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2958390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上册蒙书诵读第一课 幼学琼林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容节选自第一局部天文的起始局部,这也是幼学琼林这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宇宙的起源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诗文

2、中神话故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展交流。二课中学习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根底上,让学生进展回忆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展自由朗读练习,到达能正确、流利地朗读。2.会意:在学生到达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根底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第二课幼学琼林二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背诵节选容。懂得节选容的意思。2、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核心问题教学重难点

3、 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教学过程一、 故事引入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二、学文明理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课件出示课文容及难读难认的字。曰衣钵真传 为当世宗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场,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容,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3、学生自由诵读一遍。4、学生个别诵读。多人5、读得好的同学领读一遍。6、学生试着谈一下课文意思。你知道这些人吗.A:震:汉朝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被当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或关西夫子。B:贺循:

4、晋代人,因学识渊博,被当事人尊称为最有学问的大儒。7、分组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意思。8、指名汇报各组讨论结果。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谈古论今,动之以情。五、总结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背诵节选容。懂得节选容的意思。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核心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把节选容用课件展示出来。师领读一遍。学生自由诵读一边遍。二、温馨点击把节选容的意思用课件展示出来。这段话告诉我们,冰是由水生成的,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这是用来比喻学生能够超过教师。师领

5、读一遍,讲述一遍。学生自由读一遍。分小组讨论,懂得了多少容.学生分组汇报。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三、活动广角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样尊敬自己的教师吗.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师生间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能够遇到以为自己喜欢的教师 ,是人生中多么幸运的事啊。他已经握着你的手,让你在自己人生的书本上,端端正正的写下了第一行字。你能把师生这一段背诵下来吗.四、明理引行请你再去搜集一些名人学习的故事,在班里举行一个故事会。我给大家讲讲司马迁的故事唐朝的晏七岁就金榜题名,他真的很棒啊。学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背过了这段,画一颗背诵星。第三课幼学琼林三一、背景:幼学琼林原名幼学求源,明代程登

6、吉(允升)所著。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曾风行于世。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二、了解全册:凡四卷,三十三项容,依次是: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

7、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抑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成语词典,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这本蒙书,对宣传知识,普及成语,起过积极的作用。古人这样编写成语词典专供学童记诵,自有高明之处,其中微妙,值得今人深味。三、本课注释: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执:至交,好友。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孚:相应,符合。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策与周瑜。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梳成一个向上的小辫,这里指童年时代。胶漆相投,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

8、伯之与巨卿。重、雷义:汉代人。人们称他们的关系就象胶漆一样巩固。汉人巨卿在太学与元伯分手时约定两年后探望元伯的母亲。两年后元伯让母亲准备好鸡与黍招待,他母亲说:分别两年,千里之外,难以认真。元伯说:巨卿是信人,一定不会违约。结果巨卿果然如期而来。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鲍鱼:腌鱼。第二单元诗词诵读一第4课古诗两首登高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

9、,抒发了自己的心的感慨。2、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容与构造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常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

10、,是如何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贫病残生,万里、百年照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请同学以诗中的*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3、译诗书愤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二

11、、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白描、比照等手法的运用。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文集。主要诗作游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园二首、示儿等。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抗金

12、,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屡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土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诗歌鉴赏1教师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

13、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表达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表达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说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

14、它包含哪些感情.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亮自况。诸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说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比照,试分析.明确

15、:这首诗比照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比照。五、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第5课古诗两首戏答元珍【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涵。、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设想我打算对学生进展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涵及精华,注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