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云南布政使崔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2980595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云南布政使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清云南布政使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清云南布政使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清云南布政使崔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清云南布政使崔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云南布政使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云南布政使崔(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云南布政使崔之瑛崔增伦 樊文稷崔之瑛,字彦质,号修庵,霸州城内人,清顺治二年(1645 年) 乙酉科举人,顺治九年(1652 年)壬辰科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 陕西汉羌道道台,云南按察使,山西布政使,云南布政使。自崔之瑛 出仕以后,霸州崔氏代有儒家才俊,蜚声畿南,贡生、举人、进士若 涌泉而出,出仕为官者北至承德,南达两广,东至山东滨海,西至陕 西临洮,几遍全国各地。溯其源流,皆崔之瑛启其业端、裕其后世也。霸州崔氏乃西周姜太公之后,太公孙封于山东青州之崔邑,因以 为姓。霸州崔氏是明朝初年由山西兴州移民而来。崔之瑛之父崔应凤, 在明熹宗天启甲子科乡试中,中副榜,取得贡生资格,曾出仕任陕西 镇原县

2、令,在任期间,土寇围困县城,崔应凤及其母任夫人誓言守城 不屈,士卒壮其节,奋勇坚守,城赖以安。论功迁西安府通判。后又 升任福建福宁州知州,山西朔州知州。那时崔之瑛随父在衙,一边研 读五经四书备考,一边随父学习处理公务,直到大明将亡,全国大乱, 父亲辞官才随父回到霸州。崔氏自明朝徙居霸州,其主要田园地产在霸州东部的煎茶铺、杨 芬港一带。到崔应凤出仕为官,在霸州城内置地建房,则移住城内南 后街(今城内二街),但在煎茶铺、杨芬港大汪庄村仍有其产业。崔之瑛在明末已入泮州学,取得秀才资格。清朝入主北京后,急 需大批人才治理国家,随即颁诏天下,承认明朝时期的功名学历,即 明朝的秀才,可考清朝的举人,明朝的

3、举人可考清朝的进士。崔之瑛 于清顺治二年,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这应是清朝定鼎中原 后的第一科。如果此时崔之瑛 申请出仕,清初的举人也会立即派发 到清朝新占领区域去任知县。然崔之瑛胸怀大志,决心改变霸州崔氏 没人考中进士的状况,继续苦读备考,但历经顺治三年、六年两科, 均未考中。到顺治九年,崔之瑛又进京赴考,这一科礼部会试的策论 考卷题目是经正则庶民兴。崔之瑛在试卷中论道:老百姓如确立 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则社会就会稳定,社会稳定经济就会兴旺。 而让老百姓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官员和士大夫要尽到教育引 导的责任。现在国家经历动乱,礼教受到破坏,以礼教正人心智正是 “持世者”的责任“

4、岂可与世相循,而使斯民无景行之仰止?”所以 我们这些儒学士子,应该“即前王之大道,以深思而奋然有励节鼓行 之志”,改变颓靡之民风,才是治国之大道。考官见卷,极为欣赏, 批语说:“沉着透辟之思;清新灵快之笔;堆垛者逊其隽逸;浮薄者 让其精深。”此科,崔之瑛考中了进士,而且名列前茅。据民国 23 年霸县新志记载,崔之瑛入仕后出任的第一个官 职是“翰林院检讨”。按明清官制,新科进士再经“錧选”考试,其 中百分之十几的优秀者,可入翰林院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 平常说的被选为翰林。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需学习研究三年后,分 配具体官职。或任御史,或任给事中,也有部分仍留在翰林院者,或 做“编修”,或

5、任“检讨”,他们的任务是研究经典,编撰国史,或做 皇帝临时派发的文化典籍类工作。崔之瑛曾任翰林院检讨,说明其先 曾是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清朝霸州第一位翰林。翰林出身的官员,一般均有省部级的前程,外放为官,都不会从 知县做起。大都是道台或府尹。顺治末年,崔之瑛外放陕西,任汉羌 兵备副使,亦称兵备道,这是个五品或四品的官员。清朝初年,延用明制。仍在全国设置九十余个兵备道。其职责是 维护地方治安,剿灭匪患,有些像解放初期的军分区。兵备道台虽不 直管州、县官员,但对辖境内的州、县官亦有监督、指导之权。崔之 瑛任职的汉羌道,处于陕西西南部,负责管理汉中、汉阳、宁羌(今 宁强)、南郑等广大地域。这个地域在

6、清朝建国之初,并非宁静之地, 可谓逢山有寇,遇林藏贼。崔之瑛到任后,秉承朝廷大旨,主要是剿 除匪盗,恢复商旅,安抚地方,劝导农耕。他一边组建地方军队,一 边组建以大户为主的亦耕亦武的“团练”,阻断匪股的经济来源和匪 众来源,把匪股排挤向深山老林,然后分化瓦解,打击顽固匪首,招 降从匪人丁,使地方日趋稳定。崔之瑛在陕西的政绩,很得朝廷赏识。康熙初年,即以其功,升 任云南按察使。这是三品官职,属省级等三位的官员。当时的云南,正在平西王吴三桂控制之下。清初,摄政王多尔衮 和孝庄皇太后,为利用吴三桂等降清大将平定天下,曾许诺吴三桂裂 土封疆,永世为王。但随着清朝政权的日益巩固,朝廷对吴三桂等藩 王手握

7、重兵、独霸一方、頣指气使、阳奉阴违深有疑虑。吴三桂等藩 王亦对朝廷不时传来的削藩之议深有不满。朝廷为彰显大清对各藩国 的管理权,坚持 指派省级的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就连州、县官 也由朝廷指派,而不征求吴三桂等藩王的意见。吴三桂觉得自己虽贵 为亲王,封疆云南,可实际的行政权力,还不如清朝的云贵总督。总 督还能保举州府县官,还能选择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而自己是“王 爷”,却不能选择任命自己藩国内的行政官员。因之对朝廷派来的地 方官,总是百般刁难,有时甚至连表面的礼仪都不应付。崔之瑛就是 在这种朝廷与吴三桂两端猜疑、明争暗斗的情况下,到云南任按察使 的。按察使是省级最高司法、治安长官。但云南特殊

8、,一旦吴三桂的 士兵、军官与地方发生纠纷,或者与吴三桂驻军有关联的地方豪绅与 民众发生矛盾,亦或剿匪缉盗抓获的人犯通过吴系军官说项,就使崔 之瑛这个按察使处于两难境地。崔之瑛处理这些案子,首先要通过详 细的侦查掌握不可辩驳的证据,然后还要向吴军军官说明判案的法律 依据,申明民人受害之苦。每遇此类事件,都令崔之瑛耗神费力,费 尽周折。然崔之瑛年轻时跟随父亲在官衙时,也是在国乱不靖之时, 使他早年就锻炼成了正气凛然、沉着机智、坚持原则、谋定后动的为 官风格,处理各项官事,均合法得体,云贵总督奏请表彰,不久,崔 之瑛被擢升为山西布政使,成为中原地区钱粮大省的第二号行政长 官,官阶升为二品。山西布政使

9、的工作环境比起云南应算好了许多,这一任期也是崔 之瑛一生中最为惬意的时刻。他在任期间坚持深入民间、广听建议、 廉政爱民、勤劳王事的作风,深得百姓赞誉。但时事多变,好事不长, 康熙九年,朝廷感到平西王吴三桂渐有异志,需派得力官员前往云南, 一是稳定云南局势,二是监督吴三桂的动向。而崔之瑛曾在云南任过 按察使,任职期间贯彻朝廷意图很是得力,就又派崔之瑛赴云南,这 次是任布政使。几乎同时复任滇中任云南巡抚的朱国治,虽是辽东汉 军正黄旗的满族人,但与霸州亦有渊源。顺治十四年至十六年,朱国 治曾在霸州任兵备道,在任期间“廉明宽恕,以文章佐吏治,士民感 慕,著有拙存斋诗草”。以此段记录论,朱国治应是一个很

10、重视文 化教育的官员。他对重视儒学,出了很多文人秀士的霸州崔氏,应是 非常熟悉。与先前曾任云南按察使的崔之瑛同是“复任滇中”,应更 为熟识。他们这次复任云南,比前次工作环境更艰难,个人处境更险 恶。既不能违背朝廷对吴三桂执行绥靖政策的大局,又不能放弃对吴 三桂进行监督的重任。崔之瑛与朱国治以及按察使李兴元经常商讨对 策,遇事互相支援,分工合作,有时你唱白脸,有时他唱黑脸,只图 不因激生变,又不因循废法,双方均在互相警戒中维持着一种恐怖的 平衡。崔之瑛的布政使之任,是主管云南一省钱粮税务,行政民政。每 天都会有吴三桂的骄兵悍将催讨粮秣,不给不行,强征百姓的不行, 向朝廷催要也不行。遇到天年不瑞,

11、还要筹款赈灾,安抚百姓。那时 崔之瑛已年过花甲,精力日减,体力日颓。时局的煎熬令崔之瑛心力 交瘁,繁杂的政务令他急火攻心。康熙十年,崔之瑛终于支持不住, 染了一身黄水疱疹,每天流脓疸水,疼痛难忍,日不能眠,夜不能寐, 病倒在床,不能视事。正在焦虑万分之时,从家乡传来讣告,其父崔 应凤于辛亥年(康熙十年)十月十日病故。崔之瑛强忍病痛,辞职回 籍丁忧。崔之瑛回到北京,向吏部报解后,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崔之瑛 把云南的局势详细地向皇帝作了汇报,他虽 未肯定吴三桂必反,但 也据实奏报了一些机密事例,使皇帝对云南之变有了些思想上的准 备。康熙评论崔之瑛说:崔之瑛是个忠诚老实的人。恩准其回家奔丧。 并加恩

12、封赠其祖父崔士瞻,其父崔应凤为通奉大夫、云南布政使,封 赠其祖母、母亲为夫人,此皆二品官阶。录其子崔溥为官监生,此是 七品以上官阶。崔之瑛回到霸州后,在城东南关王堂村和龙门口之间选择了新的 墓地,将其祖父崔士瞻的棺椁迁到新墓立为祖坟,其父崔应凤之墓居 于第二。这在封建社会因受皇封建立新坟是完全合于规制和礼法的。 崔之瑛还在城内南后街建立了崔氏家祠,家祠大门的对联书曰:“孝 友家声传自汉,簪缨门第著于唐。”内门的对联云:“玉树流芳远,金 瓯荷宠新”。三年丁忧期满,崔之瑛已六十大几,上本致仕回乡,皇帝恩准。 此后,崔之瑛在杨芬港大汪庄村建立了崔家庄园,一面采菊东篱,一 面课读子孙。康熙六十年,他的

13、两个孙子崔楙和崔棻兄弟二人同在辛 卯科考中举人,次年壬辰科会试、殿试,长孙崔楙又连捷进士,授文 林郎,历任广东英德、大埔知县。自此至清末,霸州崔氏共有三十人 考中文举人,一人考中武举人,其中十一人考中进士。康熙末,雍正 初,崔家在四科中有八人中举,时人称之为“四科八隽”,真乃盛极 一时。关于崔之瑛,有些史料言说在吴三桂反清称周之时,崔之瑛降吴。此说应纯属谬误,其证有三:一、崔之瑛父亲崔应凤于康熙辛亥年十月初十逝于霸州。康熙元 年是壬寅,辛亥是康熙十年。按清例,汉臣父丧必须丁忧守制三年, 父丧不报会以违制大不孝罢官论罪。康熙十一年,崔之瑛已回霸州守 孝,张罗建新坟、建宗祠事宜。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

14、十一月叛清发难, 那时崔之瑛早已不在云南,何谈降吴?二、崔之瑛之祖父、父亲皆因崔之瑛为国勋劳受到皇家二品“通 奉大夫、云南布政使”的封典,其祖母、母亲皆受到“夫人”(二品 诰命夫人)的封典,并建立新坟,在坟前建立二品官位的石象生,在 城内南后街建立崔氏宗祠。如果崔之瑛降吴,皇家会有此封典吗?还 允许其大张旗鼓地建坟建祠吗?三、崔之瑛之子荫授官监生,其孙崔楙、崔棻双双在康熙六十年 考中举人。清制,考秀才要由五名老秀才具结保函,考秀才,考举人, 考进士填写履历都要上溯三代。如果其祖父是个叛官,还有人敢具保 吗?一看其履历还会被录取吗?综上所述,所谓崔之瑛叛清降吴之说纯属捏造。其谬说之源可能 是见吴三桂叛清时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和按察使李兴元,而没有见说 杀布政使崔之瑛,就认为崔之瑛已降吴。孰不知崔之瑛一年前就已离 职回乡。以致以讹传讹,不考事实,此真乃为此史者之大不韪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