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2846792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22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22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22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22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022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3754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咬文嚼字地赏奇景,学习白描手写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性情,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学习白描的写景方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深层次的“痴”,评价作者的性情。【课型】品读交流感悟课【教学方法】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探究学习,理解作者的“痴”,评价作者的性情。【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

2、导入: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的“杭“指的就是浙江的杭州,而杭州著名的名胜景区之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杭州西湖。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佳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哪些?(讨论交流并自由回答)参考答案: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题临安邸【宋】林升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等。很好,同学们可能没到过西湖,但通过阅读名人佳作也可以足不出户而领略到西湖之美,但是大多作品都是描写西湖春夏两季的,不知西湖的冬天也一样了令人心醉神驰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位古文大家给我们拍摄的西湖雪景,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首先来听一听_录音,请听准字音,把不会读的字做上记号。(多媒体播放湖心亭看雪录音)如此美文,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读一读。请参阅注释,自由大声地朗的课文,最好把不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老师注意个别引导)我们说贵在有疑,就是要学会质疑,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读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问

4、题呢?大家提出来,通过讨论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师生共同寻疑解疑)明确:词方面的重要知识点有:、通假字:。余挐一小舟:挐(ro)又写作“拏”通“桡”,持引申为撑、划。b、一词多义: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是金陵人(表判断)一: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c、词类活用: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做客”。“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d、古今异义:余:我。例:余往西湖。 今义:剩下。2、现在大家对_的大意已经有所了解,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

5、音,读清句读。(肯定,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受到西湖冬天的美丽,也会朗读的更好)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这篇_短小精悍,写景的句子更是精炼而耐人寻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注意白描手法的运用)请一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出来。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讨论:尽管描写景物的文字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同学们自己默读体会,然后说说它们好在哪儿?明确: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

6、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让学

7、生独立思考,并试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明确:不生动,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为白描,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补充: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

8、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1、这么精美的_,这么精妙的笔法,读后总能让人回味无穷,不知出至哪个高人之手,下面我们一起齐读注释1来了解一下_的作者。明确:(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表明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完之后。(2)、作者的家乡在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2、天寒地冻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明确: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

9、,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和不随流俗的性情。不矛盾,突出他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的性情。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3、为何作者以舟子之语做结?细细品味“痴似相公者”的“痴”字的深意。明确: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现

10、作者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4、古代文人中有许多像张岱一样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谈谈你对他们这种行为的看法。(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参考答案: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四、课外拓展,能力提升1、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召开一次“文人眼中的西湖“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开阔学生的视野。2、学习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一件事,力求

11、简洁、传神。2022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2668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背诵课文。能力目标、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把握_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情感目标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文中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及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描写手法白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教与学过程】一、导入西湖,在文人墨客眼中,无论阴晴雨雪,总是各具风韵的。我们来欣赏几首古人咏西

12、湖的诗(多媒体展示)。这几首诗歌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因为诗人的视角不同,西湖所呈现的美也不同。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欣赏一下雪后的西湖美景。(出示课题)二、整体感知、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整理后明确,多媒体展示。、湖心亭简介: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湖心亭。、诵读比赛: 听课文录音,掌握字词读音,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语调。 给加点字注音。 自由朗读(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准备诵读比赛。(评委由班长、学习委员担任)、疏通文意:(解词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下例题目。答对得十分,答错不得分。一个小组抢答错误后,其他小组可再次抢答,每小组只一次答题机会,每题只答两次。

13、(班长为记分员)多媒体展示抢答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标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三、品读赏析、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客此”,说明这两

14、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诵读。 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