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特征》说课稿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29860047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特征》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沪教版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特征》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沪教版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特征》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沪教版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特征》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沪教版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特征》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特征》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特征》说课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沪教版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特征说课稿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是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章内容 ,从知识体系和内容来看 ,本章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 , 也是信息技术的社会地位和信息技术对社会、对经济以及人类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影响的总的概括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 ,使学生了解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 认识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地位 ,使学生初步感受信息文化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 ,学习本章 ,将有助于学生学习本教材后面的章节。(二)教材的处理1、整体把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章内容 ,拟将本节分为引言和导学两个部分 ,引言

2、部分通过学生之口来展示学生身边所能看到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实例 ,既凸现了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得紧密关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导学部分根据课程标准中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内容的学习要求 ,主要对什么是信息、信息的主要特征、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及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展开论述。2、为加深学生对信息及载体的认识 ,设计让学生举出不同信息载体的例子 ,并从这些不同载体形式来分析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为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的认识 ,设计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搜索信息的技术去了解某个具体的信息技术发展历史活动 ,既能补充关于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的知识,也为下一章的学习做个铺垫。第二部分:说学情

3、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 ,处在这个社会当中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对身边的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实例已经有了很多的接触和了解 ,但对于信息和信息技术概念性的东西还比较模糊 ,缺乏理解性的认识 ,但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 ,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1 / 6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 ,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因此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 ,力求使学生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巩固和延伸。第三部分: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确定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

4、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能举例说明并掌握信息的特征;学会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及其主要内容 ,了解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并列出每个阶段的重要标志。【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 ,能从图书馆等处获得信息 ,能习得上网查询的一些技巧和提高查询的速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 ,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 ,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 ,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第四部分: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信息的特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是本章的学习重点。(依据:本

5、章以介绍信息及其主要特征、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历史为主线,其中信息的特征是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的描述与分析,理解了信息的特征 ,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去判断和理解信息 ,去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信息的特征是本章学习的一个重点;另外 ,只有了解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明确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才能逐步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才能使学生树立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 ,发展信息技术的远大目标 ,因此 ,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是本章的另一个重点。)2、难点:对信息概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依据:个学术领域对信息下的定义不下百种,从不用的角度去描述信息就有不同的信息概念 ,所以学生很难理解 ,因此在

6、教学中不能过多的去纠缠已有的定义 ,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是可以从不用角度或领域对信息进行描述的。)第五部分:说教学策略一、教法运用2 / 6本章涉及的知识概念较多 ,如果仅仅以阐述知识点作用教学的主要方式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 ,没有兴趣 ,所以拟主要采用启发性与互动性相结合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概念为突破口 ,以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问题为主线 ,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具体教学中呈现为“引导-探究 -启发 -发现”。二、学法指导1、为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参与者,拟采用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合作、观察分析等教学

7、方法,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2、研究性学习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身边的实例 ,组织调查或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找等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研究从而加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认识。第六部分:说教学程序本节课为 40 分钟标准课 , 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通过以下六个环节解读新课。一、课前准备1、设计相关记录表格,如:分组调查表、分析表、相关网站连接表、作品引用记录表等学生活动时的记录表格。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二、新课导入( 5 分钟时间)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 启发引导学生说出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目的是使学生从身边的实例来了解信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感受到

8、信息技术缩短了我们与世界各地的“距离”扩展了人的能力, 解决了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由此 ,激发学生想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三、新课学习( 10 分钟)由于本节课内容概念性和理论性知识较多, 而且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所以 ,本节课拟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任务活动的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的四个知识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使他们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对于其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给予侧重 ,例如:1、信息的概念。3 / 6设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由谈话的方式引出信息的概念 ,通过引导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信息 ,再加上老

9、师的点评和补充说明 ,使学生们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从而获得信息的概念 ,而且知道了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或领域进行描述。正因为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进行描述,以至于信息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这虽然给我们的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带来困难,但通过对信息进行的外在的、显性的特征描述,学生也可以感性的理解信息。2、信息的主要特征。这个内容主要是概念理论方面的知识 ,理解起来比较简单 ,而且教材中也非常明了 ,拟通过一些简单的启发学生思考的语言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思考和相互讨论 ,从而由学生自主总结出信息的主要特征。例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语言,让学生们看完这些语言后,带着问题去思考 ,去自主学习

10、 ,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1)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普遍性)( 2 )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 ,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 ,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 ,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 ,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依附性)3、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教材中给出了确切的定义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完全可以理解。通过学生阅读后的提问:每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标志是什么?来了解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四、学生活动( 20 分钟)引出活动任务(教材中的两个活动任务) , 按原先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 ,并按要求填写分组调查表、分

11、析表和作品展示表进行交流并作为评价的依据。活动任务是教材中的两个活动题目。需要的一些活动记录表如下:( 1)分组调查表角色姓名承担任务小组自评组长组员组员4 / 6( 2)作品展示表第()小组作品展示组长 _成员姓名个人作品展示小组自评( 3)分析表特点历史阶段采集传播存储第一阶段:语言的的产生第二阶段:文字发明第三阶段:造纸术和印刷术第四阶段:电话等的普及第五阶段: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活动设置意图说明:通过活动 ,使学生们从实践中理解信息的概念 ,培养从身边的一些事物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真正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 , 培养使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总结交流( 3 分钟左

12、右)学生活动进行完以后 , 借助机房多媒体 ,找具有代表性的两三个小组进行交流 ,对活动进行比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对进行不充分的小组进行鼓励。然后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信息以及信息的特征、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并指出重点内容是信息的特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六、课堂延伸( 2 分钟)分小组进行课后活动:【研究性学习】从图书馆或是网络上查找资料,了解现阶段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需要用到的记录表如下:( 1)分组调查表角色姓名承担任务组内自评组长组员5 / 6组员( 2)作品引用记录表1)图书资料方面编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作品内容:2)网上信息方面编号地址简介作品内容:(活动设置意图说明: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培养他们利用公共资源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相互合作研究问题的意识。)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