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29376926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摘要: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城市体系和空间结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以长硝江三角洲为案例,分析了城毖市群体的演变和城市体系的抵特征,并提出了城市群协调宴发展的建议:完善长江三角狄洲城市群规划;设立永久性的区域协调机构;提倡公平竞争,促进城市发展;吸收绗高新技术,拓展空间概念。忝关键词:长江三角洲肺;城市系统;空间结构镗1西方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进展18世纪的工业革鲥命浪潮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我英国的霍华德(E.How甏ard,1898)最早从秫城市群体角度进行探索性研眍究和实验。他提出了“田园知城市”模式,试图把喧闹的疹城市生活和宁静的乡村生活瑁拥挤地结合在一起,

2、强调把涟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研究的思想。其后霍华德的模式被拔恩温进一步发展为“卫星城肄”理论而广泛应用于许多大埭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英国生晦态学家盖迪斯发表了进化呶中的城市,首创了区域规枰划综合研究方法,并预见性蛀地提出了城市扩散到更大范围内而集聚、连绵形成新的征城市群形态:城市地区、集缁合城市甚至世界城市。德缉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鲈(W.Christall沩er1933)对南德城市此进行了调查,创立了著名的砀中心地理论,第一次把把区域内的城市系统化。他对城网市群体空间组织作了严谨的滋论述和数学模拟,被后人公摩认为城市群体研究的基础理轨论。斯基纳(Skinne姑r,1977)对中国四川漶盆地进

3、行了研究,验证了中心地理论。杰弗逊及哲夫(憔Zipf1942)等对城制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理论分析。二战以后,世界鲮城市化步伐加快,涌现大批鞭的新型城市群,系统论成为恳城市体系空间研究的重要方裣法。1945-1955年蛘之间,维宁从经济学角度研锼究了城市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从理论上论证了城市体系的合理性。1950年汛邓肯在其著作大都市和区域在首先明确提出了“城礻市体系”一词并阐明了城市体系研究的实际意义。19枞54年贝里(B.Berr紧y)用系统化的观点研究了番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等绳级体系的关系。50年代中磙后期,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一卢些新的城市区域概念,并用牟新的数学和动态模拟技术不断

4、深化。哈格特从“相互作蝮用”、“网络”、“节点”邶、“等级体系”、“面”和跣“扩散”等6个角度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的演化过程。70年代以后,城市体系理论驿日臻完善,城市发展基本进亮入了稳定期。1970年,恪美国学者贝里和豪顿(F.Horton)编写了城依市体系的地理学透视,加毁拿大学者鲍恩(L.Bou洎rne)和西蒙思(J.S外immons)出版了城庹市体系:结构发展与政策韭。社会经济学家以大量的苊发展理论对城市体系进行了嘉研究。赫希曼(A.Hir捅schman,1958)桠等人的“极化增长”学说、旯罗斯托(Rostow,1扮960)的“经济增长阶段苕学说”、弗里德曼(J.F帑riedmann,1

5、96侵4)和阿隆索(Alonso)的“核心边缘模式”忪及其模拟的城市体系的运作酝过程等丰富和发展了城市体棋系研究的理论基础。50年代瑞典学者哈哥斯特朗(T丘.Hagerstrand【)在“创新学说”的基础上安,提出了“现代空间扩散理罱论”,指出创新由发源地向峨四周扩散的方式有“波状扩佳散、辐射扩散、等级扩散和跳跃扩散”等形式,并建立了其与城市体系形成阶段相臭对应的关系。60年代后期,莫尔里(R.Moril医l)进一步分析了创新扩散尊的具体特征。法国地理学轶家戈特曼早在20年代研究螬对象从城市区转到城市体系性,开创了现代城市体系空间军结构研究的先河。195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城市带:东北海

6、岸的城市化腌”。他认为,城市带是城市葸体系发展、人类社会居住形奋式的最高阶段,而必然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标志。瘘戈特曼的城市带理论已经被厝现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证实(蹩R.Fishman,19催90)。二战以后发展中国莜家的快速城市化演化规律,亵似乎与城市带理论不相吻合,因为世界不同的社会文化砚地区和不同的发展背景,必趄然导致城市群体空间结构的差异。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基楸(,McGee,1985龃,1994)对东南亚国家岳进行实证研究后提出了独特瘢的“乡村城市(Desa馈-kota)”的空间模式。欧洲国家大多数对城市体侩系的演化采取积极的干预政辁策,培育有节制的紧凑区域淖

7、城市网络,荷兰的兰德斯坦君(Randstand)地区以“绿心”城市群体空间仵模式而闻名。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及缈全球的经济组织结构发生了庸根本的变化:管理的高层次媸集聚、生产的低层次扩散,鱼控制和服务的等级体系扩散虼方式构成了信息经济社会的总体特征。霍尔评述了近年明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进展情擂况。中国学者一般采用哲夫亍的幂函数公式,或用聚类分析或传统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邴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蹲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尘,中国的城市规模呈序位大对小分布。但是,由于各个时珧期实行不同的生产力布局和噘城市发展政策,导致各个时溅期有不同的市镇规模结构和翻规模分布。60-70年代,我国执行控制

8、大城市政策莽,特大城市人口得到了有效螗的控制,城市首位度下降,囊位序大小曲线呈平滑趋势。溺有的学者分析了城市、县城协和小城镇等级的规模分布特眶征,并根据幂函数分布模型慧,建立了全国和分省区城市冫等级规模分布模型,或者将狗该体系划分为首都、省会、昴地区中心或省辖市、县或县摞级市、建制镇5个层次,或歌者从实际出发,将中国城市髂规模等级分为7级:特大城柒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枰城市、县城、乡镇和集镇。对中国城市地域结构的研个究主要包括:从分布形态上来说,中国城市地域结构可皓以概括为多中心的城市集聚倒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营、中小城市及小城镇;从城缇市分布类型上,中国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又主要几个

9、整平原三角洲和交通沿线,市伛镇密度由东向西递减;从城市首位度分析,城市体系可以分为双极型、均衡型和极啄核型等。职能结构是城市豢体系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骏,其主要代表是周一星教授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基本币职能类型研究;城市职能组肮合系统研究和城市职能地域刷组合类型研究等。城市群浯(urbancluste宪rsoragglomer踩ation)的崛起是本世屎纪以来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特菩点。80年代初,于洪俊桓和宁越敏就介绍了法国城市躞地理学家简.戈特曼的城市带理论。他认为城市带不是围一个很大的城市或大都市区豪,而是指一个范围广大的、脑由多个大都市联结而成的城涅市化区域,并有一定的低人口密度区分布其

10、间。他把城市带发展划为4个阶段:即凛分散中心阶段、弱联系阶段酊、雏形阶段和成熟阶段。他鳌还概括了城市带的5个特征啃:一、高密度的人口和城镇仍网络;二、发达的交通枢纽茏;三、模糊的形状和边界;腙四、多元的政治和社会组合体;五、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新趋势的培植。按照这个条件,他认为当代世界上存悔在6大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特大城市带和五甫大湖特大城市带、日本东海透岸特大城市带、英国大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城市带和中朕国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带。中国学者李世超认为,中国翱目前所谓城市带,无论是已氦经基本形成,还是正在规划恤建设,从数量指标、产业结阕构、功能特征甚至位置条件嗫上都不是戈特曼意义上的城市带。

11、为了符合中国国情,萎中国学者提出了“城市群”比的概念,以避免戈特曼理论辚“城市带”相混淆。一个城箝市群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相当数量的不同类型的城市髋;有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作茱为区域中心;发生城市个体惟之间的内在联系。改革开砂放以来,除了长江三角洲城佃市群以外,我国相继出现了申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揉城市群、辽东南城市群、闽三角城市群等,有许多学者犀对它们进行研究。崔功豪分檐析了建设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峙市带的可能性,并提出了该撅城市带的基本构想。叶嘉抵安和许学强进行了中国城市化省际差异和城市首位度的帽研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虽较,自从1949年以来,讽由于政府控制城市发展的政怕策,导致中国城市化

12、水平比较低。可是,在26个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化和城市首位度差异,并用因子分情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品的政策不仅减慢了城市化的催增长速率,而且对城市化的泓省际差异和城市首位度产生竞重要影响。在东部地区,城徐市首位度小是由于国家控制注大城市、优先发展中小城市政策的结果。从东部沿海地贡区迁移工业到西部地区的国家政策,引起了中国西部省份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较大点的城市首位度。许学强等氮继续对中国的城市体系进行氨了研究,城市体系可以分为揞3种类型:首位分布、0-1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币重点放在1978年改革开崂放以来的时段。结果发现,松中小城市数目发展迅速,城市人口与工业比

13、重、非农业罂劳动力和外资成正相关关系株。许学强把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市镇规模分布与悭市镇经济空间分布相叠加,蜱分析了其发展变化。在此基骘础上,又用计量方法分析了艴各主要市镇的相互作用,最褓后建立了两翼齐飞的双向辐射模型。他用动态的研究方蝈法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内各城镇相对地位和相互曳作用的对比变化,揭示了该茭城市群的发展规律。但是,钗对现状城市群体如何演变并恿满足理论模型的过程,没有冬作深入的探讨。郑天祥把德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看成是一个特大城市区域,通过对经锻济地理网络的分析来探特大诮城市区的发展规律,分析中雅涉及了城镇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人口、物质能量、金荔融、信息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氰,并

14、将该区的研究与港澳经数济一体化研究结合起来,为炀研究城市群提供了一种新的翕思路。但是,他对城镇之间的分工协作、相互作用的分亲析多为静态和粗线条的,而穸动态分析较薄弱。侯启章以现有国内关于城市群的研察究为基础,比较深入地剖析宋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堑条件、形成过程、动力机制钧、城市群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发现,珠江乔三角洲地区正在发生专业化郦重组、城镇之间因职能的雷郯同而形成的竞争状态开始转向互相联系和协调的现象。彬不过,作者未加深入研究,赫仍然属于传统框架的范围。姚士谋等对中国东南沿海开穴放地区进行了城市空间结构饣演化的研究,并提出了城市蘖空间增长的5种模型。城市押发展或区域城市化本

15、质上是伪区域生产的集中过程。中国氯东南沿海地区现在有先进的旆生产技术和较高的城市化水瀵平。那里有5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他们叮主要研究了该地区的区位因吧素、演化模式和城市空间分馥布的特征。通过统计数据和檐实证调查,建立了城市空间分布模式和城市发展趋势随聆时间变化的定量关系。3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位及概患况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苏滔南、上海和浙东北的16个城市构成,包括上海、南京毽、苏州、无锡、常州、扬州职、南京、南通、泰州、镇江是、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台州。面积荨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窥面积的1%,人口超过75钯60万,约占全国6%。XX年长三角地区15城市蕖经济指标如

16、下:GDP22药775亿元,比2002年鼢净增3065亿元,占全国阊的比重达到%,比2002年提高个百分点,约占全国刹的1/5;2002年GD悚P增长%;人均GDP30消56美元,而全国平均为966美元;社会零售额75霜5亿美元,占全国155;唠工业产值3337亿美元,磷占全国的1/4;出口92漓3亿美元,约占全国30%逛;实际外资178亿美元,腿比2001年增长37%。拣长三角地区聚集了江、浙竹、沪三省市的“精英”城市眙,有4个城市进入全洞图1长三角区位示意图凿国大中城市前十位,上海¥为直辖市,另有南京、杭州称、宁波3个副省级城市,上掬海、苏州、杭州和无锡分别撅以亿元、2080亿元、1蒺780亿元和亿元分列全国需第1、5、8、10位,超篪过1000亿元的城市达到6个,分别是上海、苏州、奄杭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