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429]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2969336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教学设计[429]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峡》教学设计[429]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峡》教学设计[429]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峡》教学设计[42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教学设计[42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语言凝练隽永,只155字,便写尽三峡四季之景。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描山摹水各有不同。文章先写七百里山势,尽显其山势高峻、绵延、狭长;作者为突出最富三峡特色的景观,在先落笔于连山之后,再承水势涨落,先绘夏水暴涨,再写春冬风平浪静,最后写秋水凄肃,使文句入情入理,顺势成章,此足见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本文多四字句,节奏明快,适宜诵读。从全文看,写山为静,文气平静舒缓;写夏水为动,文气激烈紧张;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又见轻松晓畅;写萧瑟之秋,文气则又变得沉重凄清。据于此,在教授课文时,要以读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悟得阅读文言文的门径。

2、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 3.领略三峡的美,认识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重难点: 1.背诵课文,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领略三峡的美,认识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教学活动设计:一、导语设计1.引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2.(旁白)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

3、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板书文题)二、文学常识1.介绍三峡2、作者简介: 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三、梳理生字词四、示范读,读清句间停顿,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文意(投影部分句子的节奏划分)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个别诵读,提高诵读要求,力争做到抑扬顿挫,富有美感。五、词句翻译六、文言文知识总结1、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缺。2、词类

4、活用 虽乘奔御风 奔,指奔驰的快马,动词用作名词3、一词多义沿溯阻绝(断) 或 千或百果然鹤也( 有的 )绝巘多生怪柏( 极 ) 或王命急宣(有时)哀转久绝( 消失 ) 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 自非亭午夜分 ( 如果 )七、重点句子赏析 1、本文依次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三峡的山和水2、课文每个层次分别写出了三峡景色的什么特点?山的连绵高峻 夏水的迅疾险恶 春冬之景的清幽秀丽 秋景的凄寒肃杀3、为什么不按四季的时间顺序描写三峡的风光,而是按夏春冬秋的顺序来写?因为“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起笔于山,十分自然。夏水暴涨承山高江窄而来,最富三峡特色。下面先春冬合写,后独记秋天

5、,也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水势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渲染了寒秋三峡的凄凉、肃杀的气氛。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文章当中的作用是什么? 引用渔者的歌谣再度渲染三峡秋景的悲寂、凄凉。也侧面表现出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八、板书九、总结(1)本文语言精练,仅用百余字,却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诸多气象。(2)富有表现力,情景交融,作者用有限的字句,分别描绘四幅美丽的山水画,又以季节的变化描述色彩的或浓烈、或淡雅。三峡的壮丽景色,磅礴气势,千姿百态,如在眼前,使人的心灵受

6、到陶冶和震撼。教学预期效果:以上课堂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以诵读为主线,力求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语言,理解课文。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用意在于让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读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目的还在于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能力,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课堂自第二课时始,教师力求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并试着让学生学会赏析课文,进行人文熏染。第七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教学反思:由于这节课,较好的贯彻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展都较为顺利,如学生能很快地划分好层次,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尤其在朗读方面,多数学生都能随文气的跌宕起伏,有节奏的诵读。可以说学生的“读”,促进了其对文章涵义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如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有的知识就没有强调结实,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虽”,应译为“即使”,但还是有不少同学译为“虽然”,由上述可见,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反而对教师的教学及课堂调控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