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叫法节日庆典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28462409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宵节的叫法节日庆典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元宵节的叫法节日庆典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元宵节的叫法节日庆典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元宵节的叫法节日庆典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元宵节的叫法节日庆典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宵节的叫法节日庆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宵节的叫法节日庆典(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宵节的叫法节日庆典篇一: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_俗 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_俗及文化功能 李 成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博士 教授 摘要:本文从古代文学和元宵节民俗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祭祀、走桥、张灯、燃灯、观灯、舞灯、猜灯谜等元宵风俗事象,及其元宵节_俗的文化内涵,揭示古代文学中元宵节_俗所体现的文学意义、审美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以及其促进当代年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元宵节 古代文学 民俗 审美 文化 价值 民俗文化是历代文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古代作家从节日民俗中获得创作灵感,创作了各种载体的文学作品,并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

2、的瑰宝,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魅力,影响着历代读者,成为人文精神的载体。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丰富多彩而且就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 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是年俗春节后大地回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年俗文化春节后的又一个庆祝活动和情感释放狂欢的高潮。沉浸在在喜庆氛围中的人们又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庆,亦称为元夕、上元节,因为这天的食俗是吃“元”宵,故称为元宵节,寓意和象征团园。节日中人们喜欢张灯结彩庆祝,故又称为“灯节”。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有诗词曲赋和戏曲小说等各种艺术形式对于元宵节的_俗进行了多方位的的艺术描绘,形象的反映了古代人民元宵节日的_俗和人文情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

3、民俗文化与古代文学的角度较为全面的考察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_俗及其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是具有理论价值和民俗学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元宵节_俗的发展历程 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 ,唐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卷四:“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由此可见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天神,祀神、走桥、张灯等元宵风俗事象。 晋代元宵节己有张灯现象,艺文类聚卷八十灯引晋_凿齿诗云:“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描写灯笼挂在树间,随风摇曳,即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4、,梁简文帝灯赋中说:“何解冻嘉月,值萱荚盛开。草含春而色动,云飞彩以偕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燃。”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萱荚是传说中的一种瑞草,从每月初一开始,日长一叶,长至十五日则止。从十六日开始,日落一叶,到三十日落光。所以“值萱荚之盛开”指十五日。梁代元宵张灯的描述。梁代文学家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有正月八日燃灯应令诗、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陈后主有光壁殿遥咏山灯诗、隋场帝有正月十五日于通衙建灯夜升南楼诗。由这些帝王诗可知在隋代以前元宵张灯主要是皇家贵族的雅_。 至唐代,元宵张灯之俗才风靡于世。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诗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荤隘通街。身闲不睹中兴盛

5、,羞逐乡人赛紫姑。”诗中既描绘了京师长安花灯满街的元宵盛况,也描述了乡间 元宵迎赛紫姑神的仪式,说明无论城市和乡间都盛行观灯_俗。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介绍了宋代元宵节“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的龙灯盛况,还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的演出。不但百姓观灯游赏,皇室也张灯结彩。柳永、李清照、刘辰翁、辛弃疾等词人创作了元宵词,元宵词作中展现和渗透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东京汴梁和杭州作为宋代都城,当时的一些_俗在这里充分的展现,以示帝国风尚及其折射的北宋开国盛世和末期的衰微、南宋偏安一隅的的悲凉。 金元元宵节_俗也为北方民族所接受,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金贞元年间已有元夕之庆。大金国志卷十三载, 贞元元年(

6、年)春正月,元夕张灯,宴丞相以下于燕之新宫,赋诗纵饮,尽欢而罢.不过,此后金朝上层对元夕张灯之俗的态度有一段反复。金世宗在大定十年(年) 命宫中元宵无得张灯 (金史卷六)。元宵张灯对金人的吸引力毕竟是挡不住的。到大定二十六年(年)正月, 元夕张灯,疏璃、珠璎、翠羽、飞仙之类不一,至有一灯金珠为饰者。都人男女盛饰观玩,至_日而罢 (大金国志卷_)。至此,金人比宋人对元宵的热情毫不逊色。 金王寂拙轩集中元夕有感:一生能见几元夕,况是东西南北人。残梦关河鳌禁月旧游灯火马行春。岁华投老送多感,节物对愁争一新。自笑区区成底事,天涯流落泪沾巾。 中州集载:朱弁诗元夕有感:朔雪余千里,东风偏九州。关河中土异

7、,灯火上元愁。绿蚁尝新酿,青貂恋故裘。紫姑无用卜,世事正悠悠。 元夕厅设醮:春容先督府,月色满江城。灯赏无仙梦,斋居绝市声。两年忧旱虐,八郡望秋成。凭藉刚风力,青章达九清。 无名氏的元散曲十二月中的正月:“春气早,斗回杓。灯焰月明三五宵。绮罗人,兰麝飘。柳嫩梅娇,斗合鹅儿闹。”(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1681页)曲中描绘了元宵节的节气、节日风物_俗“柳嫩梅娇,斗合鹅儿闹”、 “春气早,斗回杓”“灯焰月明”的节日景物和“绮罗人,兰麝飘”节日人们的盛装。马致远十二月里有写“元宵”的一首:“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妙舞清歌最是他”引人瞩

8、目。 元代曾瑞的杂剧留鞋记(录鬼簿作佳人才子误元宵)。描写了卖胭脂女子王月英和秀才郭华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约会就在热闹的元宵节里发生、发展。 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元夕之张灯属邑有五,大略皆同,惟平阳、乐清_或颇异,泰顺山乡,朴率尤甚。上元自十二、十三夜点灯起,谓之试灯。十 四、十五、十六谓之正夜。或结鳌山、搭灯棚、放烟火,仕女通衢游赏。十七夜以后谓之残灯。”可见,当时元宵灯节时间之长,规模之大。 清代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末诗人姚元之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

9、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晚清宋令修的上元夜:“软绣明如昼,香尘一径通。笙歌人影外,萧鼓月明中。火树连春晓,华灯彻夜 红。风来弦管近,疑是在帘栊。”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元宵节成为贯穿全书的重要节庆_俗事项。 古代文学中的元宵佳节,从汉代到清代从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气息观灯佳节仪式逐渐演变为官民同乐的传统有观灯、闹社、演百戏的节庆_俗。 二、 古代文学形象生动记录了元宵节民俗事项及其功能 1、饮酒为乐吃元宵 元宵饮食_俗主要有吃元宵和饮酒。元宵节食用的“元宵”称谓在古代文学中有多种叫法,如”油锤” 、“浮圆子”、“汤元”等。在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荆

10、楚岁时记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_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正月十五日南朝有“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的风俗。荆楚岁时记引用齐谐记说:“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今州里风俗,是日祠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南宋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食浮园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揭示了吃元宵象征团园之意。 南宋

11、诗人姜白石诗咏元宵: 贵客钓帘看御街, 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 不得金钱不肯回。(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诗中描写了轿中客人钩帘看街时遇见卖珍品汤圆的情景,表达了不吃到汤圆不肯回去的喜爱心情:“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则赞美了元宵的原料和馅的美味以及“马家”好品牌:“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清代李调元的元宵诗描绘了争看元宵莲等的热闹场景及深夜风雨卖汤元的情景:“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饮酒_俗 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写下了十五夜观灯中对

12、元宵宴的描写: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北宋词人晁端礼的鹧鸪天:“阆苑瑶台路暗通。皇州佳气正葱葱。 半天楼殿朦胧月,午夜笙歌淡荡风。 车流水,马游龙。万家行乐醉醒中。”柳永的归去来: 初过元宵三五。慵困春情绪。 灯月阑珊嬉游处。游尽、厌欢聚。 凭仗如花女。持杯谢、酒朋诗侣。 馀酲更不禁香醑。歌筵罢、且归去。 “凭仗如花女。持杯谢、酒朋诗侣”欢宴后思归之情溢于言表。 宋代毛滂元日玉楼春词云:“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2、张灯结彩燃花焰 元宵节燃灯民间叫放灯,隋代隋炀帝在元夕于通衢

13、建灯夜升南楼中咏道:“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唐代徐坚初学记云:“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大约在唐代已有此_俗。唐代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有“永嘉士贡竹丝灯”之记载,这说明当时温州一带就能制作精美的贡品竹丝灯,可见温州那时已有元宵放灯的_俗。 “鳌山宫阙隐晴空” “鳌山”是一种灯景,彩灯堆叠,并加以神仙动物等多种形象,做成山的形状。雍洛灵异小录云:“唐朝正月十五夜山棚高百馀尺。”山棚又名鳌山、灯山、彩山、山车等。以彩绸结为山形,上悬彩灯为饰,下面是车轮,可巡回展示。宋人

14、向伯恭上元词有“鳌山宫阙隐晴空”句。元人郑玉元宵诗有“对簇鳌山十万人”,可见观赏者人山人海。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忆秦娥云: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结。 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 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阕。 元代词人王丹桂瑶台第一层元宵: 时令相催。又还是,元宵报春回。 桂轮新满,金莲乍坼,不待栽培。 六街三市遍,列鳌山、辉映楼台。 竞追陪,簇香车宝马,驰骋多才。 “夜夜莲灯十里红”的莲灯 北宋词人晁端礼的鹧鸪天: 阆苑瑶台路暗通。皇州佳气正葱葱。 半天楼殿朦胧月,午夜笙歌淡荡风。 车流水,马游龙。万家行乐醉醒中。 何须更待元宵到,夜夜莲灯十里红。 影灯 南

15、宋范成大灯市行: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 诗人表达了“偏爱元宵影灯戏”的情感,展示了为了迎接欢庆元宵灯节,人们“春 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 冰灯 清代唐顺之 元夕影永冰灯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转灯 南宋诗人、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对转灯有形象生动的描绘“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龙灯。月转灯亦转,一夜欢舞。 龙灯、火树烛龙 东京梦华录卷六介绍了宋代元宵节“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的龙灯盛况,还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的演出。 唐代诗人韩偓 元夜即席元宵节之夜“烛龙”:“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桂兔韬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 宋代诗人陈与义 元夜 “悟知烧灯夕,节意亦满目”。 朱淑真的忆秦娥以女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