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二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29612946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二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二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二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二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二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二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二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单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大变革时代1.经济上(1)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原先役使奴隶在土地上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2)新开垦的土地不受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土地私有逐步得到认可。2政治上(1)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不断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2)魏、楚的变法: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楚国起用魏国旧臣吴起进行变法。3思想文化上(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2、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之所以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武器,是因为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体,符合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清单二商鞅变法的主观条件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立志变法(1)商鞅:原名公孙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邑,故称商鞅。(2)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魏国。(3)商鞅离魏奔秦:秦孝公下“求贤令”,商鞅在“求贤令”的感召下来到了秦国。(4)商鞅到秦国后: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商鞅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2取信于民“南门徙木”在秦国引起轰动。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正式实行变法。清单三商鞅变法的过

3、程强国之术1.变法目的实现富国强兵。2中心措施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3变法内容(1)第一次(公元前356年):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居民的管理。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2)第二次(公元前350年):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度,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统一度量衡,规定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推行“分异”令。春秋战国时期,为在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长期落后于东方各国的秦国显得尤为迫切,所以秦孝公十分赏识商鞅的变法强国之术,并让他负责秦

4、国变法工作。 探究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史料探究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改革的政治原因是什么?答案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材料二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战胜强

5、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改革与“战胜”有什么关系?答案各诸侯国只有通过变法改革,发展封建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结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革的相同点背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破坏,私田出现并不断发展;各诸侯国争霸战争的需要目的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代表利益新兴地主阶级指导思想法家思想学说社会变革变革旧的经济基础,改革旧的上层建筑,建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和巩固统治需要的新制度探究点二商鞅变法的实施 史料探究材料一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

6、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命、调职。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1)结合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各是如何规定的?答案问题: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规定:以军功的大小授爵,由国君任免官吏,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二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

7、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从中可以看出商鞅个人的哪些品质?答案保证:取信于民,雷厉风行。品质:勇于改革,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与违反时代潮流的旧势力作大无畏斗争的精神品质。结论形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

8、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2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

9、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选D该主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那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3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解析:选C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社会主要趋势,因此法家思想被重用。4吴子料敌中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秦国君主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政治严明,赏罚必信秦国国君雄才大略秦人尚武精神浓厚A BC D解析:选B根据材料“其政严,其赏罚信”可以判断出正确;由“其人不让,皆有斗心”可判断正确;不能由材料得出。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

10、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A增加赋税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D两项和题干没有联系;C项“严格控制人民”的措施主要是严密的户籍制度和连坐法,故选A。6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 D连坐法解析:选D商鞅为加强管理,对居民采取了连坐制度。二、非选择题(第7题10分,第8题16分,共26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魏国其“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

11、分(私有制)”。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启用了李悝主持变法。李悝推行“务尽地力”,他指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这一进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万石”。史记平准书记载了李悝农业政策:“故庶人之富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灭世。”商人贱价向农民买入,高价卖给市民,造成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为此,李悝又实行了平籴法。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悝实施经济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12、6分)解析:第(1)问,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和社会大变革的背景角度分析。第(2)问,从改革对农业发展、国家实力提升等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剧变;铁器、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商业发展需要社会治理;士人受到重用,参与改革。(2)作用: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国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为战国其它诸国提供改革借鉴。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反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一组图片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

13、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肯定?(8分)(2)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一,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统一度量衡;第二小问要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第(2)问要求依据材料说明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的标准。答案:(1)内容: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肯定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2)司马迁把个人的品行和好恶作为评价标准。不同意。原因: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重要的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