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27328486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单项选择题 (共12题;共40分)1. (2分) 据报道称:2050年1月1日,人类在距离地球50亿光年的地方,发现有与地球一样的存在生命的行星A、下列关于这颗“A”行星的叙述,可能性较小的是( )A . 该行星表面应存在大气层B . 该行星的温度应能使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C . 离该行星最近的恒星比较稳定D . 该行星应有像月球一样的卫星2. (6分) (2017高一上南阳月考) 下图为某道路红绿灯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 太阳能是该红绿灯的主要电源,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 ) A . 化学反应B . 核裂变反应C

2、. 核聚变反应D . 电能转化(2) 下列城市中使用此类红绿灯效果最好的是( ) A . 北京B . 成都C . 上海D . 拉萨(3)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 B . C . D . 3. (2分) (2013高一上黑龙江期末)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 A . 理论建模B . 地质钻探C . 地层和化石D . 地震波4. (2分) (2018高二上闵行期末) 2017年2月,一些科学家在美国地质学会发表研究报告称,发现了世界第八大洲西兰蒂亚(Zealandia),该大洲94%的面积都浸没在海水中。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西兰蒂亚跨越了( )A

3、 .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B .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C .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 .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5. (2分) (2017高一上青铜峡期中) 下图所示的几种大气运动形式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6. (4分) (2017高二下济南期末)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 . 塔里木盆地B . 太湖平原C . 华北平原D .

4、 东北平原(2)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 . 降低大气温度B . 提高水体温度C . 加快浮游植物生长D . 增强地面辐射7. (2分) (2018高一上泸县期末) 能够形成盛行西风带的一组气压带是( ) A .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B .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C .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D .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8. (6分) (2017高二下济南期末) 下图为某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 若此图表示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甲处可能是极地高压B . 受下沉气流影响,撒哈拉沙漠地区炎热干燥C .

5、 乙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降水较多D . 受气流影响,欧洲西部全年湿润(2) 若此图表示海陆间循环,则正确的是( ) A . 甲处为海洋,乙处是陆地B . 是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C . 代表陆地表面蒸发和植物蒸腾D . 代表地表和地下径流环节(3) 若此图表示北印度洋的大洋环流,则此时( ) A . 北京进入多雨季节B . 亚欧大陆为高压控制C . 印度吹东北风D . 我国正值冬季9. (2分) (2018高二下宁波期末) 关于雪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雪线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B . 雪线的高度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C . 雪线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坡向等条件D

6、 . 雪线与坡度无关10. (4分) (2017高三上屯溪月考) 水圳(图)是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渠,也兼有泄洪的功能。右图是我国东南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下列四条水路中表示水圳的是( ) A . bB . cC . dD . e(2) 暴雨发生后,图中最易被侵蚀的是( ) A . 甲地B . 乙地C . 丙地D . 丁地11. (4分) (2018浙江模拟) 贵州省多高原山地,其所辖瓮安县磷矿采区的始杯海绵(属海生无脊椎动物,生活在距今约6亿年前)化石打破了科学界对“最早”动物的一般共识。据此完成下题. (1) 一般认为,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于( ) A .

7、 太古代B . 元古代C . 古生代D . 中生代(2) 云贵高原由海洋演变成陆地主要是由于( ) A . 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张裂B . 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张裂C . 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D . 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12. (4分) (2017高三上菏泽期末)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 此时N地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 . 昼夜温差大B . 以偏南风为主C . 以阴雨天气为主D . 以沙尘天气为主(2) 目前最有可能缓解M地天气系统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天气是( ) A . 台风B . 寒潮C . 伏旱D .

8、冰雹二、 综合题 (共5题;共53分)13. (13分) (2017高一上南京期中) 读下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 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上F处画出自转的方向。 (2) 广东省汕头市有一口井正好位于北回归线上,当阳光直射井底时,地球位于图中_点附近(填字母,下同),此时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3) 图中_点表示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地球从A点运行到C点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_。 (4) 当全球极昼、极夜范围达到最大时,地球应位于_、_点。 (5) 当地球从C点运行到D点时,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_。 (6) 当地球处于D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 1

9、4. (11分) (2019高二下濮阳期末) 读我国某区域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云南、贵州等省区分布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是_分布广、气候暖湿,_作用强。 (2) 横断山区是我国垂直自然带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_、_。 (3) 图示区域在我国境内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是_,该地区的耕作土壤是在人工培育基础上形成的肥沃的_。 (4) 从地形的角度简析丽江古城形成的有利条件。 15. (13分) (2018高一下台州开学考)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图,表1为大马士革气候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图最可能为北半球_(季节),判断依据_。 (2) 该季节图示路线上满

10、载石油的船只基本上是_(填顺风顺水或逆风逆水),行至甲海峡处基本无风,其主要原因是_。 (3) 秘鲁附近海区多雾,图中乙处夏季亦多雾。据此推断乙洋流性质为_,在此洋流作用下,对乙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_。 (4) 2011年12月,红海南部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两个新岛屿,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该地处于_(填板块边界类型),_活跃。 (5) 大马士革(3330N,3618E)为叙利亚首都。据图文材料简析大马士革冬夏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 16. (4分) 下图示意北美洲北部某月两条等温线的分布状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 导致甲、乙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 . 海陆分布洋流性质B

11、 . 地形地势洋流性质C . 地形地势海陆分布D . 海陆分布地形地势(2) 两条等温线在图示地区出现的月份,下列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孟买至广州的航海线路顺风顺水B . 澳大利亚东南部农民忙着播小麦C . 马达加斯加岛西侧河流正值汛期D . 智利圣地亚哥森林火险等级较低17. (12分) (2013高一上苍南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世界海平面变化图材料二森林是陆地生态平衡的主体,从这个角度讲,林业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是保护地球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家园的重大举措,也是抑制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1) 材料一反映出了海平面的变化特点是_在近现代时期表现出的明显

12、特点是_(2) 全球变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除材料二中的方法外,还有哪些措施?(3)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为防止全球变暖,我国今后应该重点开发的常规能源是什么?为什么?第 1 页 共 1 页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 (共12题;共40分)1、答案:略2-1、2-2、2-3、3、答案:略4-1、5-1、6-1、6-2、7-1、8-1、8-2、8-3、9-1、10-1、10-2、11-1、11-2、12-1、12-2、二、 综合题 (共5题;共53分)13-1、13-2、13-3、13-4、13-5、13-6、14-1、14-2、14-3、14-4、15-1、15-2、15-3、15-4、15-5、16-1、16-2、17-1、17-2、1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