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赏析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赏析】 这是一首情味隽永、淡雅洗炼的好诗在一种凉爽沉寂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她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启逗读者,诗人在夜阑人静的此刻究竟“思”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诗人并不急于回答第二句,故意将笔荡开去沉着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氛围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由于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仿佛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吧?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本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如何的欢快!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
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单的心读到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体味到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晰了短小的绝句律诗,一般不适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才会有余情余味这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友朋,“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由于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足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这首绝句,在写作特点上也颇有鉴赏之处一方面,情景交融月夜江楼,景明水净,水天相连,浩渺无垠;诗人独登,独望江月,江楼独思,绵绵无限,景新情浓,情景交融另一方面,对照烘托虽“风景依稀似去年”,但人事不同,去年赏月人“同来”,今年登楼却“独上”,两相对照倍感孤单,更衬出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凄清落寞再次,对比联想拿去年和今年两次登楼,两次赏月,两次感受,运用联想对比,强调独上、独望、独思、独忆、独感,从而深化意境,突出主旨此外,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方、顶针、反问、设问等,使诗语句写景清纯而不华丽,抒情简要而不直露。
诗意境清新,风格朴实,耐人寻味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赏析】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她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她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她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种“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由于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目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目前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哀心情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背面来烘托边愁。
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以乐景写哀情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也许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慨,都由于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环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独怜京国人南窜,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慨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路过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状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状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长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渐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沉着承办,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容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杰出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同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当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由于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怀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紧张家人的命运,怕她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她因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怀念和紧张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紧张、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立即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明,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状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克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赏析】: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通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因此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方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具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她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阂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合法时夏,固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步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体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错,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因此《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构造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获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体现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北边塞地区参军时写的诗中描绘了傍晚时的边塞景色:牧马归来,月照戍楼,这时传来了悠扬的羌笛声诗中写景有“实景”与“虚景”之分前两句写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造就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氛围牧马晚归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段文字,“牧马还”还意味着,胡马北还,边烽暂息,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开朗壮阔的基调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晚,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梅花何处落”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同步,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到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家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也就蕴含了思乡的情调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是由首句所定下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步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这首边塞诗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并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读来亦真亦幻,令人浮想联翩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译诗、诗意]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二泽,湖中的波涛拍击着结实的岳阳古城,我想出仕无人援引,犹如想渡湖却没有舟楫同样,在这圣明之世置闲真使我羞愧不已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赏析】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