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困扰心理调适观后感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28524400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困扰心理调适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职业困扰心理调适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职业困扰心理调适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职业困扰心理调适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困扰心理调适观后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困扰心理调适观后感班级: 15春会计专 学号: 1511001403526 姓名: 王丽丽 第一章:概述 近年我国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有高校教育的原因、社会原因、求职自身的原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只有认真分析造成就业难问题的各方面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就业难问题。观看缴润凯老师的视频后,从各方面分析问题,层层剥开分析现下就业问题的各方面原因,以及就业者的一些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和调适方式。第二章:原因分析2.1高校教育原因我国自1999年开始,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招生人数几年内迅速增长,到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招生

2、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高速增长,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5年的338万,每年以近70万的数量在增长,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净增75万人,就业压力空前。而且人数一年年呈现递增趋势,到了如今2017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82.3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795万,普通本专科招生737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随着毕业人数的增多,然而就业人数却增长很少。如下图:2.2社会原因社会对就业者的吸纳能力不足。经济因素是影响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空前的,经济的发

3、展必然加大人才的需求量,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看,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与我国13亿人口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这就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比较少,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不均,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相对落后,当然高新产业更是寥寥无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和地区分布不均,就业问题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2.3求职者自身原因错误的就业观念是影响求职者就业的直接原因。在就业过程中

4、反应出了不少问题,“高不成”“低不就”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很多求职者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也缺乏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和认识,比如大学生来说:“只认识到了自己学位的优势而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那就是“经验”还是一纸空白。其次,当代大学生“怀才不遇”现象尤为普遍。”还有很多求职者就业目标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对于薪酬有超过一般标准的要求,这在当今的社会中有相当的代表性。由此而产生的就业难问题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对就业的影响,不仅达不到职业的目标,反而会影响职业生涯的走向。2.4用人单位原因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区,过分注重文凭就是表现之一。很多用人单位不明确自己需要

5、什么样的人才,选拔人才也不做职位调查和岗位分析。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少本科生或大专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的业务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单纯的依学历高低判断一个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第三章:解决方法面对如此多的就业压力,我们首先要做好自身的标准,打铁还需自身硬。求职者要做到知识广博,专业知识过硬,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是就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还是个人企业,除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自我调节,应对多变的环境。有人说:“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可贵和重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要勇于挑战,做一个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人。做好自我的定位,将自己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切忌不可“好高骛远、 心高命薄。”总体分析:现状:需求减少、竞争激烈、好高骛远 就业压力来源:结构型矛盾、需求矛盾、不当竞争 自我应对策略:自我调适 适当放松、转变思维 生存导向、先就业后择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