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25695797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现象研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范畴经济现象研究兼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适度规模摘 要:1999年开始的扩招明显改善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办学效益,绝大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从规模不经济转变到规模经济,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从事科研活动从范畴不经济转变成范畴经济。目前,不少院校尚有扩招空间,但研究型大学和语言类大学应保持既有规模。此后,应谋求合理的制度供应,促使高校通过竞争形成适度办学规模。核心词:高等院校、规模经济、范畴经济一、研究动机1999年扩招政策的出台,有三方面的考虑(康宁,):满足人民群众和国家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宏观社会需求;刺激居民消费,带动与教育有关产业的发展,增长社会需求,缓减就业压力;推动教育体

2、制改革,走出筹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式办学模式,把亿万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扩招以来,这三方面的目的基本达到,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按马丁.特罗(1973)的典型划分,已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满足了社会投资高等教育的需求。评价扩招对经济增长正面拉动效应已有有关经验研究成果,尽管相称有限(魏新,)。对于扩招政策所产生的效果,宏观层面讨论和分析的成果有不少,且得出了正面的结论,而对院校层面的分析尚显局限性。本研究重要关注院校层面,拟对如下问题进行摸索:1、扩招与否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效率。长期以来,高校被看作是国内推动各项改革进度比较慢的行业,始终存在着对高校办学低效率的评论。扩招后,

3、办学效率与否得以改善,对于扩招政策制定者而言,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评价和测度高校办学效率的改善,本文觉得运用规模经济和范畴经济理论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2、扩招后高校办学的适度规模问题。高校扩招政策实行的背后是各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万人大学已成普遍现象。需要思考的是既有办学规模与否适度,与否尚有继续扩招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与否尚有继续扩招的动机,政府制定扩招政策时需要考虑些什么因素。二、国内外的有关经验研究Verry和Layard(1974)的研究是一项比较有影响的研究,研究直接采用的是线性回归模型,其结论是,从院系规模来看,缺少有说服力的存在规模经济的论据。Brinkman和Lesil

4、ie(1986)所做的综述被觉得是一项很全面的总结。研究在整顿四十篇以上美国高等教育规模经济现象的有关研究后发现,一般而言,规模经济普遍存在于多种类型的大学与学院。对于二年制的学院而言,当增长学生人数的三到四倍时,平均学生单位成本可以减少约25%;而四年制的大学则可以减少约22%。她们还觉得一般本来学生规模较小的学校当学生人数增长时会明显减少单位成本。与规模有关的差别往往可以决定学生单位成本的25%到40%做了一项综述性的研究,其结论是,一般而言,两年制和四年制院校存在较明显的规模经济现象,而研究型大学的状况则较为复杂 Brinkman,T.Pault and Larry L.Leslie(1

5、986),Economics of scale in higher education: Sixty years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Volume 10,no.1。以Cohn等(1989)的研究为开端,多产出二次型模型在研究高校规模经济和范畴经济现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ohn等采用美国1981-1982年美国1887所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高等院校的数据,觉得,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具有不同的成本函数,当本科生数量增长时,公立大学往往带来相应的办学成本增长,而私立大学并不明显。还觉得对于公立大学,同步培养本科生和进行科学研究具有补偿效应,私

6、立大学则没有呈现出来。而对所有的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科学研究互相间并不具有补偿效应。从总体上看,三种产出同步生产具有补偿效应。从规模经济来看,对于公立大学,研究生产生和科学研究具有专一产出规模经济现象,综合有研究指出,综合型(Complex)大学比专科型(Specialty)大学更有效率 Cohn, E., Rhine, S. L. W. & Santos, M. C. (1989),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s multi-product firm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Review of Eco

7、nomics and Statistics,Vol.1。Hashimoto等(1997)的研究运用1991年日本94所私立大学的数据,觉得研究生产出与科学产出,本科生与研究生产出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回归系数在记录上并不明显。对于小规模的高校而言,本科生产出与研究生产出具有专一产出规模经济现象。而科学研究在大规模的院校中具有规模经济现象。而对于范畴经济,不同规模的高校始终存在 Hashimoto, Keiji, Cohn, Elchanan(1997),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in japanese private universities, Educati

8、on Economics, Aug97, Vol. 5, Issue 2。Lloyd等(1993)的研究虽然采用的仍是多产出二次型模型,但该研究最大的创新有两点,其一,在对高校的产出进行考察时,除了考察本科生、研究生、科研等产出外,它还涉及了五个不同的学科门类作为产出。所持的观点是影响高校办学成本的重要因素是其学科组合方式。其二,该研究着重考察了澳大利亚高校在合并前后其规模经济的变化,其目的之一在于检查高校合并在经济上的收益和损失。文章指出,以1988年为界,澳大利亚合并之后的高校带来了办学成本的节省,但这种节省产生的因素也许有多种 Lloyd, P. J., Morgan, M. H. &

9、Williams, R. A. (1993), Amalgamation of universities: are there economies of scale or scope? Applied Economics, Vol.25。一项最新的研究是由Laband和Lentz()完毕的,该研究完全参照了Cohn等(1989)的研究体系,同样使用美国的数据,涉及1492所私立大学和1450公立大学,数据年份取自于19951996年。其重要结论大体有: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办学成本构造有明显差别;公立大学从总体上看体现出规模经济和范畴经济现象,但比较故意思的是本科生产出并没有体现出专一产出规模经

10、济现象,而其他产出则体现出了规模经济现象;而私立大学总体和本科生产出和科学研究体现出专一产出规模经济现象。这项研究最令人意外的地方是,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在联合生产三种产出时都不存在范畴经济现象 Laband, David N.; Lentz, Bernard F(), New estimates of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in higher education.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Vol. 70 Issue 1。其他研究所采用模型各有不同。Koshal等(1995)的研究和Cohn有很大的不同,体目前考虑了办学

11、质量的因素,并且直接采用二次型模型进行估计(未考虑交叉效应)。运用的数据是1990-1991年190多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的数据。研究觉得规模经济现象在大学广泛存在,最有效率的规模依类型的不同从11758到30957人不同。研究还觉得当考虑质量因素后,减少质量原则将带来最有效率的规模下降。一所院校如果要提高培养质量,必然随着办学总成本的上升 Rajindar K. Koshal and Manjulika Koshal,(1995) Quality and economies of scale in higher education,Applied Economics,Vol.27。运用

12、超越对数函数进行研究的成果是由Nelson和Hevert(1992)完毕的。其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考虑了班级规模的大小,着重分析办学的规模经济和多种产出的边际成本。由于仅仅针对一所院校,研究觉得该校办学并不存在规模经济现象;研究生的培养成本几乎是本科生的两倍,有实验课程相对于课堂解说的课程而言,具有更高的成本。研究还觉得,在不考虑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高校如果想获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效应,可以尝试扩大班级规模 Nelson, Randy; Hevert, Kathleen T(1992), Effect of class size on economies of scale and marginal

13、costs in higher education,Applied Economics, Vol. 24 Issue 5。,人文社科类大学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具有较低的单位运营成本,相比而言医学类院校具有较高的单位运营成本(Lewis et al.1995)。就不同活动的成本来看,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活动一般比本科生培养有更高的边际成本(Hashimoto et al.1997;Lewis et al.1995)。一所小规模院校要想改善办学效益,最佳的措施提高师生比,但不能仅靠增长本科生规模,合理的扩展方式是同步扩大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产出的规模(Koshal et al.1995)。国内学界对高校办

14、学的规模经济与范畴经济的关注相对较少,而系统和规范的实证研究更是欠缺。因素大体有两个,一是数据的可获得性,国外高校记录数据相对来讲比较系统,而国内的记录数据直到近来几年才逐渐建立起来;二是国内关注高校规模经济和范畴经济的研究习惯于进行定性探讨。从既有研究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有两项。闵维方(1990)运用规模经济理论研究了国内80年代高等等效育的扩展形式。通过对涉及全国重点院校、省重点院校以及一般地方院校在内的116所高等院校的数据分析发现,自1980年至1988年的九年中,全国和省级高教系统的总体规模均有明显扩大,但高教系统的内部效率指标(涉及学校平均规模、学生与学校各类人员的比例等)并没

15、有明显变化。因而,九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系统重要是根据“外延式”模式发展壮大的;在规模扩展过程中,其内部效率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她指出,高校扩招就走一条以“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扩大既有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充足挖掘既有高等院校的潜力,应当是国内在将来一种相称长的时期内实现高等实现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扩展的重要途径 闵维方: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形式与办学效益研究,载中国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现状及展望,中国卓越出版社,1990年,219-236页。研究重要使用的是80年代的数据,闵维方(1990)觉得国内高等教育系统重要根据“外延式”模式发展扩大的,在规模扩展的过程中,其内部效率没有得到大的提高。丁小浩()也

16、许是国内最系统地对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研究运用了1988年陕西、山西、湖北、贵州、云南五省的157所高等院校的调研数据。其研究结论大体可归结为:当学校规模小时,学校对于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一般是比较低的;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对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会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当学校规模超过了一定范畴后,由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各类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的速率将越来越缓慢。相对于规模而言,由生师比提高所带来的生均成本的节省更加明显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版。国内其他学者也做了某些有关的研究,曹利群()从不同方面探讨了高校规模经济的成因曹利群:高等院校规模经济初探,教育与经济,第2期;陈洪安(1996)运用适者生存法对国内高等教育的最优规模进行了分析 陈洪安:论高校规模经济,教育与经济,1996年第3期。从国内的实证研究看,由于数量上欠缺,研究都是基于80年代的数据,且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