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王凤仪嘉言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29453446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4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王凤仪嘉言录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精品)王凤仪嘉言录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精品)王凤仪嘉言录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精品)王凤仪嘉言录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精品)王凤仪嘉言录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王凤仪嘉言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王凤仪嘉言录(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凤仪嘉言录目录前言4介绍袁了凡、王凤仪两位大善人4第一节 善恶6第二节 学圣6第三节 学佛7第四节 天道8第五节 破迷9第六节 不怨人10第七节 不生气 不上火10第八节 找好处认不是11第九节 五行性12第十节 讲病13第十一节 讲道14第十二节 慈道15第十三节 孝道17第十四节 妇女道18第十五节 姑娘道媳妇道老太太道19第十六节 夫妇道20第十七节 立业结婚22第十八节 因果22第十九节 三界24第二十节 三性25第二十一节 三命25第二十二节 性命26第二十三节 立命27第二十四节 化性28第二十五节 学道29第二十六节 悟道30第二十七节 道德会30第二十八节 行道做德31第二十

2、九节 四大界32第三十节 立志35王凤仪十二字薪传36第一节 十二字薪传36第二节 三界是人的来踪37第三节 三界分清38第四节 清三界38第五节 三界和三教39第六节 三性40第七节 三命40第八节 三身41第九节 横超三界42第十节 五行性42第十一节 五行性识别法44第十二节 心界五行44第十三节 身界五行45第十四节 五行相生45第十五节 五行相克46第十六节 五行逆运47第十七节 五行圆转48第十八节 家庭五行定位49第十九节 四大界50第二十节 一串之道51王凤仪言行录-讲心病,治身病52悔过好病53讲病和齐家54讲伦理疗重病56讲奇病57给婶娘合家58给姑母讲病58感化宗族59给

3、赵品三讲病59给王恕忱讲病61讲病方法62附录:王凤仪的性理讲病62一 前言62二 有关王凤仪的传记63三 早年的生活经历64四 特异功能能力的出现66五 宣讲堂与早期的讲病68六 禅定的境界70七 结语72前言王凤仪老善人(18641937年)是位农村长工,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年三十五,往救友人杨柏,行至中途黑夜见白日明道。三十八岁,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彻大悟,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普度群伦。王善人讲道,语似俚俗,而意境深远,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经教,权宜说法,活泼自然,不仅足为圭臬,且为经天纬地之大经大法。其要旨在教人尽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实行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

4、。止宿命、了阴命、长天命。王善人常说:人是什么性,就有什么命。木性人招难,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贫,水性人受气。(以上为五阴性)又说:身界人主贱,心界人主贫,意界人主富,志界人主贵。说明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欲窥全貌,就请阅读本书。介绍袁了凡、王凤仪两位大善人于凌波中国过去的农业社会,一般人对于善人都十分尊敬。那个时代,在城市或农村的社会中,有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善人。他们或修桥补路,或赈灾恤贫;或冬设粥厂、夏施茶水;或施棺木、施汤药,种种善行,不一而足。然而,时代进步到工商业社会,善人这个名词在社会上消失了像仁义道德,忠孝节义这些词汇被时代淘汰了似的。此时此地,如

5、果对人说仁义道德、说诚信贞节、说温良恭俭,一定会被人视为异类、被讥为落伍、迂阔。当然,我不是说当代社会没有人行善,据我所知,默默行善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在整个社会来说,以农业社会的道德标准来看现代、以农业社会的惯用词汇用于现代,一定会被人讥为不识时务。像我这种不识时务的人、惯做些不识时务的事。在这个功利主义流行的社会中,我来介绍农业社会的善人,岂不是不识时务?但是我相信,也一定有人认同我这种旧观念,认为善人值得推重,值得介绍,也值得学习。我现在要介绍的两位善人,一位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袁了凡先生,一位是清末民初的王凤仪先生,现在先自袁了凡先生说起。袁了凡先生名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他是嘉善县学

6、生员,隆庆四年中举人,万历十四年成进士。任宝坻知县七年,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未几倭(日本)兵袭击朝鲜,朝鲜向明庭乞援,经略宋应昌奏调了凡到军中参赞军事,兼督朝鲜兵。在朝鲜时,提督李如松部下杀平民以冒功,了凡力争,因之结怨,李如松乃引兵东去,倭兵袭击了凡,为了凡击退,而李如松却败于倭兵。如松把责在推到了凡身上,劾他十大罪,明庭不察,了凡被罢职。他返回家乡,行善益切,活到七十四岁逝世。到明熹宗天启年间,追叙征倭之功,朝庭赠了凡官为尚宝司少卿。了凡为生员时即好学问,对于法律、算学、兵政、水利之学,无不熟练,而通达古今之务。他在宝坻知县任内,孜孜为县民谋福利,他疏浚三岔河,筑堤防水;发动乡民沿海岸密植

7、柳树,海水挟沙而上,遇柳树而淤积下来,久之成堤。他于农村疏治沟渠,督民耕种,圹地日辟,人民生活获得改善。他自己的生活,则不富而好施,居家则诵经坐禅,日有定课,公私遽忙,而未尝暂辍。他的夫人十分贤惠,助他为善,某年冬要为儿子制冬袄,将买棉絮,了凡说:丝棉轻暖,夫人曰:我岂不知,但丝贵棉贱,我以贵易贱,多做些棉衣分给穷人穿。了凡喜曰:若如此,不患此子无禄。他的儿子袁俨,后来亦成进士,官广东高要知县。世所流传的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晚年写的四篇训子文。民国初年,由于灵岩山印光大师的阐扬,流通日广。近年来,净空法师也提倡这本书,着有了凡四训讲记,录制有录音带及光盘片,流传世界各地。净师的皈依弟子们且组织

8、了了凡弘法学会,专门弘扬这本书,以期对社会风气有所改善。至于这本书的内容与好处,各位读了便知。另一位清末民初的善人王凤仪先生,名树桐,凤仪是他的字。热河省朝阳县人,父名清河,母亲李氏,兄弟四人,他是老二。他生于清同治三年,家庭贫穷,从小为人放牛,长大为人做佣工。他天性奉亲孝顺,做人诚实,为人佣工,尽心尽力,决不偷懒。他娶妻白氏,兄弟分家后,未几母亲逝世,他迎请祖父到家中奉养,乡里人都称他孝顺。他二十四岁患疮疾缠绵不愈,为了生活不得不继续工作。光绪二十四年,王凤仪三十五岁,那年正月,在他内弟家听一位杨柏先生讲善书,讲的是宣讲拾遗,那是一本专讲忠孝节义,善恶报应故事的书,他逾听逾有兴趣,以后常随杨

9、柏听讲。有一天听讲三娘教子的故事,先是母子争执,后来儿子听了老家人薛保之劝,跪下认错,母亲承认自己也有不是,母子言归于好。王凤仪听了感触颇深,在回家的路上他自悔自责:怪不得我生疮痨,我一看人家有毛病(缺点)我就生气,我是愚人呀。他一路责问自己:我专找人家的毛病,那怎算对?看人不对我就生气,那怎算对?他深自悔悟,第二天,他身上的皮肤病竟疤了。这以后,他经过了几个月的思索,似有所悟,他决定以觉民化俗为己任,乃献身入宣讲善书的宣讲堂,他开始学识字,学善书格言,到各地为人讲病,劝人为善,度人化世。后来他想:欲救人心,必先教育。而教育须由家庭开始,于是他有了倡办女学的志愿。他叫他妻子白氏,先进入义县杂木

10、林乡义塾受学。光绪三十三年,他开始试办女学,由他妻子充任教员,他自己办事理事务。第一所义学试办成功,翌年在锦州杨兴屯设立了第二所女学。不意未几引起界的误会,有人造谣称他是邪教,经朝阳县知事王乃斌明察暗访,了解他祗是热心办学,别无其它,一场风波始告平息。十年之后,各地仿效,民间办女学成为一种风气。到他六十岁以后,热河及东北数十县,办学讲道的风气大开,世人称他为王善人。民国十八年,他到北京与领导万国道德会的江希张等人见面,众人推举他为禹国道德会宣道部主任。他回到东北后,积极推动万国道会的会务。王善人度人化世垂四十年,于民国二十六年夏历十月,七十四岁之年逝世。当代高僧如倓虚法师、定西法师、乐果法师等

11、,都是王凤仪在宣讲堂讲善书时代的朋友。台中的陈月娇居士来印经会找我,称要捐款印一本善书为她父亲祈福。她熟读了凡四训语译、和王凤仪言行录两本书,觉得内容都很好,一时难以取舍。我为满她心愿,在王凤仪言行录中选出嘉言录部分,编成了凡四训语译王凤仪嘉言录合刊,她十分欢喜,我也有机会在此介绍这两位大善人的行谊。第一节 善恶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恶;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坏就是恶;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恶。世上有三大恶人,盗贼不算在内。讲道不行道、知过不改过,是第一等恶人;吃点亏心里就难过,占点便宜心里就高兴,是第二等恶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

12、做却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恶人。此外,有人夸奖,心里就高兴,受人批评,心里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占便宜就乐,吃亏就生气,都不是好人。某人跟我学道,也算是个善人,他存的粮多,天旱粮涨价,他就乐啦,下雨粮价落,他就愁啦,哪有一点善心呢?要想当好人非常容易,你看别人做的事,良心上过不去,自己不那样做就是啦。把自己修治好,天下就好了,因为我好了,走到哪儿就好到哪儿。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我好了就是好了一个世界;佛成了就成了个西方极乐世界,耶稣成了就成了个天国。今人都等世界好了再去当好人,岂不知,真到世界好的时候,你再想好也来不及啦!第二节 学圣人念古人书,要学古人才对。现在的人光念不学,把书都念“输”啦!

13、圣人要把书收回去,不叫人念啦!你若立志学古(圣贤)人,将来世人就得念你。给后人做个榜样,到了大同世界,人人都跟你学,那就是念你。念书学道贵乎实行,身子要低,志向要大,和古人接碴(灵),你也就是古人。人只知念书要多要熟,不知照书去实行,这象看熟了地图,知道各地的方位,没能亲临其境,又怎能看见真风景呢?又象念熟了菜谱,没有实际吃过,又哪能尝到真滋味呢? 今人念了许多书,知道很多古人,可是一位也没有看上,一位也没合心意,所以一位也没有去学。那就是看起自己啦,可自己又常耍脾气,不知足,这又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我看也太愚啦! 我从小没念过书,也不识字。听说哪位古人好,我就学哪位古人。若见今人好,我就不离开

14、他,看他怎么行?多知一个人就多知一条道。我初学“羊角哀舍命全交”去救杨柏,次学“杨一守坟”给我爹守坟三年。我做一宗事就学一位古人,那古人的灵就来助我。这就是我的“学而实习之”,正和圣人的道相合。可惜世人信不真,不肯去学,遇见好人也不注意,那是空学没习。 念书不如念人,念人不如念我,念我不如念天。古时念书,每人一本,会念不会用,书是书,人是人,那是“一本散为万殊”。现在我们不用书,光讲道,叫做“念我”。念明白了再去实行,这是“万殊仍归一本”。一是天道,这是念天。 念书不如念人,把一个人当作一个字,把一家当作一句,把一村当作一章,把一县当作一本,把一省当作一部。一个字有许多讲,一个人也有许多事,这

15、就叫念人。有一位前清考中的秀才对我说:“古人说书内有黄金,我已中秀才,还是受穷,古人把我骗啦!”我说:“你读了很多书,实行了几句呢?你若不照书行,不是古人骗了你,是你把古人骗啦!”有人问:“我早年读书,不敢希圣希贤,今日学道,又不敢学佛学仙。听善人说,立地可以成佛,不知我能不能成?”我告诉他:“念书的人,叫圣人给吓住了,不敢去学;学道的人,被佛给吓住了,不敢迈步。古时的圣贤仙佛都是人成的,你也是人,要能学他,也就是他,有什么可疑的呢?”圣人所以为圣人,就是劝人学道。我们要想学圣人,劝人就是了,有什么难呢?古时圣人是教书成的道,现今的教师也是教书,为什么没成呢?圣人教人学道,不管有钱没有钱,是以教人为主。现今的教员,只知赚钱,不管人成不成。我说圣人凡人的区别,就在这一点。我们认识一个人,也不过认识他面貌的大概,就知道他是谁,又哪能把他的肢体毛发,处处辨认清楚呢?明道也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能把大学头一章念明白,一切人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