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2987593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原则文献分类号备案号:3415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行业原则MZ/T 025救济管理机构级别评估Rating for relief shelters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原则一致性限度的标记(本稿完毕日期:11月) - 12 - 03发布 01 01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发布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畴12规范性引用文献13级别划分14国家三级救济管理机构评估条件14.1工作机制14.2机构设立与设施14.3机构设备24.4安全保障24.5机构管理24.6机构服务35国家二级救济管理机构评估条件45.1工作机制45.2机构设立与设施45.3机构设备55.4安全保障55.5

2、机构管理65.6机构服务66国家一级救济管理机构评估条件76.1工作机制76.2机构设立与设施76.3机构设备86.4安全保障96.5机构管理96.6机构服务10前言本原则按照GB/T 1.1给出的规则起草。本原则由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提出。本原则由全国都市临时性社会救济原则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原则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本原则重要起草人:俞建良、张明亮、李波、王宏丽、吴越富。本原则为初次发布。引言随着流浪乞讨人员救济管理机构基本设施完善和实务工作的进步发展,为推动救济管理工作管理原则化建设水平,对全国救济管理机构的管理原则化和服务规范化水平进行更加细致的辨别和评价,增进国内流浪乞讨人员救济管

3、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而制定本原则。救济管理机构级别评估1 范畴本原则规定了救济管理机构级别划分原则、评估条件等规定。本原则合用于各类救济管理机构。2 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献对于本文献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凡注日期的引用文献,仅注日期的版本合用于本文献。但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献,其最新版本(涉及所有的修改单)合用于本文献。GB 13495 消防安全标志GB/T 23245- 都市临时性社会救济基本术语 JGJ 50 - 都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建标111 流浪未成年人救济保护中心建设原则3 级别划分 救济管理机构分为三个级别,从低到高依次为国家三级、国家二级和国家一级。4 国家

4、三级救济管理机构评估条件4.1 工作机制4.1.1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救济管理工作机制。4.1.2 民政、公安、都市市容管理等部门建立街面救济管理机制。4.1.3 民政、铁道、交通等部门建立受助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的沟通协调机制。4.1.4 民政、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建立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机制。4.2 机构设立与设施4.2.1 救济管理机构业务部门及职能划分科学、合理,设有求助接待、救济管理、流浪未成年人救济保护等业务部门。4.2.2 床位在50张以上,房屋综合建筑面积在1500m2以上,宿舍人均居住面积不少于4 m2,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200 m2。 4.2.3 选址合理,交通便利,临

5、近城区重要道路,在繁华地段、交通要道设立了引导牌。4.2.4 建立有效覆盖的救济服务网络,发布24小时求助电话,通过114电话查询或互联网能查询到。4.2.5 功能布局合理,独立设有接待室、值班室、居室、教室、观测室、活动室、储藏室、物品保管室、餐厅、卫生间、洗浴室,各功能区有醒目批示牌,廊道、道路畅通,各项设施设备安全运营,整体环境干净、整洁。4.2.6 接待室、居室、观测室、活动室、餐厅、卫生间和洗浴室等无障碍设施完善。4.2.7 设立的流浪未成年人救济保护中心应符合流浪未成年人救济保护中心建设原则(建标111)规定的三类建设原则。4.3 机构设备4.3.1 接待室配备足够的座椅等服务设施

6、,配备轮椅、拐杖、老花镜等辅助器具和急救药箱。4.3.2 受助人员居室采光良好,配备床具以及必要的床上用品。4.3.3 根据本地气候特点,为受助人员居室配备降温、采暖、通风设备。4.3.4 观测室设立透明观测窗口或配备技防设备。4.3.5 活动室配备电视和座椅。4.3.6 洗浴室配备冷、热水洗浴设备和防滑垫。4.3.7 餐厅有卫生许可证,配备桌椅和安全清洁的餐具,厨房配备食品加工、贮藏和消毒设备。4.3.8 配备衣物洗涤、消毒设备和口罩等必要卫生防护、劳动保护用品。4.3.9 走道、楼梯、卫生间、洗浴室等区域设有安全扶手。4.3.10 配备工作电脑,与全国救济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畅通运营,数

7、据精确。4.3.11 配备救济专用车不少于2台。4.4 安全保障 4.4.1 设立警务室或警务联系员,配备有安全保卫人员,内部安全保卫制度健全。4.4.2 接待室配备金属探测器等安全检查设备。4.4.3 公共活动区域设立技防设备,使用正常,技防资料保存15天以上,特殊、重要资料以实物方式交存档案室。4.4.4 建立疫情、火灾、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4.4.5 符合国家消防安全规定,建筑防火级别不低于二级,消防设施配备符合有关规定,获得消防机关检查合格证书。4.5 机构管理4.5.1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4.5.2 救济数量与工作人员比例关系不低于100:1,行政

8、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应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设立科学合理。4.5.3 业务经费有制度化保障,满足工作需求。4.5.4 有规范的接待服务程序和监督方式,在明显位置公示,并完整记录救济服务内容。4.5.5 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求助电话24小时有人值守,对接听应答状况予以录音,录音材料保存10天以上,有争议的保存2年以上。4.5.6 制定求助人员甄别查询工作程序,认真进行甄别,记录求助人员信息。4.5.7 有群体性求助人员处置方案。4.5.8 与铁道、交通等部门建立车(船)票管理制度,避免跑站骗票行为。4.5.9 接护送受助人员信息精确、程序规范、交接手续完备,持

9、续3年未发生丢弃受助人员等重大责任事故。4.5.10 工作人员统一着装,装容整洁、精神饱满、态度和蔼、服务周到,遵守救济管理规定。4.5.11 建立并严格执行考勤、财务、人事、培训、宣传等各项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注重行风建设,3年内领导班子成员未受纪律处分。4.5.12 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4.5.13 建立工作人员福利待遇和劳动保护制度,定期组织健康检查。4.6 机构服务4.6.1 县市级救济管理机构站内年救济能力在500人次以上,地市级救济管理机构站内年救济能力在1000人次以上。4.6.2 定期开展街面救济服务,有工作记录。4.6.3 协助受助人员联系家人或亲属。4.6.4 为受助人

10、员进行物品登记,提供物品寄存凭据。4.6.5 按照性别、身体状况安排受助人员分区居住,女性受助人员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服务。4.6.6 受助人员床上用品至少每周清洗、消毒一次,离站人员床上用品及时更换、清洗、消毒。4.6.7 为受助人员配备毛巾、牙刷、杯子等基本、清洁的个人生活用品。4.6.8 提供符合卫生规定的饮食,实行分餐制,照顾特殊人员的饮食需要。4.6.9 为受助人员提供洗澡、理发服务。4.6.10 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受助人员提供照顾服务。4.6.11 为受助人员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4.6.12 站内突发急重病症、传染病的受助人员及时送定点医院诊断治疗或联系卫生防疫部门处置,并有工作记

11、录。4.6.13 为无经济能力自行返乡的受助人员提供乘车(船)凭证,并有凭证使用规范;为无行为能力自行返乡的受助人员提供接护送服务。4.6.14 妥善安顿符合条件的受助人员,有安顿手续记录。4.6.15 开展流浪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状况和需求评估, 根据评估成果提供基本的文化法制教育、心理疏导、行为干预、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 4.6.16 对受助人员代养机构和寄养家庭进行指引和评估,建立定期随访制度。4.6.17 协调乡(镇)政府或有关部门为家庭困难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支持。5 国家二级救济管理机构评估条件5.1 工作机制 5.1.1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救济管理工作机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

12、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活动。5.1.2 民政、公安、都市管理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部门职责,密切配合,建立街面救济管理机制,基本实现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5.1.3 民政、铁道、交通等部门建立受助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的沟通协调机制。5.1.4 民政、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建立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机制。5.2 机构设立与设施 5.2.1 救济管理机构业务部门及职能划分科学、合理,设有求助接待、救济管理、流浪未成年人救济保护、社会工作等业务部门。5.2.2 床位在100张以上,房屋综合建筑面积在3000 m2以上,宿舍人均居住面积不少于4 m2,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400 m2。 5.2.3 选址合理,交通便利,

13、临近城区重要道路,在繁华地段、交通要道设立了引导牌。5.2.4 设立有救济管理分站或全天候救济服务中心,在街道、社区设立救济服务征询点,形成有效覆盖的救济服务网络。5.2.5 功能布局合理,独立设有接待室、安保室、值班室、居室、教室、观测室、活动室、医务室、康复室、手工室、社会工作室、心理辅导室、图书室、档案室、储藏室、物品保管室、餐厅、卫生间、洗浴室、洗衣房,各功能区有醒目批示牌,廊道、道路畅通,各项设施设备安全运营,整体环境干净、整洁。5.2.6 接待室、居室、观测室、活动室、康复室、图书室、餐厅、卫生间和洗浴室等无障碍设施完善。5.2.7 设立流浪未成年人救济保护中心,符合流浪未成年人救

14、济保护中心建设原则(建标111)规定的二类建设原则,并有明确的职能和岗位规定。5.3 机构设备5.3.1 接待室配备足够的座椅、饮水机等服务设施,配备轮椅、拐杖、老花镜等辅助器具和急救药箱。5.3.2 受助人员居室采光良好,配备床具以及必要的床上用品。5.3.3 根据本地气候特点,为受助人员居室配备降温、采暖、通风设施设备。5.3.4 观测室配备技防设备。5.3.5 活动室配备电视和桌椅,娱乐器材不少于3种。5.3.6 医务室配备的医疗器械不少于5种,药物不少于20种。5.3.7 康复室配备的健身康复器材不少于5种。5.3.8 图书室配备桌椅,图书不少于300册。5.3.9 手工室配备桌椅,手工种类不少于3种。5.3.10 心理辅导室配备桌椅,有合适的装饰。5.3.11 洗浴室配备冷热水洗浴设备和防滑垫。5.3.12 餐厅有卫生许,可证配备桌椅和安全清洁的餐具,厨房配备食品加工、贮藏和消毒设备。5.3.13 配备衣物洗涤、消毒设备和口罩等必要卫生防护、劳动保护用品。5.3.14 走道、楼梯、卫生间、洗浴室等区域设有安全扶手。5.3.15 配备工作电脑,实现救济管理信息化,与全国救济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畅通运营,数据精确。5.3.16 配备救济专用车不少于4台。5.3.17 有专门的未成年人活动室、图书室、康复室,居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