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肖少北专题一:绪论一、心理学概论(一)心理系统1、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 选择与偏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能从不同的 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包括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 状态4、心理特征:人们在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 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二)心理与行为(三)意识与无意识(四)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二、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一)对象 观点之一: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 的科学观点之二: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二)体系认知学习绪论——学习心理——[_情感与行为规范学习外部因素影响学习的因素”-内部因素三、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 则、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二)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等专题二:学习心理一、学习概述(一) 学习实质1、广义: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引起心理和行 为持久变化的过程(现象)。
2、次广义:是指人类的学习而言,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历史经 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狭义:指学生的学习而言,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掌握 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二) 学习分类:p84—87二、 学习理论(一)联结派1、桑代克的试误说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二)认知派1、 Gestalt 的完形说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 基本观点;( 2)教学论思想;( 3)对我们的启示3、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说(1) 基本观点; ( 2 )对发现法的评价; ( 3 )有意义学习的 标准和条件;(4)有意义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过程三、 学习动机(一)概述1、概念;2、分类;3、动机与学习效果(成绩)的关系(二)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2、成就动机理论;;3、归因理论;4、自我实 现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6、自我价值理论;(三)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四、学习迁移(一)概述1、概念;2、分类: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二)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2、共同元素说;3、概括说;4、关系转换 说;5、认知结构说(三)如何促迁移进 1、科学精选教学材料;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有效设计 教材呈现方式;4、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专题三:认知学习一、广义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知识(广义) 「智慧技能(狭义的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二、 陈述性知识学习(一) 习得过程: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 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 2、新建构 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 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3、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二) 表征:主要的表征形式为命题(三) 分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四)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1、复述策略;2、精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三、 程序性知识学习(一)智慧技能的学习(狭义的程序性知识)1、学习过程:(1)陈述性知识阶段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 段是陈述性的在此阶段,有关操作或运算步骤的知识进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网络,以命题的形式表征和贮存,即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知识网络,获得理解;(2)知识一分为二,一 部分继续以命题网络的形式通过复习得到巩固,一部分经过 变式练习,由以命题形式表征的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 程序性知识,概念和规则开始向办事的技能转化;(3)经过 练习,许多产生式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只要这个系统 中的第一个成分被激活,其他成分就能自动激活,技能达到 自动化2、表征:以产生式表征产生式是指人经过学习而在头脑中贮 存的一系列以“如果/则”形式表示的规则,即只要某种条件 满足,则产生某种相应的反应condition一action,简称C一A)3、分类:辨别技能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规则学习的两种形式:(1)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上位学习, 发现学习);(2)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下位学习,接受学习)(二)认知策略学习1、 涵义: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
这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 种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技能,而上述的智慧技能则是 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技能前者是受意识控制的,其 运用难以达到自动化程度,后者的运用能达到相对自动化程 度,很少或不需要受意识控制2、 学习过程:(1)陈述性知识阶段即首先必须知道要学习的认知策略是什么,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则2)程序性知识阶 段在相同与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有关策略的练习,使有关学 习、记忆或思维的规则支配自己的认知行为,这时陈述性知 识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3)元认知阶段:学 习者在变化的条件下顺利应用有关规则支配与调节自己的 认知行为,认识到策略适当应用与不适当应用的条件,策略 学习达到元认知水平,从而可以在跨情境中迁移3、 认知策略、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学习策略是指个体在学习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切活动和 方法学习策略所涉及的范围要大于认知策略,但就认知领 域它们是等同的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包括对个体、任务和 策略及其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存储于工作记 忆中,包括计划、监视和调节)元认知策略就是个体调节和 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 节策略。
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不可 少的具体策略性知识,但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情境需选择不 同的策略性知识,这一过程的实现正是元认知策略的体现 作为一个学习者,如果有许多策略性知识,但是缺乏元认知 策略来帮助自己决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某种策略,或改变策 略,那他不会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反之,如果没有可供使用 的策略性知识,那么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则缺乏相应的对象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区别:(1)认知策略是元认知策略应用的基础,元认知策 略则对认知策略的选择、转换、执行具有统帅与向导作用;(2) 元认知策略的发展落后于认知策略,但它对认知策略运用的 调节与控制,对认知策略的发展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 认知策略的功能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缩短学习时 间,提高学习效率,它直接作用于学习活动而元认知对学 习活动所发生的作用并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对整个学 习活动,包括策略性知识的调控而发生作用的四、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讨论)p232----264专题四:情感与行为规范学习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涵义及结构1、涵义2、结构:(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形式上)(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内容上)(3)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自我观念上)(二)自我意识发展 1、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和主观化时期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p270---282(三)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3、努力完善自我二、品德形成(一)概述1、涵义;2、与道德的关系;3、结构 (二)西方品德形成理论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认知派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 皮亚杰的理论;(2)科尔伯格的理论3、新精神分析派理论(三)形成过程:遵从、认同和内化(四)培养 说服教育(要言行一致、事实求是、针对性、晓以利害、单面还 是双面、逐步提出要求等)、强化、榜样、实践的机会、移情(empathy )能力的培养(五)不良品德的转化:p311---313三、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一) 群体心理: p314—331(二) 人际交往 1、涵义及心理功能;2、条件与形式;3、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p335—337; 4、阻碍人际交往的因素;5、人际交往中的谈话艺 术:介绍PAC理论、积极聆听和同感(即移情)(三)人际关系1、涵义; 2、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四、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一) 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及其与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 关系(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常见的心理问题(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五)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讨论)专题五:教学心理一、教学设计 P367—392二、测量与评价(一)两者的关系 p394—395 (二)良好测验的基本要求: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三)教学测验的类型 p404--407(四)学绩测验命题的一般原则 p409复习题1 马加爵杀人事件的反思。
2、 请结合所任教学科,谈谈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 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3、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审视我国教育中德育工作的 得失4、 论大学生创造性及其培养5、 论大学生学习动机之培养6、 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 持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7、 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8、 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