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2]汇编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29710124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2]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2]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2]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2]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2]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2]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2]汇编(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材料与解析: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1明代中书省制度始末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统领众职。置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解读】明史是清代官修的纪传体明代史书,文字洗练,叙

2、事严谨,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文献。这条资料主要介绍了明代中书省的设立与撤销,中书省丞相及以下官职的具体设置。在建立明朝之前,朱元璋就参照元朝政权结构设立了中书省。左、右丞相为中书省最高长官,下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高级官僚,左右司、郎中等中下级属员。中书省统领各部,丞相位尊权重。洪武九年(1376),取消平章政事、参知政事之职。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中书省,丞相及各级僚属也相应取消,仅存中书舍人。从这条资料中,可以看出:明初设中书省,立丞相,是对元朝制度的沿袭。沿袭前朝制度往往出于权宜之计,一旦局势稳定,便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中书省纲领百司,权力太大

3、,被废是必然的结果。【注释】太祖:明太祖朱元璋。正一品:明代官员分成十九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共十八级,最后还有一个“未入流”,正一品为最高品级。甲辰:1364年。吴元年:1367年。1364年正月元旦,朱元璋在应天府即吴王位,以1367年为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尚左,即以左为尊,左官居上。唐宋尚左,元代尚右,因此,朱元璋先是按照元的习惯,以右为尊,李善长为右相国,后来又回到唐宋传统,以左为尊,李善长遂为左相国,始终居于徐达之上。平章政事:平章,平理之,章显之;平章政事就是商议国家大事的意思,在唐代演变为官名,宋代的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元代的平章政事仅次于丞相。中书舍人:唐宋时期,中书舍人是

4、中书省的僚属,负责起草诏书。明太祖废中书省后,仍保留负责起草诏敕的中书舍人。2胡惟庸其人胡惟庸,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1373)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

5、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达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清张廷玉明史卷三八胡惟庸传【解读】胡惟庸因“擅权枉法”被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明代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的导火索。这则史料选自明史胡惟庸传,

6、对了解胡惟庸及胡惟庸一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胡惟庸从地方小官步步晋升,直至官拜中书省左丞相,深得朱元璋信任。但是,胡惟庸在朝中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对朝政大事常常擅自决断,势力日渐膨胀,最后竟有了造反的逆谋。1380年,朱元璋处死胡惟庸,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延续数年,株连三万多人,连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也被牵入党狱。胡惟庸被杀及中书省被废、丞相被罢,说明了以下几点:中书省、丞相的设置,不符合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中书省作为皇帝与国家机关中间的一级权力部门,综理机务,以皇帝名义发出诏令谕旨,丞相高踞百官之上,权力很大,对皇权的行使造成严重掣肘,对皇帝的权威构成潜在威胁。胡惟庸跋

7、扈揽权,致使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废中书省、罢丞相,方便皇帝独揽大权。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实际上是由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从根本上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从而保证一切最高的军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空前加强。胡惟庸集团的获罪,也与明太祖抑制功臣有关。明初开国功臣多恃功骄恣,欺压百姓,侵田占产,加深社会矛盾,危及王朝利益,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关注。【注释】左迁:此语出于尚右之时,以右为尊,以左为低,因此左迁即降职。曲谨:故意装出来的谨慎。黜陟(ch zh):黜,贬官免职;陟,升官提拔。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

8、来泛指奏疏。躁进之徒:急切求取功名利禄的人。阍()者:看门的人。符瑞:符,符命,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君主“受命于天”的一种所谓的祥瑞征兆;瑞,吉祥的预兆。井中出石笋、冢上火光烛天,都被认为是胡惟庸可能篡位称帝的好兆头。3严禁复立丞相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解读】皇明

9、祖训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之家法,对嗣君个人品格、政务处理办法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告诫,为后代嗣君统治天下提供道德和政务规范。朱元璋在此强调自古以来丞相制度的弊端、本朝废除丞相的优点,并严禁后世子孙复立丞相。这则资料还说明了:不立丞相,更加符合皇帝集权需要。各个部门分别管理事务,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部门、部门主官都无法直接操纵朝廷大政,权力只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严禁议立丞相。是否置丞相,本来不关国家兴亡或王朝兴亡,朱元璋竟规定:今后臣下敢有奏请设立丞相者,凌迟处死,全家抄斩。可见朱元璋废丞相制度态度之坚决。经朱元璋的严令禁止,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便从此废除。【注释

10、】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语出尚书,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所谓“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他们辅佐天子调理阴阳,安邦定国,没有专门的职任,是一种只有道德崇重的重臣功臣才能得到的荣誉头衔。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为六卿,所谓“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他们各有专门的职守,领导下属,管理国家具体事务。不旋踵:很快的意思。颉颃(xi hng):鸟往上往下飞,引申为不相上下,相抗衡。凌迟: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执行方式,先分割犯人的肢体,然后割断咽喉,以最大程度地增加犯人的痛苦。4升六部之权高皇帝下江南,即置行中书省,自领之。即吴王位,改置中书省,而于六尚书势不遑设。洪武元年(13

11、68)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独户部事烦,设三四科尚书,寻亦罢。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而摄其枢要于兵部,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天子之威福无下移,盖隐然周世六官之征,而独冢宰不制国用,司徒不掌邦教,以此小异耳。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职官考尚书总叙【解读】续文献通考记事与文献通考相接,上起宋宁宗嘉定年间,下至明神宗万历初年,于明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沿革尤为详尽。这段史料介绍了明代六部地位的变化以及六部职权的定位。升六部与罢中书、广都府并列为朱元璋

12、实行集权统治的三项重大改革。罢中书就是废除中书省;升六部就是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地位;广都府就是改大都督府为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分统京师及各地卫所,各设左右都督为长官,他们只管理军籍、军队,而无调兵之权,对军队的调遣权由皇帝控制。升六部与皇帝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相适应。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原属中书省管辖,归丞相领导。胡惟庸被杀后,罢中书,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从正三品晋升为正二品,地位提高,职权加重。但六部各司一职,分治其事,在中央政府内部再也出现不了可能与皇权相抗衡的势力了。六部尚书直接奉行皇帝的命令,只对皇帝负责,确保整个国家机器都在皇帝的直接指挥下

13、运转。【注释】不遑():没有闲暇。品秩:品,官级;秩,官吏的俸禄;品秩,表示官吏的品级等第。枢要:枢,门上的转轴,引申为事物的关键或中心部分;要,要领,关键。枢要,关键的意思。名位不极:名位并不是最高的。威福:威,威严,引申为处罚;福,幸福,引申为给好处。威福,作动词解,进行赏罚的意思。隐然:隐隐约约的样子。周世六官:根据周礼,周代设立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官。后世将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分别作为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的别称,冢宰也作为宰相的别称。征:迹象,样子。冢宰不制国用,司徒不掌邦教:根据周礼,冢宰称为

14、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六十三;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有属官七十八。5废行省,设三司材料一明初,略定地方,置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其官,自平章政事以下,大略与中书省同。六部尚书往往出为参知政事,参政入为尚书。洪武九年(1376)六月甲子,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正二品。十三年(1380),改正三品,增设左、右布政使各一员。二十二年(1389),定秩从二品。建文中,升正二品,裁一员。成祖复旧制。明太祖甲辰十一月辛酉,置湖广各道提刑按察司。丙午正月,

15、命佥事周浈定按察司事宜条宪纲以进。吴元年十月,置各道按察司。十三年五月,罢。十四年二月,复置。二十二年,定按察使为正三品。建文(13991402)时,改为十三道肃政按察司。成祖初,复旧。清龙文彬明会要卷四十职官十二材料二洪武三年(1370),升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卫为都指挥使司,以徐司马、濮英为都指挥使。复置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指挥使司。都司之名自此始。初,太祖置各都卫指挥使司,节制方面。八年(1375),诏改为都指挥使司。凡都司十有三:北平、陕西、山西、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福建、湖广、广东、广西、辽东、河南。行都司三:西安、大同、建宁。(永乐)计天下都司凡十有六:十三省都司外,有辽东、大宁、万全三都司。行都司凡五:陕西、山西、福建、四川、湖广。清龙文彬明会要卷四十二职官十四【解读】龙文彬参照汉唐会要体例,采录明代有关资料,编成明会要,是查阅明代典章制度的一部简明工具书。这两则资料合在一起,说明了废行省、设三司的制度变迁过程。行中书省与三司的更替说明了:明初的行中书省职权很高。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上的分出机构,设有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总揽一省军政、刑名等大权。三司各有职掌,互不统属。布政使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主要官员,掌管一省行政事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