷 ),位错密度越高,强化的程度越大,即流变应 力 值越高。形变后金属的流变应力应当等于未形变前的流变应力加上形变强化的流变应力的增量。流变应 力 增量与位错密度的高低有关:T =T 0+a Mb式中T为

3、金属的流变切应力tQ为退火态金属的流变切应力(它表 示除了位错相互作用以外其他因素对位错运动的摩擦阻力);a为常数;卩为切变弹性模量;b为位错柏氏矢量;p为位错密度;指数ni=0.5o利用形变强化达到高强度的钢铁制品,典型的就是高碳钢冷 拉钢丝 和低碳低合金双相钢冷拉钢丝。随着形变程度的增大,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来越高,但它的塑性 和韧性却往 往越来越低,脆性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采取相应韧化措施来加以改善。在马氏体型相变过程 中引起的内部相 变冷作硬化,就其物理实质来说,也属于形变强化,只不过这时的形变并非来自外部, 而是来自马氏体相变 过程中晶体自身切变所产生的高密度位错。(2)固溶强化利用固溶

4、的置换式溶质原子或间隙式溶质原子来提高基体金属的屈服强度的方法。 它是 一种常用的强化方法。绝大多数钢材的基体铁都免不了用固溶强化方法强化。这种强化方法的实质 是,溶质 原子使基体的点阵(或称晶格)发生畸变,位错运动受到阻碍,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合金的强度。 在合金元素 浓度不高的固溶体中,合金屈服流变应力随溶质浓度的变化关系为:(7 = o+KCn2。式中c为合金的屈服流变应力;co为基体金属的流变应力;K为常数,决定于基体与合金元素的性质;c为溶质的原子 浓度;指数n2为常数,强化能力较弱的合金元素(置换式元素)n2=1,强化能力较强的间隙式元素n2=0.5 o 铁基合金中,屈服流变应力与置换

5、溶质元素浓度间呈线性关系(常用元素中,磷、硅、铜强化效果较大,锰、钼、镍、铝强化效果较小,铬倒有软化效果 );而与间隙溶质元素 (如碳)浓度的平方根成正 比。间隙溶质强化的效果比置换溶质的强化效果高得多,前者是后者的10 100倍。然而,碳在a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却只有 0. 0218%,这样就使得强化的总效果有限。不过,利用铁基固溶体的多形性转变 这一重 要现象,把钢加热到高温丫相区,这样就可以有大量的碳溶在y铁中,例如Fe C合金中,y铁 的最大溶 碳量可高达2. 11% (是a铁中最大溶碳量的近100倍),然后再用淬火的方法使丫相转变成具有同样碳含 量的马氏体(非扩散型相变)。这样,碳的固溶

6、强化就成了淬火马氏体强化的主要因素。这是 结构钢和工具 钢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强化方法。同样,当固溶强化效果过大导致材料脆性增大时,也需 要采取韧化措施 (如回火)来加以改善。(3) 脱溶强化通过高温加热的固溶处理,将多量的合金元素的化合物溶入Y-铁中,淬火后形成 马氏体,即过饱和的铁基固溶体,然后再在较低温度 (固溶度线以下)加热,依靠过饱和固溶体的脱溶产 生 的强化称脱溶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也称时效强化或沉淀强化。铁基过饱和固溶体的脱溶分解,按脱溶 后期形 成的平衡相的不同(间隙式化合物或金属间化合物)可分作两种情况:在低碳、中碳或高碳低合金钢(或 高合金钢)中,利用过饱和的碳和铌、钒、钛、钼

7、、钨、铬等合金元素,在钢脱溶过程中碳化物 的析出导致强化。例如低碳工程结构钢中,碳机械结构钢以及高碳工具钢中碳化物脱溶的强硬化。(2)在微碳(0. 03%)的高合金钢中,例如马氏体时效钢,贝規利用固溶的置换式合金元素镍、钼、钛、铜 等,在脱溶过程中析出金属间化合物导致强化。铁基合金中,不论脱溶后期的平衡相是碳化物还是金属 间化 合物,在脱溶的早期阶段(一般在较低温度),则都是先形成尺寸很小的溶质原子(间隙原子或置换原 子) 的偏聚区,通称为GP区(Guinier Preston zone, GP区与基体之间是共格的,没有明显的分界。然后 由GP 区进一步发展为过渡相,然后再由过渡相发展而成最后

8、的平衡相。 依合金成分及处理工艺的不同, 在脱溶的 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强化效应。在脱溶后期,平衡相长大后就形成了弥散粒子的强化,这与 人为地加入弥 散的第二相,以及与粉末冶金法中复相粒子烧结造成的弥散强化类同。第二相颗粒的强化 作用是由于它们阻 碍晶体中位错的运动。位错运动受阻或者是由于位错线必须切割第二相颗粒,或者是 必须绕过第二相颗粒。 假定颗粒是不形变的圆球,贝岭冈的屈服强度与第二相颗粒间距的关系为:Cy=00+Kdf3式中cy为钢的屈服强 度;00为基体的屈服强度;Kd为常数;入为颗粒间距;Kd为常数,约等于0.5-1.0。(4)细化晶粒强化 常温下,钢的强度受基体组织的晶粒尺寸影响

9、。通常用晶粒号 (也称为晶粒度 或晶粒级别)来表示晶粒的平均大小。表中给出了晶粒号(N)与晶粒平均直径d的对应关系品粒号A与晶粒平均直径d的对应关系N13579111315I?1921i) 2 沁0.1250(0-25/2)0625(0. 25/4)m 03130.00391(Q. 25/64)L 001950-25/124?0* 000977(025/2SJ0. 000488(0.25/512)0.000Z44(0.25/1024)481632S413S256512102420484096/mm22* 828(2 A/T)45.657(4)g11-314(A)1622. 627J3245.

10、254(32)64这一对应关系是由Z=2(n+3)变换而来,式中Z为lmm2中的平均晶粒数目,N为晶粒号。由此可得每一晶 粒平均所占的面积(截面)及每一晶粒的平均直径。一般工业用钢中,晶粒号通常表示的是奥氏体的 晶粒大 小,也可特指铁素体的晶粒大小。例如,以铁素体为基体的工程结构钢可特指铁素体的晶粒大小; 淬火回火 钢则指淬火前奥氏体的晶粒大小。工业用钢细晶粒号的通常范围为N510, N10则称为超细晶粒。霍尔一佩奇关系式可描述钢的屈服强度和晶粒尺寸的关系:w= oo+Kgd-n4式中oy为钢的屈服强度;O为常数,大体相当于单晶铁的屈服强度,与温度、成分有密切关系;Kg为表征晶界对强度影响程度

11、的常数,与晶界结构有关,而与温度关系不大; d 为晶粒大小,可以是铁素体晶粒大小、 奥氏体晶粒大小,也可以是亚晶的大小;指数n4=05。例如O. 11%碳钢的下屈服应力与铁素体晶粒大 小的 关系如图 1 所示。轶音体晶粒大小的关塞可以看出,随晶粒细化值增大),钢的强度线性增高。直线的斜率即上式中的 Kg值。常温及低温下 晶粒细化之所以提高钢的强度,是因为晶界阻碍位错运动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也可把晶粒细化强化 称为 晶界强化。当把晶粒进一步超细化以后,可使钢的强度大幅度升高。通过形变热处理,在近于钢的 临界点 AC3 的温度强烈形变,恒温或慢冷一段时间使形变奥氏体再结晶,然后快速冷却阻止再结晶

12、的晶 粒长大;或者通 过快速反复奥氏体化和淬火的方法(反复次数的多少视钢种而定),均可获得超细奥氏体 晶粒(晶粒号大于 13)。这样超细的奥氏体晶粒可使钢的强度显著升高,如图2 所示。923 tes疇甲 曙 績品粒号y粒号3 57 9 II 1315匕护业用卑的通呼围13730102034)40 5060 70)030图2 钢的强度与贋氏体晶粒克小的关采驾氏悴晶枪大小对強童影喑的示意唱注臬氐维龍椀丸小时饭溫【细4f)回火弩氏体西囉强曳的爨叫上述霍尔一佩奇关系式是一个普遍的关系式,它可作为流变应力与晶粒大小的关系(塑性材料),也 可作为断裂应力与晶粒大小的关系(脆性材料),还可作为疲劳强度与晶粒

13、大小的关系。这一经验关系式 可 由位错塞积模型导出。当晶粒尺寸外推到 4nm 时,这一关系不再适用(工业中尚难达到这么小的晶粒。加的复合强化可表示为:5) 复合强化 工业用钢很少由单一方式强化。把固溶强化、形变强化、晶界强化和弥散强化简 单叠cy=oo+au bpKcn2+Kd尸3+Kgd-n4。式中各符号的涵义已如上述。(6)马氏体强化 钢的最重要的强化方式。中国古代冶金史的研究表明,中国在战国时代 (公元前 475前 221 年间)已掌握了钢的淬火。西汉时代(公元前 206公元 220 年间)的钢剑具有淬火的马氏体组 织。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开始的钢中马氏体型相变的研究, 是金属学

14、领域中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之一。 钢中马氏体的强度主要决定于碳的固溶强化以及自回火的脱溶强化。马氏体的亚结构也有附加强化作 用。原始奥氏体的晶粒大小及马氏体晶体的尺度对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马氏体中置换式溶质原子(通常加入的合金元素)的固溶强化作用远小于间隙式溶质原子(碳、氮)的作用。未经脱溶的铁一镍一碳合金位 错马氏体与孪晶马氏体的压力强度(能正确反映高碳马氏体的强度)与碳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且随碳 浓 度的增多,孪晶马氏体压力强度增加的斜率大于位错马氏体。马氏体中过饱和碳导致的固溶强化和脱 溶强化 共约占总强化效果的85%90%。这两种强化作用,在马氏体点(Ms)高于室温的钢中,表现为淬

15、火过程中和 淬火以后碳原子和位错再分布对马氏体的强化。(7)形变一相变强化 形变热处理是形变一相变强化钢材的重要手段之一。1954 年,荷兰人利浦斯(E. M. HLips)和范朱林(HVan Zuilen)发表了形变热处理工艺能提高钢的强度和塑性的论文。20世纪整个 60 年代,各国对很多钢种包括结构钢、工具钢等进行了广泛的形变热处理试验研究,均得到 较好的 效果。到 60 年代末,派生出的多种方法,按形变所处的工艺位置可归结为 3 类:相变前形变类、 相变途中 形变类和相变后形变类。相变的类型可以是非扩散型的马氏体相变,也可以是扩散型的脱溶转 变或珠光体转 变。在工业用钢的强化中,以相变前形变类最为突出。这种方法就是将钢在奥氏体状态下 形变,接着淬火和 回火的一种综合强化工艺。 按形变温度的不同, 这类工艺又可分为: 高温形变热处理, 即将钢在奥氏体的 稳定温度范围(Ac3)形变后立即淬火、回火;低温形变热处理,即将钢在奥氏体的亚稳温度范围(低于Ael但 高于Ms)进行形变(不产生珠光体或贝氏体相变),然后立即淬火、回火;以及混合型形变热处理,即将钢先在 奥氏体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