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27152599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寇冬泉作者单位西南师大教科所育本质的回归。并探讨了教育本质回归的原因及实现本质回归的条件。这对全面认识素质教育有 积极意义。分类号G40-01当前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对于这个转轨的实质,教育理论界 尚缺乏统一的认识,这就导致目前素质教育从概念到具体操作都出现见仁见智现象的重要原因。我们 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一种异化现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 实质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一、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素质教育关于教育的本质,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都作过不同的论述。我国孟轲在孟子.尽心

2、篇中最早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中庸上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中说: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文, 夸美纽斯主张:“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卢梭则认为:“植物是由栽培而成,人是教育而成。”裴斯 塔洛齐更是明确提出: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杜威说:“教 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苏联巴拉诺夫等认为:“教育就是形成个性的一个因素。教育就是人们想用 某些手段达到一定目的,即发展和形成受教育者的一些特定品质。”综上先哲们教育实质的观点,尽管 渗有他们各自的哲学观、社会观、伦理观,

3、反映着不同的时代、不同阶级的要求,但他们的论述却集 中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上,即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促使受教育 者的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个体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的社会因 素包括知识技能、文化涵养、心理品质等的“合金”就构成了个体的素质,所以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培养 个体的素质,即素质教育。二、“应试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一种异化现象所谓“应试教育”,是指那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按照高一级学校选拔的要 求,以应试为学习的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训练活动。“应试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其主要特征是:1. 不平等性。“

4、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学生,忽视了对广大中、差生的培养,挫伤 了中、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使我国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性质和任务异化。严重影响 了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实施。2. 片面性。“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指导思想下,必然只重视智育,忽视德、 体、美、劳其它各育,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错误认识使得学生在智 育中也只重视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的记忆与背诵,妨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了获得考试中的高分, 学生陷入“时间战术”、“题海战术”、“试题的偏、难、怪战术”之中,这些“战术”最终严重地摧残了正处 在迅速发育的学生的身心健康。3

5、. 机械性。“应试教育”唯一目的是为了考试,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考试什么就教 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考试内容成了教和学的指挥棒。 为了获取考试高分,教师常常按照一个模式培养人,教育教学中几乎不顾及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把古 已有之的因材施教原则束之高阁,从而使学生机械地发展,常常培养出“高分低能”的“怪才”来。从“应试教育”不完整性表现出来的上述特征我们可以认为“应试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一种异化现象。三、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素质教育还是一个成长中的概念,教育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涵义正在进行讨论。我们认为,素质 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

6、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 生主体地位、注重开发学生的智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这种教育应具有以 下主要特征:1. 主体性。素质教育就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教育是“社 会主体V-社会主体”双向交往、平等交往的交互作用的育人活动。而不是“人T物二“人T机”、甚至 “人T兽”的单向作用的机械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产品,而是能动的主体。2. 全体性。素质教育并不反对英才,但它反对使所有教育变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它不是面向部分 人而是

7、面向全体的教育;它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而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使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人的 普通性教育,同时又是差异性教育。3. 全面性。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就必须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之才。所需之才并非“偏才”、“怪才”,而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 人才从何而来?就是靠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整体发展。4. 基础性。素质教育具有基础性。因为素

8、质教育强调个体基本素质的培养,从而为学生自学、自 我教育、终身教育和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好基础。所以,素质教育重视普通教育的全面培养,尤其 是能力的培养。5. 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 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和信息加工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于原有教育理论之外的全新的教育思想。它是 教育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针对“应试教育”这样一种教育本质被异化的现象所提出的特定概念。提出素 质教育的目的是对教育本质回归到已定格的素质培养的本位上去的呼唤。四、教育

9、本质回归的原因在中外教育史上,教育偏离本质的情况并不鲜见。呼唤教育本质回归的声音也从未间断过。现代 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社会时代使然。(一)从教育的外部要求看,信息化时代迫切要求提高人的素质1. 人类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革的挑战,需要提高全民族素质。人类的科学知识 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的。据卢嘉锡教授统计,19世纪是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 加1倍,当今则是每3-5年增加1倍。同时,科学越来越分化又越来越综合,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 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并且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他认为:“当我们面向21世 纪时,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

10、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 宽厚的基础。”他又说:“要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地 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技知识,以便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即是说,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素质 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2. 人类面临的种种困难,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 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给了人类重重困难,如环境污染、生态失去平衡、资源浪费等。人 类要走出这些困难的重围除了依靠科技之外还需要依靠人类自身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心。今天人类 面临的困难是人类自身素质不高所致,解决这些困难只有从提高自身素质着

11、手。3. 世界面临着激烈竞争。21世纪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是21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 世界旧的格局被打破,冷战的结束,由军备竞争转入了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竞争的本质是 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如何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是培养人才。(二)从教育的内部变革看,素质教育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保证。1. 实施素质教育是顺利贯彻义务教育法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 目的,是“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 须接受的,国家、社会、

12、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2.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 问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全面提高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育质量的总和,而不是单独提 高某一育的质量。3. 实施素质教育是改变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的需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着许多令人不安的问 题,特别是偏重智育,轻视其他各育;偏重考试科目,轻视非考试科目;偏重分数,轻视能力的培养。 这些现象在许多中小学存在,从而造成中小学教育本质的异化。如何才能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如何才能顺利贯彻实施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如何才能适 应当前国际间的竞争?这些问题是“应试教育”所不能解答

13、的,只有素质教育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五、实现教育本质回归的基本条件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就是要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呢? 我们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是基础思想、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先导,一定的教育行为是受制于相应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从“应试 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试教育”的出现是由 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在转变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都面临着一个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 问题,但其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教师是教育工作直接承担者。那么,我们究 竟要转变哪些教育观念呢

14、?首先,是要转变教育观。要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武 装我们的头脑,努力提高认识“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树立全面 发展和面向全体的观念,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其次,要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社 会主体,要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教学中真正实行因材施教,使每个 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要努力克服那种将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器的传统观念,第三,要转变人才观。 要再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凡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的观念。在教育教学实 践中做到“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要努力克服那种认为只有大学生、科学家才

15、是人才的狭隘 观念。第四,要转变评价观。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能只盯着某校学生的考分、某校的升学率,而应该将 升学率与合格率统一起来,既要看某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多少合格的人才,又要看该校培养出了多 少祖国合格的建设者。所以,要树立全面、整体、综合的质量评价标准。(二)合理的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是前提教育目标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人们事先设计好的关于教育活动的结果。它总是反映人们关于 教育的价值观念,规定着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和预期的发展结果,指导和支配着教育活动的过程,对 教育活动起着指向、激励和调节的作用。所以,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其前提就应该构建素质教育的 目标体系。就基础教育而言,素质教育的目标

16、体系的构建一定要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青少年身心发 展的客观规律,在保证其科学性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测量。(三)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是重心课程、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经验的总体,它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的文化 知识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 体。对教学而言,课程、教材既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和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然而,一段时 间以来,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课程、教材方面搞“学科中心主义”、搞“主科中心主义”,使 学校的应知课程和应会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衡,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要真正实 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加大课程、教材改革力度,构建“三个面向”的课程、教材体系,使学生生动活泼 地学习,和谐主动地发展,使基础教育的功能回归到一个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需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