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课时训练(08版岳麓版必修3)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27151421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课时训练(08版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课时训练(08版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课时训练(08版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课时训练(08版岳麓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课时训练(08版岳麓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课时训练(08版岳麓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精编课时训练(08版岳麓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第 10 课 梨园春秋课时训练1、晚清时期,梨园之中严禁女伶登场。到清末民初,京剧中坤旦开始增多,“且有无坤角不能成班之势”,但京剧“四大名旦”则依然是清一色的男角?这反映了A 戏剧领域自古无女角B 旦角一般由男性扮演C民国重视戏剧业发展D 社会礼俗的艰难变革【答案】 D【解析】题干中主要强调了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戏剧艺术中的影响及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根深蒂固,故 D 符合题意;而 A 不合符“坤旦开始增多” , B、 C 不合题干所述主题,故均排除。2、歌曲说唱脸谱中唱道: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关于歌中所述的戏曲形

2、式京剧,下列说法正确的有乾隆末年,徽斑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中有梅兰芳等人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A B CD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说法与史实相符,中的“梅兰芳”说法错误,B 项正确。3、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有一副对联写道:“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体现了戏曲表演的()A 真实性B通俗性C虚拟性D 优美性【答案】 C【解析】主要就是夸张,夸张的表演,夸张的语言,夸张的唱腔,夸张的脸谱,夸张的动作,但是夸张之中又没有做作的感觉。舞台布景却可以简单些。中国戏曲主要有四大主要特点 1 、始于离

3、者,终于和戏曲者 2、以歌舞演故事也 3、舍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根据题中对联“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得知是夸张虚拟。4、“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这一现象说明戏曲A 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B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D 为文人写作提供素材【答案】 B【解析】从材料信息“诫其子”“勉其弟”中的“诫” “勉”来看,材料明显是突出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故答案为 B。 AD项材料并未体现;C 项错误,偏离了材料的中心意思。5、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

4、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A 傩戏 B 元杂剧C京剧 D 粤剧【答案】 C【解析】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因此选 C .6、下列剧种产生的先后顺序是杂剧昆曲南戏京剧A BCD【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昆曲形成于明代,被誉为“百戏之祖” ,清末民初京剧形成,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答案选B。7、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其创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5、他曾于 1919年起多次访问1名校名 推荐日本, 1930 年访问美国,1935 年访问苏联进行演出,展示了中国京剧的神奇魅力,获得巨大的成功。以上材料充分说明了()A 我国京剧在梅兰芳等艺术大师的推动下逐渐走向了成熟B自民国以来,中国京剧开始逐步跨越国门走向世界C梅兰芳不属于“同光十三绝”中的著名的反串艺人之一D艺术交流可以缓解国际矛盾,消除战争的隐患【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梅兰芳先生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作出重大贡献。故选B。 A 项错误,京剧于道光年间形成,迄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C 项错误,梅兰芳生活在民国年间;艺术交流能加深各国人民友谊,但并不能调和国际矛盾, D 项错误

6、。8、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粹”。下列对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京剧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B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其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D能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答案】 B【解析】元曲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因为其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于一体,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而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进入繁盛阶段,所以C 项表述不正确。联系所学,其它几项都符合京剧相关史实,所以答案为B。9、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7、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A 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B 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D 市民阶层的壮大【答案】 C【解析】文化艺术属于上层建筑,它总是以政治经济为基础,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元杂剧的兴盛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密切相关,是适应市民生活的产物,但如果说其昌盛的直接原因,应该是 C,因为元朝不实行科举考试,许多知识分子仕途无门,转而从事文学创作,答案为 C。10、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戏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B京剧由北京地方剧中演化而来C京剧被誉为“国粹”D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8、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京剧由南方的汉剧与徽剧融合而形成,B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 C D 三项表述正确,符合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11、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A 乾隆年间, “徽汉合流”逐渐形成B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发展走向成熟C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D京剧表现手法丰富,为“百戏之祖”【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艺术。 D 项错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 A 项正确,乾隆年间, “徽汉合流”逐渐形成, B 项正确,

9、同治、光绪年间是中国京剧成熟的时期,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高峰。12、2010 年 11 月 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有关京剧的表述错误的是A 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B 比较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2名校名 推荐C把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推向了成熟D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京剧艺术。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形成了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了“同光十三绝” ,

10、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A、 B、D 表述正确;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故 C 项错误。【题文】 (12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金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相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所谓“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曲”。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材料二 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

11、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这些落魄文人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材料三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南方籍文人也纷纷染指杂剧创作。大致到大德末年以后,杂剧创作活动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杭州。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材料四 元杂剧在城市经济发达的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杂剧虽然在元统一以后成为全国性的

12、文艺样式,但它毕竟原产于北方,和北方的方言、音乐、民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杂剧创作的中心转移到南方以后,对它的继续生长必然有所不利。虽说杂剧作为主要戏曲种类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明代前期,但它最后还是被从南戏发展起来的传奇所取代,这和地方文化的背景显然有很大的关系。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散曲”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不得抄原文)( 3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杂剧”发展的原因。(不得抄原文) (2 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杂剧”创作中心转移到南方杭州的主要原因。(3 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元杂剧在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 分)根据四

13、则材料,说明什么是“元曲”?(2 分)【答案】( 1)原因:元朝全国性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进一步加剧;杂剧发展的需要。 (3 分)( 2)原因:元朝废除科举制度,文人丧失仕途,壮大元杂剧的创作队伍;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丰富了元杂剧的内容,其作品有更强的吸引力。( 2 分)( 3)主要原因:南方城市经济的发展;北方剧作家移剧南方;南方文人加入创作队伍。( 3 分)( 4)原因: 元杂剧产生于北方,北方语言、 风俗的影响 (或答: 元杂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南方剧种 (传奇等)的冲击等。 (2 分)含义: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2 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以 “元杂剧” 为切入点, 综合性强,材料情景新颖,是道好题。( 1)根据材料一“从金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相结合, 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 成为剧中的唱词, 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 也就是 散曲”,可以概括出“散曲”产生的原因有元朝全国性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进一步加剧;杂剧发展的需要。(2)根据材料二“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