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需要知识》第一课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28234908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需要知识》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劳动需要知识》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劳动需要知识》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劳动需要知识》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劳动需要知识》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需要知识》第一课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集体备课表备课时间10.29 主 备 人安永平主 备 人所在单位尹灵芝小学复备时间11.09授课教师郑琳授课教师所在单位石河小学课 题劳动需要知识课型新授课课时分配2第1 课时上课时间项 目内 容修改栏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学习袁隆平、比尔盖茨的故事,懂得劳动需要知识,只有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并加以运用,才能提高劳动效率,创造社会财富。 2通过举行“高科技产品发布会”,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巨变,树立崇尚科学,用自己的劳动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过程方法感受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巨变,树立崇尚科学,用自己的劳动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

2、爱科学,学科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教学重点懂得劳动需要知识。只有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并加以运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才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1.教师搜集相关课件资料。2.学生搜集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了解它们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教学流 程评论或修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一、一、导入1(教师出示“杰出人物”图片)学生认一认这些人物是谁,说一说他们是怎样以自己的知识或富有创意的思维改变了世界,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的。 2教师小结揭题: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力量越来越突显,劳动离不开

3、知识。因此,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可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人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劳动需要知识。学生观看后发言教学环节二、学习1学习袁隆平的事迹,知道是知识创造了奇迹。 师: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杂交水稻之父”。(教师播放“袁隆平”视频) 算一算。A. 全国13亿人口,按每人每天消耗大米0.5千克计算,一年365天,需要消耗大米多少千克?B. 我国虽然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但耕地面积却只占7%,而其中能用来种植水稻的只有大约10亿亩。袁隆平1997年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亩产高达800千克,照此推算全国一年能产水稻多少千克? 教师小结:知识就是力量!正是靠着

4、知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学家们才解决了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问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2了解比尔盖茨,感受知识给世界带来的巨变。 师:你知道是谁为我们打开了视窗,将电脑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教师播放录音“比尔盖茨”) 教师小结:计算机的发明和软件的开发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知识使我们的生活品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比尔盖茨的成功除了归功于他出色的软件研发能力外,还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丰富的管理经验帮助微软成为全球IT行业中的佼佼者。他用知识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3.“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发布会”。 (教师出示“科技新生活”图片) 教师

5、组织学生召开“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发布会”,(教师随机播放“20世纪的创造发明”和视频“多利羊的诞生”) 教师小结:各行各业的劳动推进了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三、拓展1.学生课后搜集像袁隆平、比尔盖茨这样通过知识改变人类生活的卓越人物,树立榜样。2.小组以衣、食、住、行中的一个部分为研究对象,深刻认识科技知识带来的生活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齐读课题。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 学生交流计算后的体会。 学生思考:比尔盖茨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学生交流看了这组图片后的感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进步带来了许多发明创造,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64页列举的20世纪世界部分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及其给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联系生活谈一谈体会。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搜集到的科技发明的资料,感受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感受知识带给世界的巨变。板书设计劳动需要知识热爱科学知识努力掌握科学知识、技能课后反思劳动需要知识这课的关键词是“劳动、知识、价值”,这节课我紧抓住这三个关键词,把目标定位为使学生懂得各行各业都需要知识,知识能创造巨大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自觉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