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练习题湘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阅读守株待兔——《韩非子》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③,冀复得兔 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⑤ 注释)① 株一一扭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 走一一奔跑,逃跑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翼——希望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冀复得兔[2]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故事,完成练习魏文侯与虞人(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期(约定时间)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③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④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①鬻(yù):卖②陷:刺破③或:有的人④弗: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吾矛之利 ____________(2)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___”的句子[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4. 课外欣赏范氏之亡也①,言姓有得钟②者,欲负③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吕氏春秋·自知》(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④锤:槌子或棒子⑤況(huàng)然:形容钟声⑥遽(jù):立刻⑦恶:害怕⑧悖:荒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走: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 (2)遽掩其耳 遽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_ (3)恶人闻之 恶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2)恶人闻之,可也;恐己自闻之,悖矣[3]“恶己自闻之,悖矣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5]成语“掩耳盗铃”就出自这里请你写出“掩”字开头的两个成语5. 阅读理解滥竽充数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选自《韩非子》)(注释)①齐宣王:齐国的国君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⑧南郭处士:南郭先生④说:“悦”,喜欢、高兴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官府供给的粮食和那几百人一样⑥湣(mǐn)王:齐宣王后的继任国君[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必三百人(______)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2]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生活中那些( )A.弄虚作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B.溜须拍马,喜欢阿谀奉承的人C.夸夸其谈,经常言过其实的人6. 课文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联系上下文填空1)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设果2)孔指____________以示儿曰……[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3)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在文中起到了_______的作用[4]孔君平由“______”而联想到小儿姓“___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5]想一想,小儿的回答巧妙在哪儿?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孔雀是一种美丽的鸟,他巧妙地称赞了孔君平的高尚人格B.他用对方的方法来反驳对方,既表现了他的质朴,也表现了他语言的幽默C.他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正话反说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7.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其舍近墓”的意思是“他住的房子靠近墓地” (____)(2)“复徙居学宫旁”中的“复”的意思是“重复” (____)(3)“此可以处吾子矣”的意思是“这个地方我儿子可以住了” (____)[2]孟子幼时原来住在_____,后来搬到了_____,最后又搬到了_____[3]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说“此可以处吾子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主要说明了 A.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生活得更好屡次搬家B.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C.一个人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8. 阅读理解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俄而雪骤,公欣然③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④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⑥,左将军王凝之⑦妻也注)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文义:文章的义理③欣然:高兴的样子④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⑤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⑥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⑦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等要素[2]“儿女”一词古今意义不同,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古义指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4]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称赞)之曰B.吾矛之利(好处)C.于物无不陷(穿透)也[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那个人不能回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于那个人不能回答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欲: 履: 度: 遂: [2]下列对“至之市,而忘操之”这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集市,忘记了操练B.到了集市,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C.到了集市,把尺码丢在集市了D.到了集市,才发现尺码[3]下列对“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郑人自言自语,说为何不试试鞋呢?B.这是郑人自言自语,说为何不拿脚试试呢?C.这是别人对郑人说为何不拿脚试试呢?[4]从“宁信度,无自信也”中可以看出郑人_______________。
12. 课内阅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甚聪惠(__________) 为设果(__________)[2]“孔君平诣其父”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特点,起到________作用[4]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