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红楼梦》人物语言的性格化特点分析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KB
约4页
文档ID:428387783
《红楼梦》人物语言的性格化特点分析_第1页
1/4

题目:《红楼梦》人物语言的性格化特点分析班级:九(3)班 组长:王铁军 组员:九三班全体同学 指导老师:程立美 [内容摘要] 本文是我们全班同学综合实践的成果,我们在对《红楼梦》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人物语言和人物性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通过网上查询和访问专家,了解并写下了《红楼梦》语言运用的相关知识,以增强人们对它的认识同时随着课题的深入,我们也发现了学是语言的艺术,写好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红楼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红楼梦》语言艺术的成功运用,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更具有艺术生命力 [关键字] 红楼梦; 人物语言; 性格特点; 分析 [研究背景] 语文教材中的《香菱学诗》勾起了同学们对名著《红楼梦》的兴趣文学归根结底是语言作品中人物繁多,有四百多号人,要把他们一一叫出名来,本就不轻易,更难区分哪一府哪一院但作者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却都各具情态,各有性格,即使是共居一处的兄弟姐妹,也各具形色,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文学的主要表现工具是语言在《红楼梦》众多的艺术成就中,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很突出的,众多不同个性的鲜活人物形象,全靠个性化的语言一一创造出来。

前人从各个角度对《红楼梦》语言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成果早已令人瞩目在此,我们想从人物对话、内心独白、人物诗词等五个方面,对《红楼梦》人物语言如何表现人物性格,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 [目的与意义] 希望在本次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充分了解《红楼梦》,体会曹雪芹惊人的艺术才华、其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高妙和传神之笔的不同凡响红楼之旅不仅是同学们语文学习的一课,也将成为同学们生命经验的一部分在人物语言表现方面,《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典范通过人物语言,作者把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复杂多样的思想、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各如其分、神情毕肖地表现出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写好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红楼 3 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自、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红楼梦》语言艺术的成功运用,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内容正如鲁迅所说: “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看书琐记》)因此可以这样说,在人物语言运用的丰富性、贴切性方面,是很少有其他小说超过《红楼梦》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艺术,对我们的写作技巧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正文] 一: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1. 在同一环境或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物语言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在人物语言表现方面,《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典范通过人物语言,作者把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复杂多样的思想、: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恰如其分、神情毕肖地表现出来同是施政演说,凤姐与宝钗又有明显的不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向总管来升媳妇下达训令:“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这段话表现了凤姐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处处表现得高人一等的性格特征而宝钗在向婆子们发表施政演说时则是:“奶奶们也别推辞了,这原是分内应当的你们一般听见,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儿,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你们奶奶又多病多痛,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便是个街坊邻居,也要帮着些,何况是亲姨娘托我我免不得去小就大,讲不起众人嫌我倘或我只顾了小分,沽名钓誉,那时酒醉赌博,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你们那时后悔也迟了,就连你们素日的老脸也都丢了。

原该大家齐心顾些体统你们反纵放别人任意吃酒赌博,姨娘昕见了,教训一场犹可,倘若被那几个管家娘子听见了,他们也不用回姨娘,竞教导你们一番你们这年老的反受了年小的教训,虽是他们是管家,管的着你们,何如自己存些体统,他们如何得来作践?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也为大家齐心,把这园里周全的谨谨慎慎,使那些有权执事的看见这般严肃谨慎且不用他们操心,他们心里岂不敬伏?也不枉替你们筹莉进益,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行无为之治,分他们之忧你们去细想这话宝钗的语言多用商量的口吻,表面看来平心静气,实则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反映了宝钗“瞻前颓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人”的性格特征 2.通过对话的论辩色彩表现人物性格 《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论辩色彩,主要表现为痛快淋漓的口角,巧妙玲珑的褒贬,应对灵敏的舌战,雅谑嬉笑的讥讽,不露痕迹的影射,等等 第五十二回,贾母赞凤姐道:“我虽疼她,我又怕她太伶俐也不是好事 风姐儿忙笑道:“这话老祖宗说差了,世人都说太伶俐聪明,怕活不长世人都说得,人人都信,独老祖宗不当说,不当信老祖宗只有伶俐聪明过我十倍的,怎么如今这么福寿双全的?只怕我明儿还胜老祖宗—倍呢!我活一千岁后,等老祖宗归了西,我才死呢!”在这段小小驳论中,凤姐竞能批评中巧寓奉承,谦恭时微露棱角,既作作有芒,又八面玲珑,充分体现了她的聪明伶俐、巧舌如簧。

第八回中,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宝玉听从了宝钗的劝告黛玉便趁紫鹃叫雪雁送手炉儿来一事讥讽宝玉、宝钗道:“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这段话表现了黛玉联想快捷,反应机敏,善于暗语影射,咏桑寓柳,设言托意,借题发挥的性格特征 3.不同人物性格,表达同一内容的话各有千秋宝钗、黛玉、袭人都爱宝玉,都在劝宝玉,希望他“好”但由于她们的思想、性格、学识、地位不同,她们的劝词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如第十九回,袭人劝宝玉:“你真喜欢读书也罢,假喜欢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消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由于袭人的地位(未被明确的侍妾)和知识水平,尤其是她的柔顺深细的心机,就使她对宝玉的劝诫只能是以下劝上,恳切请求,因而往往表现为软语娇音,委婉曲折 但宝钗有着庄而不露的性格,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予世故的作风,她劝宝玉时,却是另一种表达方式她的劝词常常看似无意而藏深心,若远而实近,旁敲而侧击大观园题诗时,宝钗趁众人不注意,帮助宝玉改诗句,当宝玉问她典出何处时,宝钗趁机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

黛玉和宝玉一样是封建家庭的叛逆,她从不劝宝玉去立身扬名,她对宝玉的劝词完全是出于爱护宝玉使他免受伤害的劝慰有一次,黛玉发现宝玉腮上溅上了一点胭脂膏子,就一边用自己的绢子替他擦了,一边咂着嘴儿劝宝玉:“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就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作奇怪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大家又该不得心净了 这番劝慰之辞,思想何等契合,不存一点戒心,情感何等贴心,没有一丝假意 二:运用人物的内心独自表现人物性格 为了创造“带着自己心理的整个复杂个性”的人,《红楼梦》作者利用内心独自对人物的种种微妙复杂、瞬息万变的内心活动进行了直接的、细腻的描写这极大丰富了人物性格,也丰满了人物形象 最精彩的要算第二十九回宝黛因“金玉”之争后的内心独自了宝玉内心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心里竞没我了而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

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你了从这些对话式的独自可看出宝黛的爱情心理,一是如此的痛苦、深沉,一是多么痴迷、细腻,二人的性情也各各脱出 三:通过人物创作的诗词曲赋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语言除人物对话、内心独白外,还包括人物抒情言志的诗词曲赋《红楼梦》里的诗文避开了一般才子佳人言情投赠的俗套,书中每个人物的诗,都和他们的对话语言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 同是咏柳絮,黛玉的《唐多令》吟得凄侧、悲愤、缠绵,如“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合准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宝钗的《临江仙》则显得得意忘形,踌躇满志,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这种完全不同的感受,表现出她们思想与性格的尖锐对立,从而使她们的性格特征显得更加鲜明、突出《红楼梦》中运用诗词曲赋表现人物性格,其例很多,而且运用得十分出色作者细致地抓住各个人物的身分地位、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和文化素养,为他们代拟了各具特色的诗词曲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活化了人物形象,丰富了人物性格。

[结论]:综上所述,《红楼梦》通过人物对话、内心独白、人物诗词等五个方面,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更具有艺术生命力我们要重视人物语言,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 三联书店,1983. 【2】傅继馥.《红楼梦》艺术欣赏札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3, (1). 【3】何士龙.林黛玉、薛宝钗语言特色比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82,(1). 【4】王向峰.人物的口吻——《红楼梦》艺术笔法琐谈.红楼梦 研究集刊(10).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