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29243042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走向生本(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走向生本沈大安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对这四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学内容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的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帮助教师完成预定设计的“配角”。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

2、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一、转换角色,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文本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解读文本最好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文本,考虑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诉求: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可能会有哪些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会受到感动?可能产生哪些多元解读,又可能发生怎样的理解错误?怎样让孩子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等等。三个儿子是一

3、个俄罗斯儿童故事,讲的是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沉甸甸的水桶回家,这时迎面来了她们的三个孩子,一个翻着跟头,一个唱着歌,另一个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提着走了。一个妈妈问在一旁看的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老爷爷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篇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老爷爷说的这句话上,教材也通过“学习伙伴”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会觉得答案十分简单。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二年级孩子会怎么读这篇课文?他们会怎么理解这个句子?我在听课中记下了孩子们的一些说法:“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没有看清楚。”“从课本的插图看

4、,老爷爷走在后面,他只看见一个孩子。”“老爷爷的说法不对。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一个班有几十个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孩子们的视角、阅读经验、认识能力都会跟我们教师有差异。正确估计他们的现实发展水平,我们的教学才能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思考,掌握阅读策略,形成阅读能力。可惜在很多时候,学生的这种现实发展水平被忽视,只是让学生按着教师预设的思路去学习,得出跟教师“一致”的结论,便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时刻不能忘记的是我们面对的是612 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他们,或强制牵引着他们向前。法

5、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水平在提高,有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相当深刻和独到,但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也要达到跟自己一样的认识水平,恐怕就不恰当了。儿童就该有童心,就该保持着童真童趣,无忧无虑,似懂非懂,不能过于“早熟”,教师也不应去做“催熟”的蠢事。不久前看到一节五年级的语文活动课实录,主题是“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6、,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诗词中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觉得这节课从主题到一部分语言材料都有成人化的倾向,属于“儿童不宜”。小学语文教学贵在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由于儿童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跟老师完全一致,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有的是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也有确实是理解的错误,我们可以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的对策,并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教学三个儿子,当有学生说“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是的,在妈妈累的时候,翻个跟头给妈妈看,

7、唱个歌给妈妈听,都是好的。不过,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8自然段,想想在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的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什么?三个孩子中哪一个的做法最好?”通过重新阅读和讨论,孩子们认为这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有人帮她提水。第三个儿子这样做了,是个好儿子。还有学生认为,如果那两个翻跟头、唱歌的儿子能帮妈妈提水,也是好儿子。这位老师既尊重学生的已有认识,也巧妙点拨,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有发展,表现出很高的教学智慧。二、关注价值,为学生发展选好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大体上说,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

8、么或不教什么,但具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要细细思考,这个教材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价值”,可以从人文熏陶和语言习得两方面去考虑。课文检阅中“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都棒,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我们究竟是以“这个小伙子”为重点,还是以“这些小伙子”为重点?我发现老师们的处理各不相同:有的详讲“这个小伙子”,略讲“这些小伙子”;有的略讲“这个小伙子”,详讲“这些小伙子”;还有的干脆平分秋色。“这个小伙子”博莱克是个左腿截肢的孩子,他经过刻苦锻炼,终于和全队保持一致,接受检阅,他的自强不息精神对学生无疑是有价值的。但从课文的详略和作者的倾向看,“这些小伙子”信任同学

9、、尊重残疾人的精神教育价值更大。我觉得这篇课文最值得细读的是“这些小伙子”的想法: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样5个连续问句,学生不容易读好,更重要的是这5个问题提供了孩子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事当前,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这种角色的转换,会有利于很多问题的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学生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对处理人际关系,在未来社会里立足、生存和发展是很有用的。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内容?我以为有两种语言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规律的

10、语言比比皆是,却需要我们留心去发现。花钟的第1自然段如果让学生细细品味,可以学到汉语表达方式的许多规律: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一段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的观察角度、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仅就“时间”的写法来说,就有几点值得学生注意: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才便于读者想象成“花钟”的开放;二是用上了“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

11、累赘重复;三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变化。这第三点看似平常,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很有价值,因为它体现了汉语中时间状语位置的一般规律或在句首,或在句中。“陌生化”的语言是指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表达方法,它们较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慈母情深中有一个语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延伸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个语段的写法跟我们平时习惯的表达方法不同,既有排比,又有倒装,好像电影的一段慢动作,表现了“我”感受到的母亲劳动条件的恶劣、工作的劳累,生活重压下母亲的疲惫、迟钝、衰老如果细细品味,学生可以学到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不论

12、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三、真实教学,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状态:一种是以教师自己的设计为主,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走;另一种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制订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好几种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随时调整,达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走向生本,就是让教学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让课堂呈现真实的状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

13、,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我们要问一问,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在这个学段学习这个文本,课标的要求有哪些,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后充分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已经知道的、已有共识的就无需再纠缠。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再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把质疑贯穿始终,教学开始可以质疑,中间可以质疑,学完了还可以质疑。要鼓励学生提出“真问题”,千万不要“为老师而发问”揣摩老师

14、希望我们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分清主次,努力在课堂上解决重要的问题。我国的小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教学模式,大致是“初读精读总结”,基本上没有跳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框架。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较多考虑的是一般的阅读过程,较少考虑儿童的阅读心理和文本的个性,长期使用这种模式会让学生对阅读教学望而生厌。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突破这种模式,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模式?这种模式当然不止一种。比如:1.这篇课文我自己读懂了什么?2.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懂,需要跟大家讨论?(筛选出几个问题集中研读)3.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学些什么?(这一步更多地需要老师帮助) 德

15、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教师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课堂就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那种低效的提问和讨论。教师“该装傻时就装傻”,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像上面说的花钟第1自然段有许多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怎么教呢?一种是由教师提问和讲解,一个劲儿地“灌”给学生;另一种则是让学生慢慢读,细细想,自己去“发现”这段话的“好处”,然后交流,教师帮助他们总结,并试着用这种写法写一两种花。我觉得后一种更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最好采用“先试后导”、

16、“先学后教”的方法,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尝试探究运用”的过程。一个真实的课堂,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并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五年级人物描写一组中有一则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都知道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但让今天的小学生阅读,不少学生会认为严监生是个“节约”的人。有的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出错,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然后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样做得出结果是快了,学生自己并没有经历一个充分的认识过程。有一位老师先让孩子畅谈对严监生的看法,多数同学认为他很节约,也有个别同学认为他很小气。究竟是节约还是小气?这位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本上的导语,了解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注意“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这句话;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想想一般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