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法制典故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KB
约7页
文档ID:425433767
中国古代法制典故_第1页
1/7

法制典故1、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于仲文接手此案后说“此易解耳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2、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唐高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3、不毁乡校姬侨字子产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注:乡校指的是古代乡人聚会议政的地方4、废除肉刑西汉初年,沿用前代刑律,用刑很重,死刑、肉刑使用较多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意犯罪,他的女儿提萦上书文帝,说“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自愿“为官婢,以赎父刑,使得自新文帝很受感动,随下诏废除肉刑,将黥、劓、刖等酷刑改为答或徒刑,对原有各种徒刑亦有所减轻文帝死后,景帝即位,以为答刑太重,继续减轻还下诏强调:“答者,所以教之也。

批评了滥用笞刑,对笞用刑具的长、宽、厚度及其光滑度都有所规定5、公私分明管仲和鲍叔牙是生死之交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辅佐公子纠时,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6、十恶不赦北齐河清三年,尚书令、赵郡王等奏上《齐律》十二篇,“列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而到了隋开皇初年,随着佛教的兴盛,封建统治者遂将佛教之中的“十恶”之名引入律法,以之代替了《齐律》中的“重罪十条”,“十恶”之罪名遂正式出现。

由于“十恶”之罪直接危害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君权、父权、神权和夫权,所以自隋代在《开皇律》中首次确立“十恶”之罪以后,历代封建法典皆将之作为不赦之重罪,因此,民间遂有“十恶不赦”之说7、唐太宗宽刑唐太宗李世民深谋远虑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太宗凭才智勇武平定天下,刚即位时,有人建议他用权威刑罚整治天下,丞相魏征认为不可太宗高兴地接受了魏征的意见,用宽恕仁义的政治理念治理国家,对刑罚的使用尤为慎重太宗命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修改法律,指定了《贞观律》他们把整顿法纪视为国家的根本,所谓“安民玄政、莫此为先”,通过立法建制,防止司法冤滥激起民变的历史重演唐太宗力求在刑罚中,体现他的宽容和仁爱8、 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出处《史记·高祖本纪》9、 曹彬缓刑侍中曹彬对人仁爱而多宽恕,平时绝不会草率判人死刑他在任徐州知府的时候,有个官吏犯了罪,他通过审理,判决一年后对罪犯执行杖刑大家对他缓刑的做法不理解曹彬说:“我听说这人刚娶了媳妇,如果立即对其执行杖刑,此女的公婆就必然认为这个媳妇不吉利而厌恶她,一天到晚打骂折磨她,使她无法生存下去这就是我判缓刑的缘故啊同时我还要依法办事,不能对他赦免大家顿生敬意,曹彬考虑问题真是细致深远呀--出自司马光《记闻六则》卷二10、 廷尉罚金 有一次,汉文帝外出路过中渭桥马车正在过桥时,忽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致使拉銮驾的马受惊文帝恼怒,命令侍从把这个人捉住,交给当时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尉衙门处理 时任廷尉之职的张释之马上对这个人进行讯问这人辩解道:“我是本地人,刚到桥边,听到禁止通行的开道声,躲闪不及,只好藏在桥下停了老半天,以为皇上已经过去了,便走了出来,不料正撞见銮驾,我脑子一懵,撒腿就跑,没想就惊了銮驾。

据此,张释之依照当时的法律进行了判决 张释之向文帝汇报说:“这人违反清道律令,应该对他处以罚金文帝听了大怒道:“这人惊了我的马,多亏我的马性情温和,如果是其他的马,还不把我摔伤呀?而廷尉你居然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答道:“法律是天下共有的呀,天子和天下臣民要共同遵守如果当时皇上令人当场把这个人打死也就算了,现在既然交给廷尉衙门,如果再要重判,就会失信于天下毕竟廷尉是天下的公平所在呀,如果有失轻重,天下皆为效仿,天下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啊!请陛下明察!”过了好大一会文帝才说:“廷尉你做的对--出自《史记.张释之列传》11、 法当有常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唐有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